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位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弧齿锥齿轮,有限元,接触区,工作应力
接触位置论文文献综述
魏冰阳,李智海,刘思雨,郭玉梁,张柯[1](2019)在《弧齿锥齿轮接触区位置对工作应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弧齿锥齿轮加工原理,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出弧齿锥齿轮大小轮的齿面网格点的坐标,将其导入UG中进行精确建模。根据V/H接触区检验原理,分别将试验锥齿轮齿面接触区调整到小端、中端、大端,建立3种接触区位置锥齿轮接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分别对3种不同齿面接触区锥齿轮进行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了3种不同齿面接触区的齿面接触应力与齿根弯曲应力的变化历程。通过对工作应力变化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接触区稍靠小端有更好的应力工作环境。(本文来源于《矿山机械》期刊2019年11期)
单辉,黄河[2](2019)在《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有效调整距离及位置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影响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调整动作范围的相关因素,根据线路条件得出对补偿装置调整影响较大的由腕臂偏移所产生的抑制阻力的计算式,并可在补偿装置高度和坠砣限制架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计算在补偿装置有效调整距离范围内补偿装置的具体位置。(本文来源于《电气化铁道》期刊2019年05期)
马登秋,叶振环,冯前军,安玉[3](2019)在《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分布和啮合位置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为研究对象。根据齿面方程建立齿轮数学模型,进而建立齿轮副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对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齿面动态接触应力分布和齿轮副啮合位置的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齿宽方向,越靠近中截面,接触应力越大,且其离中截面较远时,接触应力增速较快,靠近中截面时,增速变缓;齿轮进入和退出啮合时存在冲击现象,分度圆偏上和齿根附近区域的啮入冲击较大,且在齿宽方向,总体上越远离中截面,啮入冲击越大;啮入时啮合点从端面逐渐过渡到中截面,啮出时逐渐从中截面过渡到端面,但此过程非常短暂。研究结果为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制造技术与机床》期刊2019年09期)
张亚丽,王志强,曾泓凯,秦娜[4](2019)在《薄膜在滑动接触临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失效位置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基于膜/基系统在发生预滑动现象时的力学性能的有限元研究较少。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二维半无限大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探讨了薄膜/基体的弹性模量比、薄膜表面摩擦系数和薄膜厚度等参数对滑动接触临界条件下系统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最大Mises应力和膜/基屈服强度比对系统起始屈服失效位置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最大Mises应力值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使得最大Mises应力位置移向薄膜表面;软膜系统内部所受应力值相对较小,而硬膜系统内部所受应力值则相对较大且薄膜表面是最大Mises应力的主导位置,增加膜厚会减小界面和基体内部所受应力;表面摩擦系数较高时,膜/基界面和薄膜表面是系统起始屈服失效的主要位置;膜厚的增加导致了薄膜表面发生屈服失效的几率升高,且在硬膜系统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5](2019)在《具有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的无轴车辆踏板》一文中研究指出申请号:201810773208【公开号】CN109017299A【公开日】2018.12.18【申请日】2018.07.14【申请人】朱皖卉【发明人】朱皖卉【摘要】本发明公开了具有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的无轴车辆踏板,其结构包括踏板、工作主机、固定螺丝、底座,踏板下表面与工作主机上端相连接,固定螺丝与底座螺纹连接,工作主机下表面焊接于底座上表面,工作主机包括主机外壳、连接座、触碰传感机构、通电机构、主传动机构、(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张彦合,李亦轩,王小刚[6](2019)在《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道位置的改进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系列、不同接触角的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道位置不同,套圈要分批加工,投料次数多。以7005型和B7005型角接触球轴承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套圈沟道位置设计方法。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后,内、外圈仅需一次投料,可根据套圈锁口方向和接触角选择相应的合套基面,减少了投料批次,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9年04期)
