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图形的拓扑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袁理思[1](2019)在《GIS技术在林业规划制图中的有效性应用》文中认为GIS技术在林业规划制图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给林业规划制图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打破了传统制图模式,使林业制图更加高效,准确。然而今天还是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思考。我国GIS专业人员数目不多,而且还是处于饥渴求才的状态。GIS技术在林业规划制图中的应用一直大家关注的焦点,一起来看看我国GIS系统的相关应用与现状。
杨明辉[2](2017)在《基于MAPGIS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相继展开,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的科学化管理。日积月累的土地调查和土地登记形成的大量历史数据,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资产,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传统的多元化地籍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地籍管理的需求,随着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日渐成熟,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基于现状,本文收集了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城镇地籍数据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及相关数据资料,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及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MAPGIS K9软件,对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收集到的数据库资料的分析研究。分析对比了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城镇地籍数据库、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数据库的主要研究对象、数据内容及特点、应用方向等。综合4种数据库的特点提出基于MAPGIS K9软件构建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是可以实现的。(2)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模型的设计研究。基于MAPGIS K9软件平台对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进行了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整体框架以及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元数据等各个图层数据结构的设计。(3)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建设研究。根据设计好的数据库模型,在MAPGIS K9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建库流程,主要包括数据转换、数据处理、数据整合以及最后数据库的搭建和数据检查等。(4)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应用研究。探讨了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在土地登记、历史数据查询、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国有土地征收和不动产登记发证等方面的应用。
黄耀裔,苏建云,杨琳珩[3](2015)在《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文中提出根据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利用MAPGIS软件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项目,给出了每个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使用到的MAPGIS软件功能,并对其中的地理信息空间分析实验作了详细说明。该实验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向丰[4](2010)在《GIS及矢量化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密切地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建立通畅良好的交通环境,对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开发出的交通规划系统多采用数学手段对路网交通流量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虽不再仅仅依赖于专家经验定性分析,但数据分析结果表达专业性太强,操作复杂,专题表达直观性不够。为此,本文利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道路提取技术获得的道路栅格图像,研究栅格道路图像矢量化方法,得到更准确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结合GIS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直观、丰富的专题表达能力进行城市交通需求预测,辅助城市交通规划与决策支持,以提升交通规划与日常管理的全面性、实时性和科学性。本文围绕GIS及矢量化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进行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在于:(1)研究并设计开发了交通空间分析组件运用ComGIS技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UPDSS)的GIS平台和交通空间分析组件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交通空间图形属性互查、空间模式查询与几何量算、矢量缓冲区分析、矢量叠加分析;并改进了在网络分析功能设计上SuperMap Objects网络路径分析必须基于网络节点进行的不足,实现地图窗口任意两点间最短路径分析,并加入了路网分析障碍点与选址分析中心点等设置,更加真实地模拟交通环境。(2)实现了栅格道路矢量化,研究了交通需求预测分析四阶段法模型,开发了交通需求预测组件基于已获得的城市道路栅格图像,提出了改进的基于交叉点的Freeman链码轮廓跟踪方法,实现了基于细化的城市栅格道路矢量化,建立了城市交通拓扑路网;基于GISDK宏编程语言二次开发完成了交通需求预测流量数据的分配;运用SuperMap Objects组件在拓扑路网上对交通规划信息进行了专题图可视化功能开发,实现了城市交通需求预测分析以及城市交通规划与决策辅助支持。(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利用遥感图像高精度与实时性好的优势,将GIS和矢量化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规划,运用SuperMap Objects组件和GISDK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空间查询与量算、空间分析、交通需求预测、城市三维渲染可视化,并通过对交通需求预测分析结果的多样化专题表达,辅助城市交通规划与决策支持。本文利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道路提取技术获得的道路栅格图像,研究栅格道路图像矢量化方法,提出了改进的基于交叉点的Freeman链码轮廓跟踪方法,得到更准确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结合ComGIS技术与GISDK二次开发技术,研究了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实现了交通需求预测组件开发,开发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以辅助城市交通规划与决策支持。
