一、模糊数学优选综合试验研究的采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赖伟,刘婉莹,吴英杰[1](2021)在《基于数据决策的充填胶凝材料优选方法》文中研究指明胶凝材料是影响胶结充填体强度性能和控制充填成本的关键因素。为选择最优的充填用胶凝材料,以充填材料试验数据为基础,进行技术比较;以试验成果建立不同龄期对应下的强度和胶凝材料耗材关联模型,进行充填经济性比较;通过建立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胶凝材料优选综合评判模型,综合优选胶凝材料。构建的胶凝材料优选综合评判模型考虑了胶凝材料的技术、经济和保障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为矿用胶凝材料的选择提供了技术思路。
薛杨[2](2021)在《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金矿作为贵重金属矿产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所开采出的黄金有着重要的工业价值。对于急倾斜中厚矿体条件,当应用浅孔留矿法开采时,遗留的采空区失稳问题较为突出。采空区的存在,容易导致冒落冲击灾害,对井下人员与设备都会造成严重威胁,给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增加了困难。论文以庞家河金矿浅孔留矿法开采现状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采矿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根据现场结构面调查与点荷载强度试验结果,确定庞家河金矿矿体及近矿围岩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分别为438.66、353.25和442.37,属于中等稳定级别;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经过计算得到矿体及近矿围岩的岩体力学参数;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利用数值模拟对冒落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庞家河金矿采空区顶板冒落发展,主要是由于裂纹沿节理贯穿完整岩桥所致,冒落区以拉伸破坏为主,稳定区以剪切破坏为主,应力平衡拱的周期性形成与消散,是冒落呈现缓慢-快速交替进行的主要原因;构建了采空区顶板冒落力学模型,计算得到了采空区临界冒落跨度值约为10m;阐明了采空区冒落特征及其致灾机理,给出了冲击气浪速度估算值,及其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安全距离确定为5m;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采场合理尾砂充填高度为30m,结合模糊数学优选模型,选定了崩落部分顶柱+全尾砂充填的方案治理采空区,并给出了顶柱崩落处理的方法;通过现场工业试验与成本分析,证实所选定的采空区治理方案充填效果良好,对单中段进行回采充填作业,成本控制较为理想。论文对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崩充结合的采空区治理方法,并在庞家河金矿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实践应用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急倾斜中厚矿体在开采中遇到的采空区冒落致灾问题,可实现该类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
李昊[3](2020)在《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矿体赋存标高为460~520m,矿体埋深为270~150m,埋深不大,矿体形态较为简单,矿体以磁性铁为主;矿体赋存产状与地层产状相近,倾向105°~162°,倾角74°~90°,单工程矿体厚度0.8m~18.65m,属于急倾斜薄~中厚矿体。本文以疆锋铁矿Ⅱ号矿段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研和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采区矿体进行了开采技术评价,初选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三种采矿方法。通过工艺分析、成本测算、经济比较,最终选定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作为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根据矿体厚度以及围岩顶板稳固性情况,为了控制顶板及侧壁的暴露面积,参照以往的开采经验值,初选可能的矿房长度(15m、25m、35m、45m)。并通过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分别计算得出当矿房尺寸为15m、25m、35m、45m时,稳定状态和崩落状态条件下的极限跨度以及极限暴露面积。使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出采场矿房长度不宜大于35m。结合矿体顶板与侧壁的合理暴露面积,选定矿房长度为35m。根据模拟计算结果,矿房长度为35m时,矿柱尺寸从4m逐渐增大到8m,地表及矿柱位移量明显逐渐减小,而从8m增大到10m时,变化不大,为保护地表橡胶林,最终选定矿柱合适尺寸为8m。根据选定的采矿方法及确定的采场结构参数对Ⅱ号矿段460m采区460m中段一采场进行工业试验,从试验揭露的矿围岩稳固性情况来看,选定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空场,满足出矿及充填的要求,因此选用的采矿方法与结构参数是合理可行的。本次采矿方法优选研究为疆锋铁矿深部采矿方法的确定提供了指导性与实践性的经验。
金璐[4](2020)在《浅埋煤层薄基岩下采动覆岩破坏动态演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浅埋煤层薄基岩下突水溃砂是顶板水害的类型之一。在我国西部地区,矿井水害时有发生,特别是突水溃砂情况最严重。这是由于西部矿区多为浅埋煤层,上覆基岩较薄,一旦由于煤层采动产生的覆岩裂隙贯穿到了含水层,会造成突水乃至溃砂的极其容易产生威胁矿井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和社会财富的矿井水害。为了防止这种水害的发生,保证我国宝贵的煤炭资源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发,本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西部煤矿安全开采提供合理依据。本文以锦界煤矿31114工作面为地质背景,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经验公式法、实测类比法、物理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方法和FLAC3D数值模拟方法,探究采动覆岩的破坏规律并得出结论。