罗锦晖,陈彭鑫,仲思东[7](2019)在《轨道交通接触网空间位置在线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激光扫描仪获取接触网激光点云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设置感兴趣区域检测接触线位置,利用点云数据特性识别接触线,得到实时的接触线位置。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两根接触线平行分布的情况,采用了从低到高进行区域统计的识别方法,实现两根接触线位置分别实时检测。通过读取角度仪、编码器的数据,得到不同时刻扫描仪检测到的接触线位置以及里程、角度信息并记录下来。实验结果表明,在各种不同场景下,该方法均能完成对接触线位置的在线检测。(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化南,何雨昕,胡月[8](2019)在《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磁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坡莫纳米盘中磁涡旋核极性反转的影响.着重研究了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临界电流密度和反转时间的影响.微磁模拟结果表明,纳米接触点的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临界电流密度产生很大影响,而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对磁涡旋核的反转时间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志懋,刘蓉,徐可欣[9](2018)在《漫反射接触测量中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存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红外无创漫反射检测中光纤探头与被测组织之间接触压力变化会导致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差。以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采集漫反射光信号,以此削弱接触压力带来的测量误差,并在Monte Carlo模拟与在体实验中验证了压力不敏感位置的存在性。首先,结合人体皮肤结构模型和力学特性,建立了接触压力与皮肤组织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利用Monte Carlo模拟仿真分析了不同接触压力下1 000~1 320nm波段内,不同径向检测距离处漫反射光强的变化;其次,搭建了基于超辐射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多环光纤束检测系统,在体测量了叁位志愿者在不同压力下的漫反射光信号。最后,评价了人体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与其他位置处接收的光信号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在距入射径向距离1.3~1.5mm范围内,接收到的漫反射光强近似不受压力变化影响,即存在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在体实验表明,在1 050,1 219和1 314nm波长下均存在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位于距入射点0.78~1.0mm范围内,初步验证了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在人体的存在性,与其他径向位置相比,在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处测得光强信号信噪比更高。因此,基于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的测量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接触压力变化对接收光谱的影响,有望提高近红外无创漫反射检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8期)
吕茂印,吴庆立,牛学信,赵龙攀[10](2018)在《基于自学习的JJC型接触网检修车平台位置精度控制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控制系统延迟导致JJC型接触网作业车平台上升过程中非线性位置精度误差大的问题,文章对平台的升降机构进行数学建模和运动特性分析,并以驱动油缸固定伸出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自学习方法,解决了环境温度、程序更新等因素对位置控制精度的影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实际上升停止高度与设定高度之间控制误差可由原来的大于10 mm提升到现在的3 mm以内,满足了两平台高度差在10 mm内的技术要求。(本文来源于《控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接触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影响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调整动作范围的相关因素,根据线路条件得出对补偿装置调整影响较大的由腕臂偏移所产生的抑制阻力的计算式,并可在补偿装置高度和坠砣限制架高度一定的情况下,计算在补偿装置有效调整距离范围内补偿装置的具体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位置论文参考文献
[1].魏冰阳,李智海,刘思雨,郭玉梁,张柯.弧齿锥齿轮接触区位置对工作应力的影响[J].矿山机械.2019
[2].单辉,黄河.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有效调整距离及位置计算[J].电气化铁道.2019
[3].马登秋,叶振环,冯前军,安玉.变双曲圆弧齿线圆柱齿轮齿面接触应力分布和啮合位置变化规律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
[4].张亚丽,王志强,曾泓凯,秦娜.薄膜在滑动接触临界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及失效位置预测[J].材料保护.2019
[5]..具有接触式位置传感器的无轴车辆踏板[J].传感器世界.2019
[6].张彦合,李亦轩,王小刚.角接触球轴承套圈沟道位置的改进设计[J].轴承.2019
[7].罗锦晖,陈彭鑫,仲思东.轨道交通接触网空间位置在线检测方法研究[J].激光杂志.2019
[8].李化南,何雨昕,胡月.纳米接触点的位置和大小对磁涡旋核反转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王志懋,刘蓉,徐可欣.漫反射接触测量中压力不敏感径向检测位置存在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10].吕茂印,吴庆立,牛学信,赵龙攀.基于自学习的JJC型接触网检修车平台位置精度控制算法[J].控制与信息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