降亚楠[5](2008)在《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灌区提供了优质、可靠的水源,促进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灌区在地下水资源宏观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管,致使一些区域出现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地下水质污染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灌区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缺乏强有力的科学指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下水资源评价已向信息化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GIS集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了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研究了GIS在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取、地下水均衡要素的计算、地下水均衡分析、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方面的应用;并以宝鸡峡灌区为例开发了基于VB + SuperMap Object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进行了宝鸡峡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IS作为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在空间信息处理方面具有突出优点,将GIS与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集成,可以实现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可视化评价,客观反映灌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潜力的空间变异性。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为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是基于GIS进行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前提。借助于GIS和建立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实现了相关水文地质参数获取和地下水均衡要素计算的空间离散和可视化。开发了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该系统具有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的综合功能,能够满足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需求。通过宝鸡峡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得出,灌区平水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67亿m3,枯水年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34亿m3,特枯水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7亿m3;2002年灌区地下水水质良好,可作为农田灌溉用水和农村小型供水水源;灌区内武功县北部、乾县南部、兴平市南部为基本采补平衡区,礼泉县南部、兴平市中部和咸阳南部地区为严重超采区,其余区域为弱潜力区。
连英立[6](2008)在《基于COMGIS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通风是矿山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对保证井下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发展尚不成熟,并且多数从底层开发,有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功能单一且自成体系的缺点。本文着眼于实际应用,本着高效、快速、经济、实用的原则研究和开发了基于组件式GIS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系统。首先,在分析了当前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的开发现状以及各种开发方式的优缺点后确定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开发模式;研究了组件式GIS技术基础和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了一个基于经验公式的流动风阻模型,结合实际测定来准备前期数据;在风网解算方法上,采用了引入回路重选策略的斯考德—恒斯雷法,使得解算速度更快。其次,以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为指导对该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空间数据管理、解算数据处理、通风网络分析、解算结果查询、系统数据接口和系统帮助六个功能模块,并以Visual Basic 6.0和Super Map Objects5.2为开发平台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在通风网络拓扑关系自动建立方面采用了“拓扑反馈”的方法,解决了当前GIS工具只能处理二维拓扑的问题,使得建立的拓扑关系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利于网络解算;在原始解算数据录入方面采用了“所见即所得”的方法,直接单击巷道即可修改其属性数据,如风阻和固定风量信息等;在数据检查和解算结果的显示方面,采用了GIS工具提供的专题图功能,使得查错和显示结果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最后,以某矿为例,对其通风网络系统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精度。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满足煤矿对解算精度的要求。实践证明,基于组件式GIS开发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系统具有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软件质量高、功能完善的特点。解决了当前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开发的瓶颈问题,对矿井通风网络分析软件开发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殷翠霞[7](2008)在《基于GIS的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空间地理相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门提高管理对象直观性的技术。