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

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

一、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9)在《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启了“线上化”时代,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了起来,它是基于金融业与交易性实体产业相结合,随着信息化、平台化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创新活动。而我国汽车行业由于外来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汽车行业融资难,大多融资企业得不到银行放贷,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是由于我国汽车行业融资规模小,频率快,财务数据不健全引起的。随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这成为解决汽车核心企业上下游融资企业融资的一大主流方向了,随着平台的建设和信息的发展,汽车融资企业的融资将会变得更加便捷,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发展,其信用风险也有了新的特点。因此,对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成为了本文的重点。首先,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总结了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识别及度量的方法,并根据各自的适用条件,选取了 Logistic回归来作为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研究模型。其次,以汽车行业相关的企业数据作为分析样本,选取了合适的16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这些解释变量都与信用风险的发生相关。再次,以信用风险是否发生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因子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得出显着性结果。最后,本文对于我国汽车行业防控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分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提高核心企业的经营水平、提高融资企业盈利能力、管理好融资企业的债务、加强线上化建设、完善核心企业准入机制、完善贷款过程中的动态监控和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通过Logistic模型回归,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因子、融资企业盈利能力因子、融资企业偿债能力因子、融资企业发展能力因子以及线上化程度和行业景气因子对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影响都比较显着,其中融资企业发展能力因子对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影响最为显着。因此,汽车行业在开展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重点关注融资企业的领导者素质、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这三个变量的变化,以降低信用风险的发生。

胡渊凤[2](2019)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数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发展一向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代表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十九大以来,在政府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引领下,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安徽省金融发展在走向良性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等现状。信息化自提出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向金融产业渗透,促进了两行业的融合发展,加速了金融创新,为安徽省金融发展提供了思路。因此,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发挥信息化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对于安徽省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为着手点,信息化发展方面综合使用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与效果六个维度构建了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体系,金融发展方面通过金融发展效率、金融深化程度以及股票市场发展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框架,再使用安徽省2007—2016年10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计算出各市各年的信息化发展指数和金融发展指数,并参考信息化水平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以信息化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做回归分析,证明前者对后者存在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同时参考安徽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背景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影响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协同作用的因素,据此为二者协同促进安徽省经济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最后,细化为7个方面为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意见: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优化产业机构、深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等网络应用、提升电商“互联网+”渗透率、培育信息化人才、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县域资金融通和推进信息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等。

刘盛[3](2019)在《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型构了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发展进路,而金融监管长期呈现出的“放松监管——加强监管——放松监管——加强监管”之循环状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金融创新“深化——抑制——深化——抑制”的流变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忽略——重视——忽略——重视”的反复,则再次为人们所清醒认知并亟待打破。此时,建构一种能够协调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之间长期以来的复杂关系,促成三者安全、效率、公平不同价值追求动态平衡的监管制度,成为国际社会的探索方向。而基于试验性思维构建的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便充满了平衡的艺术,其不仅能够缓和法律滞后性与创新超前性的矛盾、协调创新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促成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在理念和制度上的升华,很好地契合了国际社会的前述诉求,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本文旨在以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础性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构成要素和潜在问题进行充分解析,结合本土资源,提出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框架的合理建议。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主要从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准入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运作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本土化思考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进行阐释。在明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消费者三个基本逻辑起点以及“沙盒”源流的基础上,指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就是通过一个内嵌于真实市场的“安全空间”的制度设置,来对尚未符合完全监管条件的金融创新进行先期测试,有着试验性、特定性、参与性和平衡性的特征。法哲学领域的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分析法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博弈论均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在平衡金融公平、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以及协调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三方关系方面的作用,促成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并出现了“官方型沙盒”、“代理型沙盒”、“行业型沙盒”、“业态型沙盒”、“国内型沙盒”、“国际型沙盒”等不同视角下的多种类型。但却也潜藏着与试验性相伴相生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各主体在沙盒领域新型关系的适应性挑战。当前,在我国大陆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已经于地方层面呈“点状开花”之态势。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具体架构进行详尽分析,无疑有助于该制度在我国国家层面的早日形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和实体性要件的分析,来探寻它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共性要素。在程序方面,“排除偏见、听取意见和说明理由”二项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成为样本国家(地区)的共识;实体方面,则以在防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防止以规则规避为目的的参与等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成金融创新进入沙盒开展测试作为共同的准入基准。同时,从政府失灵的角度出发,对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创新主体和金融消费者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促成信息的公开、设置消费者的前置性选择程序和对沙盒主管部门严格的程序控制三条可行路径予以缓释。第三章主要是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具体豁免方式、事中信息交流机制以及中期变更机制三个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合法合规的基本准则奠定了监管沙盒的整体设置与豁免方式,在不与现有法律框架冲突的前提和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基调;对既定计划的良善实施和突发情况的处置,促成了定期报告和频繁信息沟通的要求;而测试结果的准确与有效,则提出了对沙盒运作过程中时间、客户、豁免条件和受测产品或服务内容的重大变更之中期变更需求。同时,也对因创新主体在其创新产品或服务上一直占据的信息优势,而极易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影响监管沙盒透明度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章主要是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本文的语境中,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涵盖了退出模式、沙盒主体退出后的行为以及立法后评估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退出模式包括按照既定测试计划的正常退出,以及基于沙盒主管部门保留的随时关闭沙盒测试权力而实施的非正常退出;沙盒主体退出后的行为则主要表现为,沙盒主管部门从测试结果中吸取经验对相关规则进行更贴合实际地修改,以及受测主体根据其当前资质,按照既定的推广计划在沙盒外投放受测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样本国家(地区)均对前述内容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规定,却无一例外地未对能够衡量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质量和实施效果的立法后评估机制作出规定,本章便基于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特性,为其构建了一般性评估框架。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能够促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优化、推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和方式变革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正践行的新监管思路、体制的兼容性以及规则的合法性也为之提供了良善生长的土壤。进而从理念、原则、目的、权力主体等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及准入、运作和结束阶段的实施性规则架构等方面提出一般性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央、地方和被授权主体的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文本构建提供参考。

