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

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

论文摘要

语类一词源于法文genre,原意为种类,语文中引申指各类文学作品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巴赫金首先将该词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各种语篇形式,如促销话语、学术报告、法律文件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语类、文类、体裁等。马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语类定义为有一定结构、有特定的目标的社会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内运作,并通过利用语言资源达到语类的交际目的。语类以社会交际功能为指向,是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交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图式结构。汉语网络时评是一种新近崛起的语类,是网络传播媒介代表个人或机构,将其认为重要的某些新闻事实置于网络平台上进行评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的论说性新闻语类。汉语网络时评具有话语社团约定俗成的语类结构,作者通过在结构的各个部分策略性地利用语言资源实现其交际目的。关于汉语网络时评研究的当前成果主要来自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者。他们的关注焦点是网络时评的选题与编辑,传播与组织管理等。目前我们似乎还不能找到从语言学角度开展的对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的研究。本论文选择这一空隙作为研究的焦点,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剖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试图为填补这一研究空隙做出贡献。本研究认为:语言存在于社会现实,同时又建构社会现实。语篇与文化密切相关并受制于语境与社会功能。由此,我们提出,汉语网络时评作为一种新兴语类是网站作者与网友读者的语篇社团所共同拥有的交际事件,其主要特征是他们在当前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拥有某些共同的关注焦点、价值取向等,因而具有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目的提供了语篇形成的因由,决定了语篇高效的、约定俗成的结构及语言资源选择策略。随着当今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该语篇社团及其所拥有的语类越来越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语篇社团追求的共同目标及交流的规范制约了网络时评这一语类的结构和语言体现。本研究的主要贡献:(1)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总结网络时评的语类结构,发现该结构的必要元素与可选元素,各元素的排列顺序,并透视该语类结构的功能。(2)分析网络时评的语体特征,发现网络时评的标题结构、及物性资源、衔接手段等有助于协助网络时评作者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3)通过分析网络时评的评价资源,发现评价选择的模式韵律般地贯穿于整个语篇之间,构成了评价者的“姿态”或“声音”。作者的主体间立场在语类结构之间的转换有赖于评价价值受到挑战的程度,从而判断出自己与读者之间的潜在认同和质疑,不断调整自己的评价姿态,在不同的阶段和读者建立不同的关系,通过策略性的调整,吸引读者、争取读者、联盟读者,促进良性互动,构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本研究的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概述了汉语网络时评以及语类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描述了研究方法与步骤以及研究语料;介绍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综述并评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类研究理论:评价理论;及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现状。正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我们考察与分析了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第三章通过单篇抽样分析,得出了语篇的结构,并对该结构的各功能部分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出该语篇作者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第四章在抽样分析的结果引导下,通过统计语料实例,运用所得数据分析了该语类的标题特点,及物性结构特点,以及衔接与连贯特点,以解释其对网络时评交际属性的影响。第五章借鉴评价理论来分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中的评价资源,以发现单声与多声介入的手段及功能;态度资源在该语类中的分布阵态及功能;级差资源的协调作用等。对语类的评价分析更能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显示作者协调主体间立场的策略,从而影响读者的世界观与社会意识形态。在第六章结语部分,我们对当前的网络时评语类的交际属性提出了新的观点:网络时评语类产生于意识形态,又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时评中语篇语义与语篇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语篇的构建意义的潜能,以及构建作者/读者与语篇价值关系的潜能,共同促成了该语类的修辞潜势,即语篇影响、加强、或挑战读者的假设、信念、情感、态度,并最终使作者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中逐渐趋向自然化的潜势。本研究通过针对网络时评这一新颖语类的交际目的,展开对其语类结构和语义资源的分析,揭示其修辞潜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该语类迅速发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文化语境对语篇建构的影响,以及语类对社会的反作用:有助于社会和媒体机构更明确地意识到网络时评语类的社会影响力,并对其产生与发展予以适当的关注或调控;有助于提高语言学者对时评语类研究的重视,以及新闻界对新闻作品中语篇语义资源影响力的重视。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1.1 汉语网络时评界说
  • 1.1.2 汉语网络时评的发展
  • 1.1.3 汉语网络时评研究
  • 1.2 语类与语类研究
  • 1.2.1 语类定义
  • 1.2.2 语类研究现状
  • 1.3 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研究
  • 1.3.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模式与步骤
  • 1.3.3 研究语料
  • 1.3.4 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 2.2.1 语言与社会
  • 2.2.2 语义的多元化与分层化
  • 2.2.3 语域与语类
  • 2.3 语篇研究理论
  • 2.3.1 传统的语篇研究