这四种方法得到结论比较相近,得到垮采比和裂采比分别为3和14,并将覆岩破坏过程分为:初次垮落段-垮落带发育段-裂隙带发育段-覆岩变形稳定段,这四个阶段。通过对物理相似材料模型和数值模型的竖向应力进行分析研究,得到竖向应力值随煤层开采的动态变化规律:当开采至测点正下方,上覆岩层产生卸压作用,当工作面推进距离更远,测点可能进入煤壁影响区产生升压作用;煤层以上30、40m的水平面上相同位置的测点随煤层推进时空演化趋势相同,而煤层以上50m水平面几乎不受煤层推进影响。对采动覆岩的裂隙图片进行二值化等一系列处理,并用PCAS对裂隙进行细观的定量分析并得出裂隙随工作面的时空演化规律:裂隙的裂隙率、裂隙条数和总长度这三个指标,在煤层开采的过程中,随时空演化的大体趋势一致,都成总体上升趋势。平均长度先是增长到一定峰值之后略有回落。而平均宽度是整体呈下降趋势。裂隙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产生-张开-贯通-闭合这四个阶段。本文采用模糊数学危险性评价方法,结合突水危险源理论,对31114工作面进行突水危险性评价。对突水危险源就行细化分级,建立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对这些指标建立评语集,同时对评价等级进行赋分;结合前文的真实地层情况、相似材料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随工作面推进20、40、60、80、100、120m时分别对二级指标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和综合评价向量,再向上递推,最终对总目标(浅埋煤层突水危性)做出模糊数学综合评判;针对模糊数学给出的危险性评价,提出有效的预防手段和治理措施。该论文有图42幅,表14个,参考文献109篇。
王丹华[5](2020)在《采矿方案优选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采矿方案优选决定企业决策成败与经济效益好坏,在采矿方案优选的多目标数学决策中,保证指标权重获取的合理性与最优性,是优选体系构建的关键。为解决指标权重获取的合理性问题,使用改进贝叶斯公式建立了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为解决最优权重的获取问题,提出了平方差最大化法,运用该方法构建了采矿方法优选模型。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与采矿方法优选模型共同构成了采矿方案优选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其可行性。在采矿方案优选体系构建和实证研究中取得了如下成果:(1)根据贝叶斯公式,建立了改进的贝叶斯公式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每个方案获得一组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权重,体现了对不同方案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丰富了采矿方案的数学优选方法。(2)运用平方差最大化法,从权重范围已知和权重范围未知两方面得到了最优权重获取的新方法。当权重范围未知时,通过数学理论推导,得到最优权重计算公式;当权重范围已知时,运用最优化原理,建立最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优权重。(3)采用客观赋权法获得指标的权重范围,克服了主观因素,保证了指标权重范围获取的客观性。(4)采用采矿方案优选体系对实例矿山的采矿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优选结果与目前该矿山采用的采矿方案一致,证实了改进的贝叶斯公式和平方差最大化法优选体系的可行性。
任红岗[6](2020)在《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宜昌磷矿由于构造断裂和节理裂隙发育、地形结构复杂多样、矿岩破碎且稳定性差等特点,传统的采矿工艺开采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主要表现为:顶板垮塌、边帮垮落灾害频发;空区塌陷、地表开裂现象不断出现;山峰崩塌、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采空区引起较强烈的地压活动日益频繁。大量矿井废水携带含有磷的悬浮物排入地表水体,引起水体富养化,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综合评价等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工作。(1)系统分析了宜昌地区破碎磷矿体节理裂隙、三轴压缩力学性质,建立了三轴压缩等效耦合损伤变量模型,研究不同围压作用下岩体损伤特性,揭示了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围压大小、损伤特性、力学强度相互影响关系。针对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的敏感性大的问题,采用正交-灰关联评价模型(OED-GRA),研究岩体参数与采场稳定性之间的影响程度,并获得Hoek-Brown准则岩体性质参数与Mohr-Coulumb准则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关联度,避免因岩体参数取值偏差而造成采场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偏离。(2)针对宜昌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应力反演数据精准度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函数叠加的多元回归分析法,反演数据更贴近工程实际,避免了单一类型函数回归的拟合度差、偏离度大等问题。基于3Dmine-MIDAS-FLAC3D软件耦合建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矿区整体模型,利用Fish编制多元函数回归方程应力加载程序,实现了对随深度非线性变化的应力加载。在复杂地形结构和应力环境下,模拟分析空场法、充填法不同推进顺序下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揭示复杂地形下采动影响模式、覆岩移动、破坏形式等规律,优化开采方案、回采顺序。(3)基于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特点,系统构建了顶板和矿柱为一体的三维空间力学模型,引入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相关理论,推导出三种边界条件下顶板中心下沉挠度的曲线方程。综合运用突变和蠕变理论,从能量转化角度阐明采空区群系统发生突变发生机理,建立了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计算流程,导出了采空区群顶板蠕变微分方程,实现了对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规律和稳定时限的精确预测,通过实例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此外,全面分析了影响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的主控因子,通过调节影响因子参数,可预测控制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为优化采场参数、寻找最佳充填时机、采空区群系统稳定性控制及安全隐患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可靠依据。