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多级逆流发酵工艺对城市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实现高效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目的,并通过优化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工艺的产酸效果,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工艺体系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城市污泥采用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能很好的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实验条件下,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产率分别达到10.5±0.5 g/L和0.20 gVFA/gVSfed,与城市污泥普通厌氧发酵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31%和54%。多级逆流工艺可提高底物的降解率,其底物降解率可达50%,较城市污泥普通厌氧发酵提高了37%。研究结果还表明,多级逆流工艺促进产酸的机制在于降低了发酵产物对厌氧产酸细菌的抑制效应,工艺的VFA产率以及底物降解程度的高低分别取决于第一级和第三级厌氧发酵过程;(2)在可稳定运行的多级逆流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不同底物浓度对工艺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为VS= 100 g/L时,工艺产酸效果和底物降解效果最佳,此时工艺体系中有机酸浓度能维持在20 g/L,有机酸产率达到0.20gVFA/gVSfed,有机酸转化率达到0.47 gVFAs/gVSdigest,且此时体系中游离态有机酸的浓度较低,产物抑制效应较小;(3)在确定最佳底物浓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多级逆流工艺产酸及底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长或较短的污泥停留时间均不利于工艺的产酸,而当SRT=9 d时,工艺的产酸效果及底物去除效果最佳;(4)在得到较好工艺参数的基础上,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考察多级逆流工艺与普通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结构,通过对两工艺体系中的产酸细菌进行生态学分析,进一步说明多级逆流工艺促进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机制,为后续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打下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社会力模型的人员逆流行为[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20(02)
- [2].逆流抗疫[J]. 黄河之声 2020(10)
- [3].运用逆流技术高效提取紫薯花青素[J]. 农产品加工 2020(15)
- [4].《逆流》[J]. 中国生漆 2016(04)
- [5].航天器逆流程项目量化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 质量与可靠性 2015(04)
- [6].一条逆流成河的船(三首)[J]. 椰城 2018(10)
- [7].做一个勇敢的逆流者[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09)
- [8].我喜欢在河边行走[J]. 散文诗 2014(07)
- [9].逆流[J]. 中学生 2013(30)
- [10].逆流成河[J]. 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 2010(Z2)
- [11].机械通风(湿式)逆流冷却塔与横流冷却塔的比较[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05)
- [12].浅谈整流柜逆流保护原理及其误动的改进和防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02)
- [13].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在天然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5)
- [14].巴菲特逆流[J]. 招商周刊 2008(22)
- [15].防逆流保护的设计和实践经验总结[J]. 山东化工 2018(12)
- [16].航天器逆流程总装风险评价与应用[J]. 航天制造技术 2016(03)
- [17].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工艺流程逆流程研究[J].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6(10)
- [18].连续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及其设备研究[J]. 机电信息 2015(05)
- [19].逆流者——读《摆渡人》有感[J]. 新作文(高中版) 2019(Z1)
- [20].过往,逆流成河[J].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 2010(Z1)
- [21].顺流,遗忘;逆流,悲伤……[J]. 高考(文科版) 2008(04)
- [22].吊装式逆流冷却塔技术在寒冷地区的应用[J]. 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1(01)
- [23].循环水横流塔改造成逆流塔的可行性探讨[J]. 安徽化工 2010(06)
- [24].丹归通络颗粒动态逆流提取工艺优选[J]. 中药材 2015(03)
- [25].逆流的梦想[J]. 家教世界 2008(05)
- [26].淫羊藿动态逆流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成药 2011(02)
- [27].可控式动态罐组逆流机组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J]. 机电信息 2011(29)
- [28].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12)
- [29].穴位按摩可减缓胃食道逆流[J]. 家庭医学 2020(08)
- [30].防逆流留置针在肾内科的应用效果探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