万宣辰[4](2017)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带来了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需求,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虽然在当时为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制度的限制,使其发展陷入困境。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建立。199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及中国城乡,资金充足、服务功能多样化,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上一直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未来健康的持续发展,更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发展和创新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逻辑和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当前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状,以及前人对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出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逻辑,包括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创新模式和逻辑,构建了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和框架,提出了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困难,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给出了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简要厘清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明晰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明确了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程度。第2章主要介绍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论文撰写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可能运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且清晰的整理,是整个论文撰写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演变及特征。其次本章还重点分析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并给出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特征。最后,本章分别就不同国家发展程度进行分析:以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及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制框架,以此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正是这些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以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一些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组织,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又各具特色的组织与制度体系。这些丰富的国际实践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3章通过var和vec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选取农村人均gdp增长、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贷存比率、农村存款比率和农村投资比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但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与中国农村人均gdp增长存在负向关系,说明中国农村金融的体制问题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此,我国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发挥它们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要强调农村金融的信贷结构、农村金融资本的运作效率以及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保障农村金融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4章主要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和研究。分别从创新逻辑、创新环境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村的金融创新发展。就创新逻辑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应当遵循普惠逻辑,确保每个农民拥有享受现代金融的权利,还要以激励相容逻辑来充分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还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市场配置逻辑和政府监管逻辑的统一。此外,坚持法治逻辑,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创新农村金融发展。就创新环境来看,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环境。研究表明在当前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行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就创新实践来看,论文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直补资金担保贷款进行了概括,剖析了内涵的逻辑。第5章研究了如何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的模式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支持,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系统性缺陷,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本章首先探究了农村金融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模式,构建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架。第6章主要探讨了农村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薄弱环节,要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必须首先改善资金流动效率,必须加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之上,本章提出了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具体解决思路,以及未来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第7章,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本章给出了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前几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若要加速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尊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现实,跳出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打破人为的主观预设,重构现代金融服务系统。同样也必须遵循民本金融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四大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优化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强化城乡金融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建设。

李迅雷,李明亮,俞晓雯[5](2012)在《新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内外金融创新的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分类整理了目前新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从动因理论、运行机制和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梳理金融创新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新金融发展目前所处阶段的分析,总结了我国新金融十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发展新金融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新金融的发展,提高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

黄跃东[6](2012)在《对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管理职责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中提出的"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应履行好金融业信息安全属地协调管理职责,对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问题与挑战(一)区域金融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金融业向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难度持续加大,与此同时,金融逐渐成为境内外网络威胁的针

周起文[7](2011)在《面向金融体系功能视角的信息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体系信息化的两个关键元素是"金融体系"与"信息技术",本文从金融体系功能视角出发,探索金融体系信息化的动因和发展趋势。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视角,选择功能视角,意味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实际上是功能的深化和广化过程。本文将从金融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审视总结信息技术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展望未来新技术的生产力变革作用,从而探索金融体系发展的动因与趋势。