由于通信系统本身具有很强的地理特性,在通信系统中应用GIS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电信系统管理的直观性和高效性。本文采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技术,在Mapinfo平台上采用MapBasic进行系统开发,整个系统按空间对象的大类构造独立的MapBasicApplication,在各自的MapBasic Application中完成每一类资源数据的维护,并用一个总控程序执行各MapBasic Application的启动、终止和处理,资源之间的信息交换在模块内部通过共享Mapinfo环境来实现,并通过共享系统事件实现各个MapBasic Application的同步。论文重点介绍了二期系统的应用的设计与实现,它是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具有图形显示、图形操作、信息查询、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论述了实现该系统的具体流程和实现方法。通信网络中特别是管线网络(包括光缆、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其设备与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信线路的建设、维护都离不开详细而完整的GIS系统。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针对通信网络资源的资料管理和网络运行维护的流程管理的综合管理系统,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业务图形技术,实现对电信网络资源的优化管理,是对通信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补充与扩展。论文首先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的基本理论,详细地剖析了Mapinfo的运行机制及其自动化对象和服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地物实体特点、空间数据库管理以及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行业特点,提出了基于GIS平台、COM中间件技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模型,实现线路资源的图形化管理。论文还介绍了系统的许多接口。
陈艳平[8](2007)在《基于Microstation的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变得日益普遍和具有现实意义。数据不符合通用标准、数据共享难一直是牵制GIS发展的两个难题,大量低水平的数据重复加工消耗人们的物力、财力,进而限制了GIS的广泛应用。建立符合通用标准的、符合OGC规范的基础地理数据库是解决数据共享和GIS跨平台操作的有效途径,符合GIS发展的方向。本论文针对具体的应用项目:昆明市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库的建设,研究了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建库的方法,提出了基于MicroStation平台软件,及Oracle 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库模式。本论文分析了现有建库数据的特点及GIS应用的要求,对数据库的要素表及空间层进行了设计。本论文分析了MicroStation平台及Oracle数据库的图形数据的组织方式,对建库数据的标准化提出了数据处理要求,对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库进行了功能设计,并利用MicroStation的开发工具MDL语言开发了菜单界面、进行功能集成和部分设计功能的实现。本论文提出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已在具体的项目中得到应用,解决了数据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刘焕[9](2007)在《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电力运行动态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某采油厂科技项目为背景,研制了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油田配电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采油厂配电网监控系统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来管理空间数据,便于空间数据的并发操作和安全控制。有效的空间索引机制能快速高效地管理空间数据库,使系统能较好地管理配电数据,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该系统集成空间数据采集、图形显示及C/S应用等几大技术优势,将先进的技术与电力业务紧密结合,具备较强的图形管理、配电设施管理、配电系统分析等功能,为电力部门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也大大提高电力部门各级人员的工作效率,为配电网的管理提供了便利的办公工具。论文首先对GIS技术原理进行介绍,并重点讨论了组件式GIS技术优势。然后针对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系统设计,详细讨论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根据配电网线路分析要求,研究了基于GIS的配电线路拓扑分析方法,提高了线路分析效率及准确度。另外结合GIS开发平台对GIS中的空间基准、多源空间数据共享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在对系统功能、结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GIS的油田配电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现场实际应用对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谭克龙[10](2007)在《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数字生态监测系统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实际运行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还很少,技术手段还很不完善,遥感和GIS没有实现有机的融合,生态信息的提取主要依靠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的办法,图像处理和GIS商业软件难于满足大区域、复杂系统的需求,许多软件不能有效集成,系统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导致在现阶段还是难于全面、准确、迅速地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报,直接影响了保护措施和调控对策的实施效果。塔里木河流域面积102×104km2,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棉花、石油化工基地和21世纪能源战略接替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略地位,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下游近400km河道断流萎缩,尾闾台特玛湖干涸,中下游植被衰败,并有向上游发展的趋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本论文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保护治理与管理需求,在国家重大项目“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支持下,利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为塔里木河流域设计、研发、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平台理论、总体设计与开发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成果和结论。