(4)针对复杂条件下采矿方案多属性决策中指标集所具有的关联度多样性、区间模糊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IVIFE-SPA-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基于区间模糊熵和集对分析理论,运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对评价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量化了评价集同、异、反三个角度之间的关联度,引入博弈论对权重确定方法进行了优化,兼顾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此外,该模型还将灰色关联理论与改进的TOPSIS模型结合起来,既能反映数据序列之间的位置逼近关系,又可反映数据序列间形态的差异关系。通过实例分析,统筹考虑采场结构参数决策因素的区间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实现了评价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统计数据与经验理论相结合、系统思维与层次结构相结合,确定了采场结构参数多属性方案的等级,求得评价指标与正理想解的贴近度,获得最优的采场参数方案。(5)为了解决在开采过程中顶板垮落、采空区垮塌、含水层破坏、水环境污染、资源回采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对上采、控顶、护帮、下采、充填、接顶六大工序进行改进和优化。采场回采和支护之后,采用分层级、多介质、多方式耦合充填技术,优化充填、接顶、挡墙等施工工艺,提高充填效果、效率、效益。在块石充填工艺环节,为解决充填施工耗时、耗资,且安全性差等系列问题,提出采用模袋式充填、点柱式接顶等措施,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开采。此外,对宜昌磷矿采矿方法对含水层破坏影响分析,提出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综合控制措施,减轻矿区环境压力,增加磷矿开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白建伟[7](2020)在《高官营铁矿尾砂胶结充填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官营铁矿回采效率低的问题,以-170m中段矿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优选最适合于该中段开采的采矿方法,并对开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优选出采矿方法的安全、合理性进行校验。研究过程中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高官营铁矿的开采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得出选择采矿方法的技术及经济要求,并总结出适合于该矿山的采矿方法选择原则。2)结合矿山开采的要求,对采矿方法进行初选,得出适合于该中段开采的采矿方法有回采高度5m的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回采高度10m的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间柱式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及分段空场后嗣充填采矿法,并确定了各采矿方法的采场结构,计算了各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指标。3)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采矿方法优选的层次结构,量化影响采矿方法选择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得出回采高度10m的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为适合该中段回采的最优采矿方法。4)对-170m中段采场进行三维数值模型重建,实现优选采矿方法的安全性进行验证。分析各回采步骤采场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得出回采过程中采场处于稳定状态的结论。此外,根据地表沉降值可知该方案不会对地表造成破坏。目前高官营铁矿已开始利用该采矿方法开展开采工作,开采效率及经济效益均大幅提高,且采场稳定,地表未出现明显沉降现象,这与模拟结果极度相似,证明了模拟的合理性,模拟结果可为矿山后续开采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提供理论依据。图43幅;表14个;参54篇。
查道欢,钟文,罗建林,柯俞贤[8](2019)在《基于AHP-FUZZY的某锌金多金属矿采矿方法优选》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某锌金多金属矿矿体形态复杂,产状差异明显等突出问题,提出运用AHP-FUZZY(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法)对多种采矿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优选。将采矿方法优选作为多目标决策的系统工程,充分考虑经济、技术和安全方面的因素,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采矿方法优选的综合评价指标模型,确定各种因素权向量,再结合模糊数学确定各种因素隶属度矩阵,并计算出各种采矿方法的综合优越度并进行比选。以该锌金多金属矿各项指标参数代入模型计算得出初选的3种采矿方法优越度分别为:90.86%、81.86%和74.16%,故选取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充填采矿法(方案Ⅰ)为适合该的最优采矿方法。矿山现场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所优选的采矿方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聂凡[9](2019)在《赣南某钨矿相邻矿脉的开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赣南某钨矿埋藏矿体存在大量平行相邻矿脉,这些矿脉排列密集,产状相似,间距大小呈不规律分布,矿脉品位较高,但由于其不规律的分布,矿山对这些相邻矿脉的开采存在较大程度的问题,在矿山生产开采设计时有较大难度,只能针对即将要开采的区域矿体情况依照类似大矿体设计一个粗略可行的开采方案,损失贫化较大,回采率不理想,对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本文针对矿山相邻矿脉的开采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具体过程及内容如下:(1)结合矿山实际情况,运用AHP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该矿山相邻矿脉的开采进行采矿方法优选。(2)从矿山实地取岩芯样品,到实验室按标准岩石力学试验试件要求加工岩芯,进行密度测定,巴西劈裂测试,剪切测试、单轴强度压力试验以获得与岩石相关力学参数,再对岩石的相关力学参数进行工程处理得到相对应岩体的相关力学参数。(3)运用flac3d仿真计算软件数值模拟,针对开采的安全稳定问题,建立模型,仿真计算模拟开挖分析,通过仿真计算模拟分析结果,查看塑性区分布情况,确定采矿方法的矿房采幅可取范围,以及相邻矿房的安全间距。(4)选取一个中段的含相邻矿脉区域,该区域矿脉都是相邻平行矿脉,针对所选区域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开采相邻矿脉问题进行实际优化分析与设计。计算最佳开采方案采下矿石的品位,验证是否满足经济要求。