  •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篇的理论
  • 2.3.3 语篇组织的原理
  • 2.4 语类研究理论
  • 2.4.1 哈桑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
  • 2.4.2 马丁的纲要式结构理论
  • 2.4.3 应用语言学关于语类的研究
  • 2.4.4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类理论的最新发展
  • 2.4.5 其他语类研究近况
  • 2.5 评价理论
  • 2.5.1 态度子系统
  • 2.5.2 介入子系统
  • 2.5.3 级差子系统
  • 2.6 互文性和话语的社会建构
  • 2.6.1 巴赫金的理论
  • 2.6.2 费厄克劳夫理论
  • 2.6.3 语类与意识形态
  • 2.7 媒体语言研究
  • 2.7.1 国外关于媒体语言功能分析的研究
  • 2.7.2 国内关于媒体语言功能分析的研究
  • 2.8 小结
  • 第三章 网络时评语篇抽样分析
  • 3.1 语料简介
  • 3.2 抽样语篇
  • 3.3 语篇结构分析
  • 3.3.1 标题与发表信息
  • 3.3.2 新闻背景
  • 3.3.3 新闻事件
  • 3.3.4 新闻评议
  • 3.3.5 相关新闻插入与评议
  • 3.3.6 结语
  • 3.4 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
  • 3.4.1 人际意义的连贯
  • 3.4.2 语篇的主位等级与格律
  • 3.5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特点
  • 4.1 作为文化现象的网络时评语类
  • 4.2 网络时评的语篇结构
  • 4.3 标题信息与互动目的
  • 4.3.1 标点符号
  • 4.3.2 发表信息
  • 4.3.3 标题的互动分析
  • 4.3.4 标题与发表信息的策略与功能
  • 4.4 及物性结构与交际目标的实现
  • 4.4.1 语篇的及物性结构
  • 4.4.2 网络时评语类作为社会实践
  • 4.4.3 语篇的语态
  • 4.4.4 语篇及物性现象分析
  • 4.5 网络时评的衔接与连贯
  • 4.5.1 话题结构衔接
  • 4.5.2 语篇的逻辑连接
  • 4.5.3 评价状语衔接
  • 4.5.4 语篇的连贯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的评价研究
  • 5.1 态度资源与交际策略
  • 5.1.1 情感意义的表达
  • 5.1.2 判断意义的表达
  • 5.1.3 鉴赏意义的表达
  • 5.2 介入资源与交际策略
  • 5.2.1 自言中的强调与一致资源
  • 5.2.2 自言中的意外与否定资源
  • 5.2.3 自言中的引发资源
  • 5.2.4 外言资源分析
  • 5.2.5 单声与多声的融合优势
  • 5.3 级差资源与交际策略
  • 5.3.1 级差调整下的态度资源
  • 5.3.2 级差调整下的介入资源
  • 5.3.3 级差资源的统计与分析
  • 5.4 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
  • 5.4.1 评价视角下的语类结构
  • 5.4.2 新闻背景部分的评价分析
  • 5.4.3 新闻事件部分的评价分析
  • 5.4.4 评议部分的评价分析
  • 5.4.5 结语部分的评价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的修辞潜势
  • 6.1 引言
  • 6.2 网络时评价值纵览
  • 6.3 网络时评与大众媒体
  • 6.4 网络时评语类的修辞潜势
  • 6.4.1 语篇结构策略
  • 6.4.2 语言资源选择策略
  • 6.4.3 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修辞策略
  • 6.5 研究的局限性与今后研究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1:100篇人民网时评标题
  • 附录2:网络时评语类评价资源分析语料四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将法治送抵人心——浅论法治时评语言表达方法[J]. 新闻传播 2020(13)
    • [2].从三次“时评热”现象看公民社会的构建[J]. 视听 2018(07)
    • [3].法治时评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7(12)
    • [4].公号时评如何触碰“敏感话题”[J]. 青年记者 2017(15)
    • [5].“王者农药”之下,更乐见大学生时评热[J]. 青年记者 2017(19)
    • [6].中西时评产生的社会动因和思想基础——以笛福、梁启超为研究对象[J]. 传播与版权 2017(03)
    • [7].“二次表达”揭示新闻背后的真相和价值——浅论“众声喧哗”背景下的时评写作[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9)
    • [8].办好党报时评版的一点体会[J]. 新闻论坛 2013(01)
    • [9].时评编辑的几个严防——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J]. 采写编 2016(01)
    • [10].微信公众号时评兴起原因分析及反思[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19)
    • [11].试论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问题[J]. 新闻研究导刊 2016(21)
    • [12].论古今民谣的时评性[J]. 商 2015(07)
    • [13].报纸时评专栏影响力建设研究[J]. 新闻知识 2015(04)
    • [14].报纸时评如何赢得读者[J]. 青年记者 2015(23)
    • [15].教育时评:为新闻“点睛”[J]. 中国报业 2015(18)
    • [16].新媒体时代报纸时评专栏应对策略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17].起承转合显思辨,议析结合促显豁——时评类议论文升格例说[J]. 高中生之友 2020(02)
    • [18].多写时评促进精神发育成长[J]. 中学语文 2020(08)
    • [19].跟着知名媒体学写时评文——以三篇“辟谣双黄连”时评文为例[J]. 作文 2020(16)
    • [20].中安时评:以“新”夺目 以“心”动情[J]. 网络传播 2020(01)
    • [21].漫画·时评[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20(Z1)
    • [22].追问,让作文走向深刻——抗疫时评式写作浅析[J]. 新作文(高中版) 2020(Z2)
    • [23].教学生从“时评文”中学会“说理论证”[J]. 中学语文 2020(23)
    • [24].提供读写抓手,指引方法路径——浅谈如何借助时评阅读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J]. 教学考试 2020(37)
    • [25].向优秀时评学作文[J]. 高中生 2020(19)
    • [26].写作时评的三个技巧[J]. 高中生 2020(19)
    • [27].准确是时评的生命[J]. 高中生 2020(19)
    • [28].漫画·时评[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 2019(Z2)
    • [29].怎样写时评[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2019(Z2)
    • [30].“度”量时评写作[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28)

    标签:;  ;  ;  ;  ;  ;  

    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