1.在“数字流域”框架体系下,以生态环境遥感业务流程为主线,充分应用并集成“3S”技术手段,开发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动态监测、分析与预警,及信息共享的大型综合性、业务化运行系统。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结构合理,逻辑关系清楚,实用性强。采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以数据集成为中心,以各子系统间数据流动关系为纽带,把整个系统集成为基于子系统数据间关系紧密、物理结构松散的组件式系统,为数字塔里木河流域建设奠定了基础。2.根据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数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数据仓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多源数据无缝集成、海量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建库思想,设计了可以实现拓扑和非拓扑、空间和属性、矢量-栅格一体化的流域空间数据库,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在“计算机”中对流域的“复杂实体”和“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一体化管理问题,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多源、多尺度、多类型、跨带的无缝、海量空间数据库。3.采用不同尺度、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运行体系。根据塔里木河地物类型、地形等区域特征,采用分级分类的思想,研发了大区域生态环境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荒漠化、植被、盐渍化等专题信息提取,信息提取精度达到87%,校正后达到95%,建立了大规模信息提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为方便信息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设计建立了全新、完善的知识库系统,提高了信息提取、交互解译和动态监测的精度,实现了解译标志和参考信息系统化管理。4.研究开发实现了遥感与GIS功能的有机融合。分别基于IDL语言和AO控件开发,在统一界面下实现了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标志建立、信息提取、编辑校正、动态监测和分析统计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其次,在“数据流集成式”的体系结构下,遥感监测信息还可以利用生态分析子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进行数据的深层分析和运算,实现生态预警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克服了以往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GIS软件各自的弱点,将遥感图像处理、信息提取与GIS编辑分析功能有效地集成为实用性更强的系统。5.将CA模型与GIS的专业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建立了大范围的土地利用趋势分析(GeoCA-Landuse)模型,开发了塔河流域“三源一干”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为流域长远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论文研究在遥感信息自动提取,RS与GIS一体化,大型综合性、运行化生态遥感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对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数字流域”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图形的拓扑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图形的拓扑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GIS技术在林业规划制图中的有效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IS的简介 |
2. GIS系统的特点 |
3. GIS成图在林业制图的制图过程 |
3.1 空间信息的分层 |
3.2 设置环境 |
3.3 系统库的编辑 |
3.4 图形的拓扑处理 |
3.5 用户文件投影 |
4. GIS用于林业制图的优点 |
4.1 精准性 |
4.2 使绘图更加的简单方便 |
4.3 节约成本 |
4.4 可修改性 |
4.5 美观性 |
5. 结语 |
(2)基于MAPGIS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研究背景 |
1.1.2 建设一体化数据库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有地籍数据库类型分析 |
2.1 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分析 |
2.1.1 数据库研究对象 |
2.1.2 数据库内容及特点 |
2.1.3 数据库主要应用方向 |
2.2 城镇地籍数据库成果分析 |
2.2.1 数据库研究对象 |
2.2.2 数据库内容及特点 |
2.2.3 数据库主要应用方向 |
2.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数据库成果分析 |
2.3.1 数据库研究对象 |
2.3.2 数据库内容及特点 |
2.3.3 数据库主要应用方向 |
2.4 构建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 |
2.4.1 一体化的概念 |
2.4.2 现有地籍数据库的差异及相互联系 |
2.4.3 构建一体化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结构设计 |
3.1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整体框架 |
3.2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组成 |
3.2.1 空间数据 |
3.2.2 属性数据 |
3.2.3 元数据 |
3.3 各图层要素的属性结构设计 |
3.3.1 空间数据结构设计 |
3.3.2 属性数据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构建 |
4.1 工艺流程 |
4.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4.2.1 数据准备 |
4.2.2 数据预处理 |
4.3 空间数据的处理 |
4.3.1 行政区划数据处理 |
4.3.2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
4.3.3 土地权属数据处理 |
4.3.4 地形数据处理 |
4.3.5 其他数据处理 |
4.4 宗地代码转换 |
4.5 属性数据处理 |
4.6 影像扫描资料的整理 |
4.7 搭建一体化地籍数据库 |
4.8 空间数据拓扑处理的方法 |
4.9 数据检查 |
4.9.1 图形检查 |
4.9.2 属性检查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的应用 |