姜光成[10](2018)在《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保矿山生产安全和充分回收矿产资源,在矿山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应该围绕岩体力学性质、采场设计、顶板及矿柱的应力分布、矿床开采顺序、采场稳定性、巷道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现场结构面调查、室内岩性试验、巷道位移测量和地应力测量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现场结构面调查、地应力及巷道位移测量,了解掌握矿区岩石的物理力学特征、矿区结构面分布情况、地应力分布规律。(2)基于GSI值量化和修正方法初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岩体块度率(RBR,Rock Block Rating)代替岩体块度指数(RBI),利用RBR、d、SCR和Jc四个参数进行GSI体系中区间值量化。为了克服GSI体系的缺点,提出GSI值的修正方法,从而研究完成新的GSI值量化方法。(3)基于SURPAC软件构建三维实体模型和块体属性模型,利用Java语言将SURPAC块体模型转换为FLAC3D数值模型。研究X、Y、Z轴方向地应力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利用应力边界法来拟合矿区的初始地应力场。(4)采用面向对象语言VC++,开发基于Hook方式的遗传算法(GA)和FLAC3D连接程序。在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和现场位移测量数据的基础上,GA与FLAC3D相结合来进行位移正反演,确定比较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5)根据矿山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矿床地质条件,具体分析所有采矿方法的适用条件,初步选择3种可行的采矿方法。综合考虑影响采矿方法选择的多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极差变换法和优先关系二元对比排序法建立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EM)计算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改进了主客观赋权组合原则,此基础上,选择最优采矿方法。(6)在Mathew法和弹性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初选14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得到的地应力场和岩体力学参数,进行FLAC3D数值模拟分析,获得每个方案的采场稳定性因素值。综合考虑采场稳定性因素和技术经济囚素,采用接近理想解法(TOPSIS)来选择最佳采场结构参数方案。本文解决了岩土工程中准确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问题和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主客观组合赋权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对岩体力学参数确定及采矿方法优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模糊数学优选综合试验研究的采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数学优选综合试验研究的采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决策的充填胶凝材料优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充填材料强度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 全尾砂样本。 |
(2) 胶凝材料。 |
(3) 水。 |
1.2 试验设计及测试方法 |
(1) 试验设计。 |
(2) 试块制作与养护。 |
(3) 试块单轴抗压强度测试。 |
2 充填试块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3 胶结剂技术经济优选 |
3.1 采矿工艺对充填强度的要求 |
3.2 技术性能评价 |
3.3 经济效益比较 |
3.4 技术经济比较小结 |
4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的胶结材料优选模型 |
(1) 确定指标层因素,构建模糊判断矩阵R。 |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目标的权重。 |
(3) 利用模糊数学模型M(·,+)作模糊综合评判。 |
5 结论 |
(2)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研究现状 |
1.2.2 采空区冒落机理研究现状 |
1.2.3 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矿山概况及岩体特性分析 |
2.1 矿山地质概况 |
2.1.1 矿区地质 |
2.1.2 工程地质 |
2.1.3 矿岩特征 |
2.2 矿山开采概况 |
2.2.1 开采现状 |
2.2.2 地压特性分析 |
2.3 矿岩稳定性分析 |
2.3.1 岩体结构面调查分析 |
2.3.2 矿岩点荷载实验 |
2.3.3 岩体稳定性分级方法 |
2.3.4 庞家河金矿稳定性分级结果 |
2.4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分析 |
3.1 采空区冒落过程分析 |
3.2 采空区冒落形式分析 |
3.3 采空区冒落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
3.3.1 RFPA2D分析原理 |
3.3.2 数值建模 |
3.3.3 数值结果分析 |
3.4 采空区临界冒落力学模型构建 |
3.5 采空区冒落冲击致灾机理 |
3.5.1 冒落冲击气浪形成原理 |
3.5.2 冲击气浪模型构建 |
