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伴随阴离子的铜盐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及植物亚细胞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不同伴随阴离子的铜盐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及植物亚细胞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因污水灌溉、农用化肥使用、三废排放、城市垃圾和污泥的排放而带给农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使得农田土壤质量日趋下降。伴随着这些生产活动,重金属铜会进入农田,他们因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不可逆等原因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进行这些生产活动时,同时带入大量的阴离子进入土壤,并与铜协同作用于土壤,对其造成危害。本文采用上海市奉贤区的水稻土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水稻土理化性质及其水稻土中铜总量和铜形态的基础上,研究不同伴随阴离子铜盐对水稻土吸附-解吸行为,建立基本模型;再选取其中部分水稻土为土壤类型,采用小麦为研究植物,选取硫酸铜、硝酸铜和氯化铜三种不同浓度梯度的铜盐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模拟铜胁迫实验,对小麦中的形态学特征、光合作用、各器官和亚细胞结构的铜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伴随阴离子铜盐胁迫下小麦的生理生态特征。结果如下:所选取的上海市奉贤区的水稻土,其土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土营养元素丰富,肥力尚好,能保障正常的作物生长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水稻土中铜含量都略高于上海土壤元素背景值,并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通过对各采样点水稻土的形态分析结果得出,庄行的Cu金属形态以氧化态和还原态为主,占总量的79.77%;在奉城Cu的金属形态以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73.86%;在金汇Cu的金属形态以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69.91%。通过对各地不同阴离子铜盐吸附动力学实验和各地水稻土的吸附-解吸实验的研究,明确了Cu2+在2h振荡时间为吸附平衡时间并选取庄行水稻土作为后续的实验用土。比较不同类型铜盐的吸附-解吸曲线,表明水稻土中对硫酸铜的吸附量>氯化铜的吸附量>硝酸铜的吸附量,而在相同吸附量时,水稻土中对硫酸铜的解吸量>硝酸铜的解吸量>氯化铜的解吸量,说明不同阴离子铜盐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平衡受其阴离子的影响,故可选择不同类型铜盐对小麦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来进一步讨论。而不同类型铜盐pH-吸附曲线表明,各类型铜盐Cu2+吸附量与pH值的关系曲线呈S型,pH-解吸曲线表明,随pH的增加,水稻土的解吸量是减少的。通过受不同阴离子铜盐胁迫小麦的生物量分析可以得出,小麦的株高、根长和叶面积受Cu作用明显,比较不同阴离子铜盐对小麦的作用,在以硫酸铜和氯化铜作为外源加入时,都是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浓度的升高,都表现为抑制作用;以硝酸铜作为外源加入时,则直接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对于叶绿素来说,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规律,但由于各铜盐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能力不同和不同阴离子对植物的作用不同,进而影响了植物体内的吸收速度使得叶绿素含量的最大值并不相同。Cu在小麦植株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表现为:随着Cu投入浓度的增加,小麦植株各部位的Cu含量基本呈递增趋势,且Cu2+绝大部分富集在根部,而向地上部分的迁移量很少,而比较同浓度不同阴离子铜盐胁迫下小麦对铜的吸收性则表现为:根部中铜含量是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茎部中铜含量是硝酸铜>硫酸铜≈氯化铜;而叶部中铜含量是硝酸铜>硫酸铜>氯化铜。Cu在小麦根部、茎部和叶部的亚细胞从分配比来看,细胞壁部分所占全量的比例都为最高。小麦在同浓度不同阴离子铜盐胁迫下亚细胞含量分布表现为:根部各亚细胞组分分布在细胞壁中的分布表现为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中的铜含量,可溶性蛋白中的分布表现为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中的铜含量,细胞器中则表现为氯化铜>硝酸铜>硫酸铜中的铜含量;茎部各亚细胞组分分布在细胞壁中的分布表现为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中的铜含量,可溶性蛋白中的分布表现为硫酸铜>硝酸铜≈氯化铜中的铜含量,细胞器中则表现为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中的铜含量;叶部各亚细胞组分分布在细胞壁中的分布表现为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中的铜含量,可溶性蛋白中的分布表现为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中的铜含量,细胞器中三种铜盐则表现为近似的铜含量分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植物生理生态学发展概况
  • 1.3 重金属铜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
  • 1.3.1 土壤中铜的来源
  • 1.3.2 土壤中铜的专性吸附-解吸行为
  • 1.3.3 土壤中铜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研究进展
  • 1.4 阴离子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1.4.1 阴离子的来源
  • 1.4.2 阴离子对植物的功能和毒害作用
  • 1.4.3 土壤中阴离子吸附-解吸行为
  • 1.5 研究物种的背景
  • 第二章 水稻土的基本理化指标测定及铜的形态及含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土壤采集处理与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2.1.2 土壤中铜的总量测定
  • 2.1.3 土壤中有效态铜的测定
  • 2.1.4 土壤中铜的形态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2.2.2 土壤中铜总量分析
  • 2.2.3 土壤中铜有效态分析
  • 2.2.4 土壤中铜形态分析
  • 2.2.5 土壤中铜的生物可利用性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稻土对铜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水稻土对铜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 3.1.2 不同地区水稻土对铜的吸附解吸等温实验
  • 3.1.3 水稻土对不同铜盐的吸附解吸实验
  • 3.1.4 pH 影响铜吸附解吸的实验
  • 3.2 吸附解吸的化学模型
  • 3.2.1 Langmuir 方程式
  • 3.2.2 Freundlich 方程式
  • 3.2.3 Temkin 方程式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稻土对铜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 3.3.2 不同地区水稻土对铜的吸附解吸等温实验分析
  • 3.3.3 水稻土对不同铜盐的吸附解吸实验分析
  • 3.3.4 pH 影响铜吸附解吸的实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伴随阴离子的铜污染对小麦幼苗的胁迫效应
  • 4.1 实验方法
  • 4.1.1 试供土壤及土壤外源铜的稳定方法
  • 4.1.2 盆栽试验设计
  • 4.1.3 小麦幼苗样本采集和处理
  • 4.1.4 小麦幼苗指标的测定
  • 4.1.5 铜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铜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3 铜在小麦植株中的含量分布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上海市奉贤区土壤理化指标及重金属含量、有效态及形态分析
  • 5.1.2 上海市奉贤区土壤的吸附解吸行为分析
  • 5.1.3 上海市奉贤区水稻土在不同铜盐影响下对小麦的生理生态学的分析
  • 5.2 施肥使用建议
  • 5.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不同伴随阴离子的铜盐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及植物亚细胞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