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荆门市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与推广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推广
作者: 蔺江霞
导师: 胡立勇,卢开阳
关键词: 双低油菜,技术标准化,推广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双低油菜籽是荆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试验与推广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同时也受到当地的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农民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本项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引进、试验、示范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二是研究新品种制种高产技术;三是研究、制定和实施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四是确定适合本地区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思路。通过分析当前双低油菜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提出荆门市油菜生产技术标准化应达到的性能指标及推广策略。 华杂5号(986A×RSH5900)种子繁殖制种平均单产75公斤/667m2的技术要点是:父母本9月24日左右同期播种,齐苗后即用适量的移栽灵稀释液均匀喷雾。单株绿叶7片以上开始移栽,父母本行比2:4,密度配比:父本栽2000株:母本4500株/667m2;移栽田施肥量(667m2:50kg 30%配方肥:1.25 kg硼砂:10kg钾肥;追施尿素7.5kg+2kg尿素/父本行穴施。蕾薹期看叶追施尿素,适时防病治虫。初花期用40%的菌核净100g兑水40kg局喷雾。除杂除劣,打顶保纯。 采用三因素二水平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x1)、摘薹高度(x2)、氮素水平(x3)三个因素对华油杂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是氮素水平>摘薹高度>密度;油菜开盘度、单株有效角果数、增加氮素水平与菜籽产量呈正相关。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提出在暖冬、早薹早花和低密度移栽条件下,华油杂8号获得2406kg/hm2以上产量的优化栽培方案是:氮素水平225kg/hm2,主茎高度11.5cm时摘薹,移栽密度75000株/hm2。 采用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移栽密度(x1)、追施氮素水平(x2)、底施专用配方肥水平(x3)三个因素对华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底肥和追施氮肥是油菜籽增产的主导因素。根据试验结果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提出华油杂10号在低密度移栽条件下获得2922kg/hm2以上产量的优化栽培方案:底施配方肥917kg/hm2,追施氮素水平143kg/hm2,移栽密度73616株/hm2。 百亩机械化开沟免耕移栽油菜示范结果表明:机械开沟、免耕移栽油菜每667m2可节省大田耕整费30元,人工费用10元;移栽后返青期提前5天,冬至苗单株绿叶数多0.8片,单株有效分枝多2.2个,单株角果数多23.3个,每角粒数增加0.3粒,单产增加10.7kg/667m2,产量增收26.85元/667m2。节本、增产两项合计增收66.75元/667m2。 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依赖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油脂加工企业相互配合,通过建立双低油菜籽标准化生产基地,向农民统一提供优质的双低油菜种
论文目录: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油菜生产及需求概况
1.2 荆门市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1.2.1 气候资源条件
1.2.2 农业经济概况
1.2.3 油菜生产水平
1.3 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点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双低油菜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制种技术研究
3.1.1 油菜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3.1.2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杂5号的制种技术研究
3.2 双低油菜高产抗逆栽培试验示范
3.2.1 密度、摘薹高度、氮素水平对华杂8号产量性状的影响
3.2.2 密度、施肥水平对华杂10号产量性状的影响
3.3 油菜免耕简化栽培试验示范
3.3.1 生育期
3.3.2 主要经济性状
3.3.3 经济效益比较
3.4 一菜两用"技术试验示范
3.4.1 菜薹产量产值
3.4.2 产品效益
3.4.3 薹肥、摘薹处理.和产量关系
3.4.4 摘要高度与产量
3.4.5 “一菜两用”技术要点
3.5 双低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6 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2
参考文献
- [1].苔油两用油菜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王燕.湖南农业大学2006
- [2].长兴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夏建峰.浙江大学2005
- [3].湖南省油菜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D]. 李素萍.湖南农业大学2012
- [4].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D]. 宁大伟.华中农业大学2010
- [5].积累镉油菜吸收累积镉的特征和机制[D]. 茹淑华.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油菜不同发育阶段抗旱性评价及关联分析[D]. 黄倩.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 [7].精准播种环境下的油菜品质预测[D]. 姜贵飞.安徽农业大学2015
- [8].双季稻田直播早熟油菜合理氮、磷、钾施用量的研究[D]. 何俊龙.湖南农业大学2014
- [9].油菜籽真空热风干燥试验[D]. 陈凯乐.湖南农业大学2015
- [10].地块尺度冬油菜湿渍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 韩佳慧.浙江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两个油菜品种抗非生物胁迫特性的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基础[D]. 邹望好.北京林业大学2006
- [2].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D]. 张燕.华中农业大学2006
- [3].油菜籽薄层干燥及其通风特性的试验研究[D]. 周代梁.华中农业大学2006
- [4].不同生态区水稻—油菜轮作制中氮钾肥效应及养分平衡研究[D]. 肖荣英.华中农业大学2006
- [5].湖北省优质油菜推广主要模式及发展战略[D]. 瞿桢.华中农业大学2004
- [6].氮、磷、硼对双低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王友平.华中农业大学2004
- [7].长兴县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夏建峰.浙江大学2005
- [8].不同栽培方式对“贵杂4号”油菜产量及性状的影响[D]. 邹琴.贵州大学2006
- [9].施肥对优质杂交油菜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D]. 赵继献.贵州大学2005
- [10].贵州油菜生产技术的应用与评价[D]. 陈静.贵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