3.5.3 气浪值估算及其安全距离确定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4 庞家河金矿采空区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
4.1 采空区合理充填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
4.1.1 数值模型建立 |
4.1.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2 采空区治理方法 |
4.2.1 采空区治理方法初选 |
4.2.2 采空区治理方法模糊优选 |
4.2.3 顶柱崩落处理方法 |
4.3 采空区冒落预防方法 |
4.3.1 采空区冒落预防措施 |
4.3.2 冲击气浪灾害防治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现场试验与成本分析 |
5.1 现场试验效果 |
5.2 成本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废开采技术 |
1.2.2 大规模采矿技术 |
1.3 采矿方法优选及结构参数确定 |
1.3.1 采矿方法优选 |
1.3.2 采场结构参数确定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1 矿区及矿床地质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1.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2.2.1 矿体赋存特征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2.2.3 工程地质条件 |
2.2.4 环境地质条件 |
2.2.5 外界制约条件 |
2.3 工业指标 |
2.4 保有资源储量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Ⅱ号矿段460m采区采矿方法选择研究 |
3.1 开采范围及开采对象 |
3.2 疆锋铁矿岩石力学特征 |
3.2.1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
3.2.2 矿体顶底板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
3.3 采矿方法比选 |
3.3.1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
3.3.2 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3.3.3 进路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3.3.4 矿石损失率及废石混入率 |
3.3.5 采准与切割工程量 |
3.3.6 采矿方法比选结果 |
3.3.7 推荐采矿工艺生产能力计算 |
3.4 开拓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场嗣后充填法结构参数初选与优化 |
4.1 现场地质调查 |
4.1.1 岩体结构调查 |
4.1.2 结构面调查分析 |
4.2 基于Mathews稳定性图解法的采场结构参数初选 |
4.3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
4.3.1 模型的建立 |
4.3.2 正交试验设计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采场参数确定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现场工业试验采场设计与应用 |
5.1 矿山建设现状 |
5.2 试验采场分段地质概况及采场布置 |
5.3 460m中段一盘区一采场试验采场设计 |
5.3.1 采矿方法 |
5.3.2 采场结构参数 |
5.3.3 采准工程布置及顶板管理 |
5.3.4 回采顺序 |
5.3.5 回采工艺 |
5.3.6 充填工艺 |
5.4 采矿方法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附图 |
(4)浅埋煤层薄基岩下采动覆岩破坏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煤矿地质条件分析 |
2.1 锦界煤矿概况 |
2.2 本区顶板水害类型判别 |
2.3 采动覆岩分带及覆岩破坏高度计算 |
2.4 突水致灾危险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采动覆岩破坏动态演化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
3.1 相似理论与相似材料 |
3.2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铺设 |
3.3 相似材料模型采动过程覆岩破坏动态演化 |
3.4 相似材料模型采动过程中竖向应力动态演化 |
3.5 本章小结 |
4 采动覆岩破坏动态变化数值模拟研究 |
4.1 应用于矿井开采中的数值模拟方法 |
4.2 数值模型建立 |
4.3 采动覆岩破坏动态变化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数学的浅埋煤层薄基岩下开采突水危险性评价 |
5.1 浅埋煤层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 |
5.2 浅埋煤层突水危险性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 |
5.3 不同开采距离下的危险性评价 |
5.4 突水危险性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采矿方案优选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采矿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采矿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选取与标准化 |
2.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2.2 指标分类 |
2.2.1 财务指标 |
2.2.2 技术经济指标 |
2.3 指标标准化方法 |
2.3.1 效益型、成本型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
2.3.2 固定型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
2.3.3 区间型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
3.采矿方案优选体系构建 |
3.1 构建原则 |
3.2 构建步骤和程序 |
3.2.1 构建的步骤 |
3.2.2 构建的程序 |
3.3 经济效益评价 |
3.3.1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3.3.2 基本定义与指标标准化 |
3.3.3 构建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
3.3.4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应用步骤 |
