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油田开发中后期测井响应变化机理及储层性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作者: 杨春梅
导师: 李洪奇,陆大卫,张方礼
关键词: 测井,高含水期,油藏特征,岩石物理实验,水淹层评价
文献来源: 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针对老区调整井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系统分析了注水及注蒸汽开发方式下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开发过程的岩石物理实验及相关理论分析,对开发阶段的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水驱油方式下的 I-Sw 关系不再是一条直线,而呈现出与饱和度大小相关的两段式,岩石的润湿特征不同,两段式拐点所对应的含水饱和度 Swp不同;Swp是非均质储层水驱油过程中水成为连续流动相时的含水饱和度,虽然水驱过程的延续及工作制度(比如注入压力或泵速)的改变还会使含水饱和度在 Swp的基础上继续增大,但是在主力流动网络基础上继续扩大的波及范围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比较微弱,因此当含水饱和度达到一定值(Swp)以后,电阻率对饱和度变化的反映不敏感。②在不同的浓度范围内,地层水矿化度对岩石表面偶电层厚度及平衡离子活动性的影响不同,导致 Archie 公式中的 m、n 值以及 Waxman-Smits 模型中的 B 参数在不同的矿化度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特征:m、n、B 值在低矿化度的情况下随矿化度的降低而减小,在高矿化度情况下基本保持不变。③注入介质在高渗透条带中线性突破形成开发过程中的电阻率宏观各向异性,电各向异性地层中的低阻水线使储层在仍具有相当产能的情况下电阻率显著降低。④动电现象是特定油藏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岩石物理现象,开发过程导致的压力异常是其产生的本质原因,流动电位的大小与压差、多相流动特征及地层水矿化度有关,流动电位的存在使自然电位曲线表现异常。⑤开发过程中油藏温度、压力的变化影响弹性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波速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减小,随压力的降低以对数形式递减。⑥润湿性的变化影响岩石的饱和度指数、水驱油效率及最终采收率,开发过程中岩石亲水的增强使饱和度指数减小,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水驱阶段采收率提高。 在岩石物理实验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老区混合水矿化度变化对 m、n、B 值的影响以及压差作用下的流动电位等问题对原始饱和度模型进行了调整与完善。另外,针对高含水期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利用多元统计回归的方法,提出了其它适合该阶段的剩余油评价模型:根据同一地区岩石地球物理特征相似的原则,将电阻率测井数据规格化为电阻率的相对值,解决了局部水淹厚油层评价中电阻率差异被物性差异所掩盖的问题;在岩石物理理论及开发地质概念的指导下,根据动用程度的差异加入电阻调节器。
论文目录:
独创性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创新点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 章老油田的开发历程及开发中后期油藏特征研究
2.1 老油田的开发历程
2.2 开发中后期油藏性质变化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开发阶段的动电现象研究
3.1 理论基础
3.2 油田开发阶段的动电现象研究
3.3 自然电位与流动电位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润湿性研究
4.1 水、油、岩相互作用体系
4.2 润湿性实验
4.3 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4.4 开发过程中的润湿性变化
4.5 润湿特征对岩石物理性质及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4.6 储层润湿特征的评价方法
4.7 小结
第5章 开发阶段岩石的电学性质研究
5.1 储层岩石中电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2 模拟开发过程的水驱油实验
5.3 水驱油方式下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研究
5.4 注水过程中岩电参数变化特征研究
5.5 注水及注蒸汽开发过程导致的电各向异性研究
5.6 水淹层电阻率升高的原因探讨
5.7 小结
第6章 水淹层的综合评价
6.1 开发中后期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6.2 水淹层的定量评价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方法
7.2 研究证实
7.3 新的认识
7.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06
参考文献
- [1].哈萨克斯坦油田复杂储层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D]. 刘福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相关论文
- [1].用油田生产测井资料确定产层参数的方法研究[D]. 戴家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
- [2].声反射成像测井仪器仿真及波形处理技术研究[D]. 何峰江.石油大学(北京)2005
- [3].基于测井-地震多属性分析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D]. 吴世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成像测井资料定量计算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D]. 乔德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分形测井解释理论方法研究[D]. 文环明.成都理工大学2003
- [6].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裂缝测井响应及碳酸盐岩储层的流体性质自动识别研究[D]. 肖丽.吉林大学2005
- [7].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及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D]. 白建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碳酸盐岩缝—洞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司马立强.西南石油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