5.1 登记数据的变更与存储 |
5.2 历史数据的查询 |
5.2.1 属性查询方式 |
5.2.2 时间查询方式 |
5.3 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 |
5.4 在国有土地征收中的应用 |
5.5 在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工作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MAPGIS的GIS课程实验设计方案 |
1. 1 空间数据采集基础准备实验 |
1. 2 空间数据点、线矢量采集实验 |
1. 3 空间数据拓扑处理及区数据矢量化实验 |
1. 4 空间信息属性库构建与属性采集实验 |
1. 5 空间数据地图库建设与应用实验 |
1. 6 空间数据缓冲、叠置、网络分析实验 |
1. 6. 1 缓冲区分析 |
1. 6. 2 叠加分析 |
1. 6. 3 DTM分析 |
1. 6. 4 网络分析 |
1. 7 专题图的制作及输出实验 |
2 结束语 |
(4)GIS及矢量化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与附表清单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GIS及矢量化技术简介 |
1.2.1 GIS技术 |
1.2.2 矢量化技术 |
1.3 GIS及矢量化技术在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1 GIS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2 GIS技术在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3 线状对象矢量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GIS和矢量化技术综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综述 |
2.1.1 GIS的定义 |
2.1.2 GIS的组成 |
2.1.3 GIS的功能概述 |
2.1.4 GIS的发展趋势 |
2.2 GIS的空间数据结构 |
2.2.1 栅格结构 |
2.2.2 矢量结构 |
2.2.3 栅格矢量一体化技术 |
2.3 矢量化方法综述 |
2.3.1 基于细化的矢量化方法 |
2.3.2 基于非细化的矢量化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IS的交通空间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GIS组件开发技术简介 |
3.2.1 GIS组件技术开发概述 |
3.2.2 GIS组件式开发软件简介与本文GIS开发工具的选择 |
3.2.3 SuperMap Objects组件开发技术简介 |
3.3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交通规划空间分析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
3.3.1 空间查询与量算分析组件开发 |
3.3.2 缓冲区分析组件开发 |
3.3.3 叠加分析组件开发 |
3.4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网络分析组件技术研究 |
3.4.1 线网络拓扑分析组件开发 |
3.4.2 网络路径分析 |
3.4.3 选址分区和资源分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矢量化技术和GISDK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组件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栅格道路矢量化方法研究 |
4.2.1 改进的基于交叉点的Freeman链码轮廓跟踪方法 |
4.2.2 基于特征点的三次B样条曲线轮廓拟合方法 |
4.2.3 矢量化后处理与结果评价 |
4.3 基于GISDK的交通需求预测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4.3.1 交通规划四阶段预测法 |
4.3.2 TransCAD及其二次开发工具GISDK简介 |
4.3.3 基于GISDK交通需求预测的二次开发 |
4.4 交通需求预测组件开发技术研究 |
4.4.1 基于拓扑路网的交通需求预测数据GIS对象关联技术开发 |
4.4.2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专题图技术开发 |
4.4.3 基于矢量化技术和GISDK的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组件技术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UPDSS系统总体设计 |
5.2.1 UPDSS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原则 |
5.2.2 UPDSS系统总体设计 |
5.2.3 UPDSS系统体系结构 |
5.3 UPDSS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5.3.1 UPDSS系统界面窗口的设计 |
5.3.2 地理信息基本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3.3 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的设计与实现 |
5.3.4 交通需求预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3.5 专题图分析显示与交通规划辅助决策 |
5.3.6 GIS与RS的结合──矢量化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灌区发展 |
1.1.2 灌区所面临的主要地下水问题 |
1.1.3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1.2.2 GIS 在水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 |
1.2.3 GIS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1 建立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 |
1.3.2 研发基于GIS 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 |
1.3.3 基于GIS 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GIS 集成 |
2.1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GIS 集成的概念 |
2.1.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2.1.2 GIS 的基本功能 |
2.1.3 发展趋势 |
2.2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化 |
2.2.1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化的必要性 |
2.2.2 GIS 在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
2.3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GIS 的集成 |
2.3.1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与GIS 的集成 |
2.3.2 灌区地下水水质评价与GIS 的集成 |
2.3.3 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与GIS 的集成 |
第三章 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
3.1 建库流程 |
3.2 数据准备 |
3.3 专业应用图层的划分 |
3.4 图形数据采集 |
3.4.1 图形扫描 |