3.3.5 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优点 |
3.4 采矿方法优选 |
3.4.1 优选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3.4.2 基本定义与指标标准化 |
3.4.3 构建采矿方法优选模型 |
3.4.4 采矿方法优选模型的应用步骤 |
3.4.5 采矿方法优选模型的优点 |
3.5 本章小结 |
4.采矿方案优选体系的实证研究 |
4.1 采矿方案优选所遵循的原则 |
4.2 实例概况与评价基础指标 |
4.3 经济效益评价 |
4.3.1 指标标准化与概率计算 |
4.3.2 指标权重计算 |
4.3.3 经济效益评价的优选方案 |
4.4 采矿方法优选 |
4.4.1 指标标准化 |
4.4.2 权重范围未知时的采矿方法优选 |
4.4.3 权重范围已知时的采矿方法优选 |
4.4.4 采矿方法的优选结果与检验 |
4.5 优选方法与工程实践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岩体参数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初始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1.2.3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研究现状 |
1.2.4 采场支护与充填技术研究现状 |
1.2.5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宜昌磷矿力学损伤特性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
2.1 破碎岩体特征调查与分析 |
2.1.1 节理裂隙测绘调查理论与方法 |
2.1.2 结构面测绘调查与分析 |
2.2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及特性研究 |
2.2.1 破碎岩体力学试验 |
2.2.2 破碎岩石力学特性 |
2.3 岩体损伤特性分析 |
2.3.1 岩体耦合损伤变量 |
2.3.2 岩体损伤规律特性 |
2.4 破碎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
2.4.1 敏感性OED-GRA评价模型 |
2.4.2 不同强度准则的岩体参数变换 |
2.4.3 基于OED-GRA评价模型的岩体参数敏感性分析 |
2.4.4 岩体参数对采场稳定性敏感性特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复杂地质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分析 |
3.1 断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 |
3.1.1 断层构造与主应力场关系 |
3.1.2 断层发生前后应力变化关系分析 |
3.2 复杂地形条件下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 |
3.2.1 函数叠加多元回归分析原理 |
3.2.2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数据分析 |
3.2.3 地应力多元函数回归应用 |
3.2.4 复杂地形下三维应力场反演分析 |
3.3 复杂地形条件下采动影响规律分析 |
3.3.1 地形地层数值模型建立 |
3.3.2 顺逆坡采动影响模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宜昌磷矿采空区群系统突变蠕变失稳机理研究 |
4.1 采空区群顶板-矿柱系统力学模型 |
4.1.1 力学模型构建 |
4.1.2 挠度曲线方程 |
4.2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及失稳机制 |
4.2.1 突变理论分析 |
4.2.2 采空区群系统势函数构建 |
4.2.3 采空区群系统突变失稳分析 |
4.2.4 采空区群系统蠕变失稳分析 |
4.3 采空区群系统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因子对顶板下沉位移影响 |
4.3.2 影响因子对临界点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因素影响下采场参数IVIFE-SPA-TOPSIS综合优选 |
5.1 构建IVIFE-SPA-TOPSIS评价模型 |
5.1.1 区间直觉模糊熵(IVIFE) |
5.1.2 集对分析理论(SPA) |
5.1.3 IVIFE-SPA-TOPSIS模型 |
5.2 博弈论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型 |
5.2.1 主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2 客观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3 博弈论确定指标综合权重 |
5.3 采场参数综合评价 |
5.3.1 采场参数方案 |
5.3.2 制定评价指标 |
5.3.3 量化定性指标 |
5.3.4 确定方案等级 |
5.3.5 各指标多属性权重 |
5.3.6 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 |
5.3.7 评价模型优越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因素影响下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
6.1 宜昌磷矿区域地质地形特征 |
6.1.1 宜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6.1.2 磷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分析 |
6.1.3 宜昌磷矿区域地形地貌 |
6.2 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及影响特征 |
6.2.1 矩形采场围岩破坏力学模型 |
6.2.2 宜昌磷矿采场围岩破坏形式 |
6.2.3 开采对含水层破坏及影响 |
6.3 宜昌磷矿开采优化技术研究 |
6.3.1 双向分层条式嗣后充填采矿法 |
6.3.2 预控顶护帮综合技术研究 |
6.3.3 多介质耦合充填技术工艺 |
6.3.4 开采对水文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 |
6.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
6.4.1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 |
6.4.2 采场开采顺序分析 |
6.4.3 耦合充填技术模拟分析 |
6.4.4 充填接顶方式模拟优化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官营铁矿尾砂胶结充填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充填采矿技术应用概况 |
1.2.2 我国充填采矿技术应用发展概况 |
