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论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论文摘要

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人口大迁移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全球村”的梦想变为现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从本质上说,翻译是跨文化传播活动,可视为一种基本的文化传播途径。而中国典籍英译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身份,传播文化特性,及构建和谐的多元文化世界。所以说,对中国典籍英译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交际者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作者构建出了一套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该模式至少包括五个方面: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接着,通过描述分析一些道德经英译本证明了该理论的合理性。最后,作者坚信该研究对中国典籍英译的深入开展,翻译人才的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多元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该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篇章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重点探讨了交际者跨文化传播能力,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及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研究,并介绍了道德经的英译历史。现有文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典籍英译译者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研究还相当匮乏。第三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作者介绍了中国典籍的性质和重要性及中国典籍英译的性质和目的。接着,介绍并评价了斯皮尔伯格,徐波和黄沈瑜,及陈国明在跨文化交际领域提出的三个代表性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第四章是论文的模式构建部分。依照以上三模式,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并指出译者的前四种宏观能力由译者的微观翻译能力体现出来。第五章作者从《道德经》的英译者,英译本和文化词语翻译等方面证明了该理论的合理性。首先,从译者对《道德经》发展脉络和基本精神的掌握及译者版本意识两方面论证了译者典籍熟知能力对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接着,从译者对模因论,交际适应理论,辐合汇聚理论等理论的了解论证了译者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能力的影响。然后,从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两方面探讨了译者多元文化视角的影响。最后,作者从双语能力,文化翻译能力和语篇能力三方面论述了译者具体翻译能力对其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基于前几章的分析研究,作者得出结论:本文所提出的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是比较合理的,主要包括译者熟知典籍发展脉络及基本精神的能力,熟知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能力,译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五个方面。最后,作者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希望自己的初步研究能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English)
  • Abstract (Chinese)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for Choosing This Topic
  • 1.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1.5 Summary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Communicators’ICC
  • 2.2 Studies on TICC
  • 2.3 Studies on Translators of Chinese Classics
  • 2.4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TC
  • 2.4.1 Period of Christianity
  • 2.4.2 Period of Western Adaptation
  • 2.4.3 Period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1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s
  • 3.2 Nature and Purpose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 3.3 Representative Models of ICC
  • 3.3.1 Brian H. Spitzberg’s Model of ICC
  • 3.3.2 Xu Bo and Huang Shenyu’s Model of ICC
  • 3.3.3 Chen Guo-ming’s Models of ICC and GCC
  • 3.3.4 Commentary on These Models
  • 3.4 Summary
  • Chapter Four The Proposed Model of TICC of ETCC
  • 4.1 Translators’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Chinese Classics
  • 4.1.1 Developing Trends and Basic Spirits
  • 4.1.2 Version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Classics
  • 4.2 Translators’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Inter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ies
  • 4.2.1 Memetics
  • 4.2.2 Communicative Accommodation Theory (CAT)
  • 4.2.3 Convergence Theory
  • 4.3 Translators’Competence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 4.3.1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 4.3.2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 4.4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 4.5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4.5.1 Bilingual Competence
  • 4.5.2 Cultur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4.5.3 Textual Competence
  • 4.6 Summary
  • Chapter Five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with EVTTC
  • 5.1 Translators’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TTC
  • 5.1.1 Mastery of Developing Trends and Basic Spirits of TTC
  • 5.1.2 Necessary Version Consciousness of TTC
  • 5.2 Necessity of Comprehensive Competence of Inter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ies
  • 5.2.1 Necessity of Comprehending Memetics
  • 5.2.2 Necessity of Comprehending CAT
  • 5.2.3 Necessity of Comprehending the Convergence Theory
  • 5.3 Necessity of Competence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 5.3.1 Necessity of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 5.3.2 Necessity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 5.4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5.4.1 Necessity of Bilingual Competence
  • 5.4.1.1 Competence on the Syntactic Level
  • 5.4.1.2 Competence on the Lexical Level
  • 5.4.2 Necessit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 5.4.3 Necessity of Textual Competence
  • 5.4.3.1 Cultural Theme in TTC
  • 5.4.3.2 Style in TTC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5年跨文化传播事件评析[J].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15(00)
    • [2].近十年国际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 全球传媒学刊 2019(04)
    • [3].倾力打造优质的外宣纪录片——践行“四力”打造适合跨文化传播的外宣纪录片[J]. 新闻战线 2019(22)
    • [4].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新动向[J]. 新闻与写作 2020(03)
    • [5].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J]. 新闻与写作 2020(03)
    • [6].涉猎与深耕——《跨文化传播》教学生态的小组化探索[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1)
    • [7].社交媒体中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J]. 文学教育(上) 2020(03)
    • [8].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轮廓与全景透视——评张金桐、李锦云主编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0(01)
    • [9].跨文化传播研究如何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J]. 采写编 2020(01)
    • [10].关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问题意识的反思[J]. 青年记者 2020(03)
    • [11].文化传播,衣冠先行——对汉服在当代进行跨文化传播中的思考[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01)
    • [12].“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13].基于文化融合视角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模式与策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0(07)
    • [14].新时期宝莱坞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 电影文学 2020(13)
    • [15].习近平海外媒体署名文章分析——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J]. 萍乡学院学报 2020(02)
    • [16].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0(17)
    • [17].珍视平台跨文化传播价值[J]. 中关村 2020(09)
    • [18].中国企业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 青年记者 2020(24)
    • [19].让中国火车“讲述”最动人的中国故事——企业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展示国家形象[J]. 企业文明 2020(10)
    • [20].“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思考[J]. 企业文明 2020(10)
    • [21].春节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中美主流媒体春节报道研究[J]. 中国报业 2020(20)
    • [22].突发公共事件中音乐广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思考——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楚天音乐广播的跨文化传播报道及品牌活动为例[J]. 新闻前哨 2020(10)
    • [23].新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应用与跨文化传播[J]. 传播力研究 2018(33)
    • [24].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之我见——从汉学家安乐哲谈起[J]. 对外传播 2019(03)
    • [25].探析“一带一路”主题微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 戏剧之家 2018(26)
    • [26].21世纪电影跨文化传播现状与趋势刍议[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04)
    • [27].做好跨文化传播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 中国广播 2019(04)
    • [28].论国家品牌形象的融媒体塑造以及跨文化传播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05)
    • [29].跨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J]. 北极光 2019(02)
    • [30].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脉络[J]. 福建茶叶 2019(02)

    标签:;  ;  ;  ;  

    论中国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以《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