3.4.2 图形要素的矢量化 |
3.4.3 图面的检查 |
3.4.4 误差校正 |
3.4.5 图形校正 |
3.4.6 拓扑形成区、建立拓扑关系 |
3.4.7 图层文件的生成 |
3.4.8 投影转换 |
3.5 属性数据采集 |
3.5.1 属性数据表结构 |
3.5.2 属性数据的搜集 |
3.5.3 属性数据的录入 |
3.5.4 属性表数据的核查 |
3.6 数据的集成 |
3.7 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质量控制 |
3.7.1 建库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
3.7.2 图形矢量化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
3.7.3 图形校正处理 |
3.7.4 拓扑一致性的保证 |
3.7.5 属性库形成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
3.7.6 空间数据库形成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
第四章 基于GIS 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概述 |
4.2 系统分析 |
4.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4.2.2 用户需求分析 |
4.2.3 数据分析 |
4.2.4 应用系统功能分析 |
4.2.5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
4.3.3 系统界面设计 |
4.4 开发环境 |
4.5 系统实现 |
第五章 基于GIS 的灌区地下水均衡要素计算的原理及方法 |
5.1 构建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 |
5.2 栅格化方法和空间插值 |
5.2.1 计算分区栅格化 |
5.2.2 降水量空间插值 |
5.3 空间分析 |
5.3.1 栅格代数运算 |
5.3.2 栅格分带统计 |
5.3.3 表面分析 |
5.4 基于GIS 的地下水均衡要素计算 |
5.4.1 均衡区的划分 |
5.4.2 均衡时段的确定 |
5.4.3 均衡要素的分析计算 |
第六章 基于GIS 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应用实例 |
6.1 宝鸡峡灌区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
6.1.3 灌溉水源 |
6.1.4 水利工程及灌溉用水情况 |
6.1.5 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6.2 宝鸡峡灌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6.2.1 评价范围及内容 |
6.2.2 均衡区的划分 |
6.2.3 水文及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6.2.4 均衡时段确定 |
6.2.5 均衡要素分析计算 |
6.2.6 地下水水均衡计算 |
6.2.7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
6.2.8 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
6.3 灌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
6.3.1 农田灌溉水质评价 |
6.3.2 饮用水水质评价 |
6.4 灌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COMGIS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GIS技术基础 |
2.1 GIS概述 |
2.1.1 GIS的定义 |
2.1.2 GIS的组成 |
2.1.3 GIS的发展趋势 |
2.2 组件技术 |
2.2.1 组件技术简介 |
2.2.2 组件对象模型 |
2.2.3 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 |
2.3 组件式GIS |
2.3.1 组件式GIS概述 |
2.3.2 组件式GIS的特点 |
2.3.3 组件式GIS开发平台的结构 |
2.3.4 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SuperMap |
2.4 GIS应用的开发方式 |
2.4.1 GIS应用开发的三种方式 |
2.4.2 三种开发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井通风网络分析基础 |
3.1 图论 |
3.1.1 图论概述 |
3.1.2 基本概念 |
3.2 网络图的矩阵表示 |
3.2.1 邻接矩阵 |
3.2.2 关联矩阵 |
3.2.3 回路矩阵 |
3.3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规律 |
3.3.1 基本术语 |
3.3.2 能量守恒定律 |
3.3.3 风量平衡定律 |
3.3.4 风压平衡定律 |
3.3.5 阻力定律 |
3.4 井巷等积孔 |
3.5 矿井通风网络中分支风阻的计算 |
3.6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机性能曲线的处理 |
3.7 矿井通风网络解算方法 |
3.7.1 回路风量法 |
3.7.2 节点风压法 |
3.8 矿井通风网络解算步骤 |
3.8.1 余树确定 |
3.8.2 回路选择 |
3.8.3 风量初始赋值 |
3.8.4 迭代计算 |
3.8.5 固定风量分支参数计算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 |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4.3 系统总体设计 |
4.3.1 系统功能框架 |
4.3.2 系统界面组织 |
4.4 系统数据库的选择与设计 |
4.4.1 数据库的选择 |
4.4.2 数据库的设计 |
4.5 系统开发环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的具体实现 |
5.1 数据库连接模块 |
5.2 用户权限控制模块 |
5.3 通风系统图形处理 |
5.3.1 图形查看和编辑 |
5.3.2 外部数据的导入与导出 |
5.4 通风网络拓扑处理 |
5.4.1 拓扑反馈的概念 |
5.4.2 拓扑反馈的实现方法 |
5.5 基本数据录入 |
5.5.1 风阻数据录入 |
5.5.2 其他数据录入 |
5.6 数据检查 |
5.7 网络分析 |
5.8 计算结果显示 |
5.9 一个应用实例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基于GIS的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相关介绍 |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发展 |
2.1.2 国内GIS产业发展 |
2.1.3 相关GIS软件平台介绍 |
2.2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介绍 |
2.2.1 Mapinfo概述 |
2.2.2 MapInfo中的拓扑及其扩展 |
2.2.3 Mapinfo的技术特点 |
2.2.4 Mapinfo的数据组织及选择与查询 |
2.2.5 MapBasic的显着特征 |
2.3 GIS基本原理 |
2.3.1 空间数结构及其描述 |
2.3.2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
2.4 小结 |
第3章 GISCOM组件平台设计 |
3.1 GISCOM组件技术概述 |
3.2 GISCOM平台总体结构 |
3.3 采用创新的GIS技术 |
3.3.1 地理底图的访问和查询效率 |
3.3.2 GIS空间数据管理 |
3.4 GISCOM的主要功能 |
3.4.1 数据输入 |
3.4.2 数据处理 |
3.4.3 数据库管理 |
3.4.4 影像图库管理功能 |
3.4.5 空间分析 |
3.4.6 数据输出 |
3.4.7 图像处理 |
3.5 GISCOM平台特点 |
3.5.1 系统开放性与安全性兼备 |