1.2.3 采矿方法优选方法概述 |
1.2.4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官营铁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
2.1 矿区地理和地形条件 |
2.2 矿山围岩 |
2.3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2.3.1 第四系含水组 |
2.3.2 基岩含水组 |
2.3.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2.3.4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
2.4 矿体特征分析 |
2.4.1 Ⅰ矿体分布及产状 |
2.4.2 Ⅱ号矿体分布及产状 |
2.4.3 Ⅲ号矿体分布及产状 |
2.5 采矿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采矿方法优选 |
3.1 采矿方法初选 |
3.1.1 开采技术条件 |
3.1.2 采矿方法初选原则 |
3.2 高官营铁矿采矿方法初选 |
3.2.1 回采高度5米的上向水平分层点柱充填采矿法 |
3.2.2 回采高度10米的上向水平分层点柱(间柱)充填采矿法 |
3.2.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
3.3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3.3.1 递阶梯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
3.3.2 各层次判断矩阵的构建 |
3.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的检验 |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的检验 |
3.4 高官营铁矿采矿方法优选 |
3.4.1 采矿方法模糊决策模型构建 |
3.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3.4.3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3.4.4 采矿方法的模糊综合优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官营铁矿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4.1 FLAC3D软件简介 |
4.1.1 软件特征及优缺点 |
4.1.2 FLAC3D求解原理 |
4.1.3 FLAC3D数值模拟过程 |
4.1.4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4.2 高官营铁矿采场变形受力情况数值模拟 |
4.2.1 数值模型构建及力学参数选择 |
4.2.2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 |
4.2.3 模拟开采方案 |
4.2.4 一步回采过程采场应力场演化分析 |
4.2.5 一步充填后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 |
4.2.6 二步回采后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 |
4.2.7 二步充填后应力场分布特征分析 |
4.2.8 地表位移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AHP-FUZZY的某锌金多金属矿采矿方法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2 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向量 |
2.1 建立比较标度 |
2.2 确定比较判断矩阵 |
2.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3 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价 |
3.1 建立因素集X和方案集B |
3.2 建立权重集 |
3.3 确定隶属矩阵 |
3.4 综合评价 |
4 现场工业试验 |
4.1 采矿方法初选 |
4.2 确立指标权重 |
4.3 建立隶属度矩阵 |
4.4 确定最优采矿方法 |
4.5 现场验证 |
5 结论 |
(9)赣南某钨矿相邻矿脉的开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矿方法的选择 |
1.2.2 相邻矿脉开采的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地质概况 |
2.1 矿山概况 |
2.1.1 矿山历史背景概况 |
2.1.2 矿山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概况 |
2.1.3 矿山地质概况 |
2.2 矿床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3 矿体特征 |
2.3.1 中带矿体特征 |
2.3.2 北带矿体特征 |
2.3.3 东带矿体特征 |
2.4 开采技术条件 |
2.4.1 水文地质 |
2.4.2 顶底板岩石的稳定性 |
2.4.3 构造破碎带工程地质特征 |
第三章 采矿方法的优选 |
3.1 矿体概况 |
3.2 采矿方法的初选 |
3.3 AHP法与模糊数学结合的综合评价决策过程简介 |
3.4 采矿方法优选实际应用 |
3.4.1 决策影响体系的建立与影响因素权重值的获取 |
3.5 隶属度矩阵的获取 |
3.6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石力学参数测定 |
4.1 测定的内容与目的 |
4.2 试件的切割打磨 |
4.3 测定的原理与结果 |
4.3.1 密度测定 |
4.3.2 劈裂试验 |
4.3.3 单轴强度压力试验 |
4.3.4 剪切试验 |
4.4 岩体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
4.4.1 处理方法与过程 |
4.4.2 岩体力学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采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
5.1 相邻矿脉的开采优化数值模拟思路 |
5.2 数值模拟分析的破坏判定标准 |
5.3 数值模拟假设条件 |
5.4 相邻矿脉开采数值模拟分析 |
5.4.1 地应力的计算 |
5.4.2 开采矿房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相邻矿脉开采优化实际应用 |
6.1 优化开采矿房布置研究 |
6.2 优化开采经济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岩体力学参数评价的重要性 |
1.1.2 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必要性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研究现状 |
2.1.1 现场试验方法 |
2.1.2 岩体分类方法(经验折减方法) |