3.5.2 系统的稳定性和实时性 |
3.5.3 系统的智能化 |
3.5.4 分布式的开放环境 |
3.5.5 提供海量数据的解决方案 |
3.5.6 灵活多样的输入手段 |
3.5.7 数据结构矢量和栅格并存 |
3.5.8 空间分析功能强大 |
3.5.9 具备大型网络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功能特点 |
3.5.10 输出灵活多样 |
3.5.11 支持多级服务器 |
3.5.12 方便的二次开发 |
3.6 小结 |
第4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4.1 系统进行二期升级的背景及必要性 |
4.1.1 一期系统现状 |
4.1.2 二期系统建设内容 |
4.2 系统资源图形图层结构 |
4.3 一期系统功能模块间的数据共享方式 |
4.4 线路资源管理系统一期功能模块 |
4.5 一期系统存在的问题 |
4.6 二期改造后的系统总体结构 |
4.7 二期线路资源管理系统新增功能设计 |
4.7.1 配线管理 |
4.7.2 施工管理 |
4.7.3 规划预测 |
4.7.4 工程设计 |
4.7.5 监控管理 |
4.7.6 底图库管理与维护 |
4.7.7 工程图件管理 |
4.7.8 地名库维护 |
4.7.9 信息分层显示 |
4.7.10 信息综合查询、统计 |
4.7.11 信息输出 |
4.7.12 系统维护管理 |
4.8 MAPINFO、GISCOM以及二期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 |
4.9 小结 |
第5章 系统接口设计 |
5.1 接口功能概述 |
5.2 与97系统的接口 |
5.2.1 与97接口设计思路 |
5.2.2 GIS与97接口关键技术 |
5.2.3 GIS与97接口的功能 |
5.2.4 接口的演进 |
5.2.5 接口支持97系统的业务 |
5.3 与112系统的接口 |
5.4 与号线采集系统的接口 |
5.5 与遥感系统的接口 |
5.6 可扩展的系统接口 |
5.6.1 可扩展的系统 |
5.6.2 可扩展的数据交互 |
5.7 小结 |
结束语 |
(1) 论文工作总结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Microstation的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GIS的概念 |
1.3 GIS的类型 |
1.4 GIS的发展 |
1.4.1 六十年代开拓发展阶段 |
1.4.2 七十年代巩固阶段 |
1.4.3 八十年代突破阶段 |
1.4.4 九十年代社会化阶段 |
1.5 地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我国GIS发展现状 |
1.5.2 GIS的发展趋势及热点研究 |
1.5.3 基础地理数据的组织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软件平台和技术路线 |
1.7 预期目的 |
第二章 数据库设计 |
2.1 参考标准 |
2.2 应用领域 |
2.3 数据库表单设计 |
2.3.1 地理要素分类编码 |
2.3.2 属性表结构 |
2.3.3 单表模式、双表模式的选择 |
2.4 基本数字地形图(DLG)的空间层设置 |
第三章 MicroStation软件平台介绍 |
3.1 工程浏览器 |
3.2 地图管理器 |
3.3 地理数据库的数据提取和操作工具 |
3.4 其他操作 |
第四章 基础地理数据标准化处理设计 |
4.1 数据处理目标 |
4.2 数据处理依据 |
4.3 数据处理原则 |
4.4 数据处理细则 |
第五章 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及实现 |
5.1 数据入库预处理 |
5.2 工程管理 |
5.3 地图管理 |
5.4 要素管理 |
5.5 数据库操作 |
5.6 数据分析应用 |
5.7 数据安全控制 |
5.8 专题数据管理 |
5.9 功能开发介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应用情况介绍 |
6.2 应用经验 |
6.3 结论 |
6.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电力运行动态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GIS系统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
1.3 选题的目的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GIS系统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2 组件式GIS技术 |
2.3 SuperMap2000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系统设计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拓扑分析与系统实现的其他关键技术 |
4.1 概述 |
4.2 线路拓扑分析 |
4.3 空间基准问题 |
4.4 多源空间数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概述 |
5.2 GIS库及访问程序设计 |
5.3 专题图制作 |
5.4 程序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环境研究发展趋势 |
1.1.2 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动态 |
1.1.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动态 |
1.1.4 “数字流域”发展现状 |
1.2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4.1 目标 |
1.4.2 内容 |
1.5 研究的思路与原则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
2.1.1 概况 |
2.1.2 流域生态环境要素 |
2.1.3 生态系统划分 |
2.1.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2.2 流域信息化现状 |
第三章 系统总述 |
3.1 系统总体结构 |
3.2 系统逻辑结构 |
3.3 系统功能概述 |
3.4 各子系统间关系和接口 |
3.4.1 子系统数据流动关系 |
3.4.2 数据接口 |
3.4.3 软件接口 |
3.5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3.5.1 软件平台 |
3 5 1.1 遥感处理基础平台 |
3.5.1.2 GIS基础平台 |
3.5.1.3 空间数据引擎 |
3.5.1.4 数据库基础平台 |
3.5.2 硬件设备 |
3.5.3 软件在硬件设备中的配置 |
3.6 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
3.6.1 遥感信息自动提取技术 |
3.6.2 空间数据无缝镶嵌技术 |
3.6.3 海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3.6.4 基于数据流的系统集成技术 |
3.6.5 遥感与GIS集成技术 |
3.6.6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地理元胞自动机 |
3.6.7 基于WebGIS的信息共享技术 |
第四章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子系统 |
4.1 数据分类与数据源 |
4.1.1 属性数据 |
4.1.1.1 水文数据 |
4.1.1.2 社会经济数据 |
4.1.1.3 水利工程数据 |
4.1.1.4 生态环境数据 |
4.1.2 空间数据 |
4.1.2.1 遥感影像数据 |
4.1.2.2 空间基础地理图形数据 |
4.1.2.3 生态环境专题图形数据 |
4.1.2.4 GPS控制点数据 |
4.1.3 多媒体数据 |
4.2 数据标准及元数据 |
4.2.1 代码设计 |
4.2.1.1 代码设计原则 |
4.2.1.2 代码标准 |
4.2.2 数据字典 |
4.2.3 元数据库 |
4.2.3.1 元数据分级与特征 |
4.2.3.2 元数据库主要内容 |
4.2.3.3 元数据入库 |
4.3 数据建库 |
4.3.1 主要技术指标 |
4.3.1.1 数据库范围 |
4.3.1.2 数学基础 |
4.3.1.3 数据组织 |
4.3.1.4 数据量分析 |
4.3.2 无缝空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
4.3.2.1 问题的提出 |
4.3.2.2 无缝数据库 |
4.3.2.3 缝隙产生原因 |
4.3.2.4 数据缝隙类别和表现 |
4.3.2.5 无缝镶嵌技术 |
4.3.3 海量空间数据存储 |
4.3.3.1 空间数据存储技术 |
4.3.3.2 影像金字塔结构 |
4.3.3.3 影像数据压缩 |
4.3.4 基础数据库 |
4.3.4.1 数据内容 |
4.3.4.2 数据存储结构 |
4.3.4.3 空间索引设计 |
4.3.4.4 入库数据校验 |
4.3.4.5 数据入库 |
4.3.5 主题数据库 |
4.3.6 成果数据库 |
4.3.6.1 成果数据库内容 |
4.3.6.2 命名规范 |
4.3.6.3 数据入库 |
4.3.6.4 结构设计 |
4.4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子系统结构 |
4.4.2 子系统接口 |
4.4.3 子系统功能 |
第五章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
5.1 监测体系构建 |
5.1.1 全流域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监测 |
5.1.2 “四源一干”中等空间分辨率监测 |
5.1.3 干流典型区高分辨率监测 |
5.2 子系统结构 |
5.3 系统内部数据关系 |
5.4 子系统模块功能 |
5.4.1 图像处理模块 |
5.4.2 知识库模块 |
5.4.3 信息提取模块 |
5.4.3.1 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 |
5.4.3.2 植被类型信息提取 |
5.4.3.3 土地沙质荒漠化信息提取 |
5.4.3.4 土壤盐渍化信息提取 |
5.4.3.5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5.4.4 动态监测模块 |
5.4.5 数据管理模块 |
5.5 应用实践研究 |
5.5.1 阿克苏河流域1: 10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
5.5 1.1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5.5 1.2 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 |
5.5.2 喀尔达依1:1万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
5.5.3 专题成果数据精度评价 |
第六章 生态分析子系统 |
6.1 子系统结构与数据流程 |
6.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
6.1.2 子系统数据流程 |
6.2 子系统功能 |
6.3 生态环境预警分析分系统 |
6.3.1 分系统结构 |
6.3.2 技术方案与数据流程 |
6.3.3 模型构建与模块功能 |
6.3.3.1 沙质荒漠化预警分析 |
6.3.3.2 盐渍化预警分析 |
6.3.3.3 植被盖度预誓分析 |
6.3.3.4 地下水预警分析 |
6.3.3.5 河道水流预警分析 |
6.4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分系统 |
6.4.1 分系统功能结构 |
6.4.1.1 土地利用叠加分析模块 |
6.4.1.2 土地利用转移分析模块 |
6.4.1.3 土地利用趋势分析模块 |
6.4.2 土地利用CA模型研究与应用 |
6.4.2.1 CA模型的理论基础 |
6.4.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4.2.3 阿克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6.4.2.4 GeoCA-Landuse模型的建立 |
6.4.2.5 模型运行 |
6.5 综合制图分系统 |
6.5.1 分系统功能 |
6.5.2 符号库开发 |
第七章 业务处理与信息服务子系统 |
7.1 子系统结构 |
7.1.1 子系统总体结构 |
7.1.2 子系统逻辑结构 |
7.2 主要技术路线 |
7.2.1 技术架构 |
7.2.2 动态报表的实现 |
7.2.3 功能扩展 |
7.3 功能模块划分 |
7.4 专业业务处理分系统 |
7.4.1 分系统功能 |
7.4.2 分系统流程及开发实现 |
7.4.2.1 数据管理 |
7.4.2.2 数据图形化查询 |
7.4.2.3 图形图像服务 |
7.4.2.4 文档管理 |
7.5 日常办公业务处理分系统 |
7.5.1 分系统基本功能 |
7.5.2 核心功能流程及开发实现 |
7.5.2.1 收发文管理 |
7.5.2.2 车辆管理 |
7.5.2.3 个人办公 |
7.5.2.4 图片库 |
7.5.2.5 信息管理 |
7.5.2.6 协同办公 |
7.6 塔河网信息服务分系统 |
7.6.1 塔河网信息服务栏目内容与功能 |
7.6.1.1 栏目结构与内容 |
7.6.1.2 塔河网信息服务功能 |
7.6.1.3 网站信息更新 |
7.6.2 邮件系统 |
7.6.3 塔河论坛 |
7.6.4 网络上报 |
7.7 系统维护 |
7.7.1.1 用户管理 |
7.7.1.2 日志管理 |
第八章 系统安全 |
8.1 数据库安全性设置 |
8.1.1 物理安全 |
8.1.2 逻辑安全 |
8.2 应用系统安全性设置 |
8.2.1 数据权限 |
8.2.2 用户权限设计 |
8.3 系统外部安全保证 |
8.3.1 网络安全 |
8.3.1.1 配备防火墙 |
8.3.1.2 扫描系统 |
8.3.1.3 病毒防护 |
8.3.2 安全制度 |
第九章 结语 |
9.1 成果与创新 |
9.2 完善与扩展展望 |
参考资料 |
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图形的拓扑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GIS技术在林业规划制图中的有效性应用[J]. 袁理思. 农村科学实验, 2019(01)
- [2]基于MAPGIS的一体化地籍数据库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杨明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基于MAPGIS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设计[J]. 黄耀裔,苏建云,杨琳珩.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06)
- [4]GIS及矢量化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研究与应用[D]. 向丰. 浙江大学, 2010(08)
- [5]基于GIS的灌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研究[D]. 降亚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6]基于COMGIS的矿井通风网络分析研究[D]. 连英立. 河北工程大学, 2008(04)
- [7]基于GIS的通信线路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殷翠霞.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8]基于Microstation的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D]. 陈艳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电力运行动态管理系统研究[D]. 刘焕.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3)
- [10]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谭克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