2.1.3 智能分析方法 |
2.1.4 数值模拟方法 |
2.1.5 反演方法 |
2.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
2.2.1 主观优先方法 |
2.2.2 客观优先方法 |
2.2.3 人工神经网络法和专家系统 |
2.2.4 多目标决策权重的确定方法 |
2.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2.3.1 经验类比法 |
2.3.2 理论解析法 |
2.3.3 数值模拟分析法 |
2.3.4 综合分析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室内岩性试验和现场调查及测量 |
3.1 矿区概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
3.1.1 矿区概况 |
3.1.2 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
3.1.3 岩石试验结果分析 |
3.2 现场结构面调查及岩体声波测试 |
3.2.1 结构面调查及统计分析 |
3.2.2 岩体声波测试及结果分析 |
3.3 矿区地应力测试 |
3.3.1 地应力测试方法和原理 |
3.3.2 现场地应力测量 |
3.3.3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
3.4 巷道位移测量 |
3.4.1 巷道位移测量原理及方法 |
3.4.2 巷道位移测量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范围确定 |
4.1 Hoek-Brown强度准则 |
4.1.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方法 |
4.1.2 H-B准则中主要参数确定方法 |
4.1.3 主要参数取值范围确定 |
4.2 地质强度指标(GSI)值定量化研究 |
4.2.1 岩体结构特征的量化 |
4.2.2 结构表面特征的量化 |
4.2.3 GSI值修正方法 |
4.2.4 矿体和岩体的GSI范围确定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智能位移反演的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5.1 矿区地应力场拟合 |
5.1.1 地应力场计算模型的构建 |
5.1.2 利用应力边界法的初始地应力场拟合 |
5.1.3 模拟结果分析 |
5.2 基于GA-FLAC~(3D)融合的位移正反演法 |
5.2.1 遗传算法(GA) |
5.2.2 位移反演的基本思想 |
5.2.3 基于GA与FLAC~(3D)融合的位移正反演法 |
5.3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及结果分析 |
5.3.1 岩体力学参数确定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采矿方法优选 |
6.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6.1.1 采矿方法初选 |
6.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6.2 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6.2.1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6.2.2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
6.3 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的采矿方法优选 |
6.3.1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主观权重确定 |
6.3.2 基于熵权法(Entropy)的客观权重确定 |
6.3.3 利用灰色相关分析的组合权重确定 |
6.3.4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采矿方法优选 |
6.4 本章小结 |
7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
7.1 采场结构参数范围初选 |
7.1.1 基于Mathew法的采场跨度初步确定 |
7.1.2 采场顶柱的厚度初步确定 |
7.2 数值模拟分析 |
7.2.1 采场岩体破坏判断方法 |
7.2.2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的采场稳定性分析 |
7.3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
7.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主客观组合赋权 |
7.3.2 采用接近理想解法(TOPSIS)的采场结构参数优选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模糊数学优选综合试验研究的采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决策的充填胶凝材料优选方法[J]. 赖伟,刘婉莹,吴英杰.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1(07)
- [2]庞家河金矿采空区冒落致灾机理与防治技术[D]. 薛杨.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疆锋铁矿460m采区急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优选研究[D]. 李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浅埋煤层薄基岩下采动覆岩破坏动态演化规律研究[D]. 金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采矿方案优选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王丹华.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6]宜昌磷矿开采多因素影响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D]. 任红岗.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高官营铁矿尾砂胶结充填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白建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AHP-FUZZY的某锌金多金属矿采矿方法优选[J]. 查道欢,钟文,罗建林,柯俞贤.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9(09)
- [9]赣南某钨矿相邻矿脉的开采优化研究[D]. 聂凡. 江西理工大学, 2019(12)
- [10]某大型金属矿岩体力学参数确定与采矿方法优选[D]. 姜光成.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