张宇敬[8](2009)在《协同商务:金融信息化应用的新趋势》文中认为协同商务是金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现阶段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信息孤岛、信息膨胀、集成度不高等问题,基于WebService的协同商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秦黎源[9](2009)在《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统计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银行业务信息化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务管理中,对于提高银行业务系统的服务质量、优化银行业务系统的工作流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村镇银行在信息化发展中,各项经营业务不但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为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及时、动态地了解村镇银行各支行业务经营的发展情况,急需开发一种能从村镇银行各支行现所有业务系统数据库中提取、计算业务经营数据的软件系统。该业务经营数据管理系统可为村镇银行及其上级银行进行决策提供帮助信息,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发展,并做大做强各项业务。作为针对村镇银行业务管理而进行的一种设计思想和一个解决方案,本文所论述的“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管理系统”来源于XXX地区村镇银行的某项应用软件工程。按照软件设计思想,论文首先进行该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然后以系统中的数据表结构为重点,说明了系统的详细设计及实现过程;最后列出了该系统的功能测试结果,以此说明系统设计的有效性。

崔金红,王旭[10](2009)在《移动商务在金融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3G日益临近和电子商务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移动商务发展非常迅速,它能运用于金融信息化中并为金融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文章介绍了移动商务的发展前景,分析了移动商务在现代金融业的主要应用领域: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证券和移动保险,探讨了移动商务在金融信息化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移动商务下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二、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理论基础及度量方法
    2.1 线上供应链金融
    2.2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理论基础
    2.3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2.4 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 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变量选择与处理
    3.1 变量选取
    3.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4 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实证分析
    4.1 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
    4.2 模型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5 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5.1 提高核心企业的经营水平
    5.2 提高融资企业盈利能力
    5.3 管理好融资企业的债务
    5.4 加强线上化建设
    5.5 完善核心企业准入机制
    5.6 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体系建设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信息化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测度
        1.3.2 信息化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3.3 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域性差异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线路图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主要不足
2.主要概念与理论
    2.1 主要概念
        2.1.1 信息化基本概念及特征
        2.1.2 金融发展的基本概念
        2.1.3 互联网金融
    2.2 主要理论
        2.2.1 信息化的理论模型
        2.2.2 金融创新理论
        2.2.3 内生金融发展理论
        2.2.4 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
3.信息化发展水平影响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信息化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3.2 信息化发展作用于金融发展的机理研究
        3.2.1 信息技术推动金融机构的总量增长
        3.2.2 信息技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
        3.2.3 促进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
4.安徽省信息化发展与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4.1 安徽省信息化发展现状研究
        4.1.1 信息资源
        4.1.2 信息技术—科技进步与应用
        4.1.3 信息产业
        4.1.4 信息化人才
        4.1.5 信息政策以及信息化效果—两化融合
    4.2 安徽省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4.2.1 金融覆盖面情况
        4.2.2 金融使用情况
    4.3 安徽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背景分析
        4.3.1 自然地理因素
        4.3.2 经济政策因素
        4.3.3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素质
5.安徽省市级金融与信息化的指标构建及水平测度
    5.1 市级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5.1.1 信息化测评体系的建立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数据处理
        5.1.3 指标选取与信息化发展指数计算
        5.1.4 安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
    5.2 安徽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5.2.1 金融发展指数计算
        5.2.2 金融发展的维度及指标选择
        5.2.3 安徽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
    5.3 信息化与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总结分析
6.安徽省信息化发展影响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假设
    6.2 模型设定
    6.3 变量说明
    6.4 数据来源
    6.5 实证结果讨论
7.结论与建议
    7.1 安徽信息化促进金融发展的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7.2.2 优化产业机构,使信息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7.2.3 加强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网络应用
        7.2.4 提升电商“互联网+”渗透率,推进电商金融业务发展
        7.2.5 培育信息化人才,为信息产业造血
        7.2.6 推广“互联网金融”模式,解决县域资金融通问题
        7.2.7 科学指引规划,整体推进信息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制度辨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特征识别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与相关制度辨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法哲学基础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基于博弈论视角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局限性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第四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境外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
        三、境内外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发展现状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程序性要件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体性要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体性要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实体性要件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质公平问题及其改进机制
        一、金融公平的源起与金融市场准入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存在的背离公平现象及其缘由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实质公平的改进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事中信息交流机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事中信息交流机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事中信息交流机制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豁免方式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豁免方式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豁免方式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中期变更机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中期变更机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中期变更机制的实例分析
    第四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透明度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一、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要求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中违背透明度要求的现象分析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透明度的优化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模式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模式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模式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后行为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后行为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后行为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缺失及其构建
        一、立法后评估机制的演进及其整体结构分析
        二、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必要性阐释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具体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本土化思考
    第一节 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二、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一、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基本理念的塑造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根本目的的明确
        三、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具体原则的设定
        四、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权力主体的安排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实施性规则架构
        一、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规则构建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规则构建
        三、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规则构建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的研究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
        2.1.1 农村金融
        2.1.2 城乡一体化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源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演变及特征
        2.3.1 中国农村正式金融的发展演变
        2.3.2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演变
        2.3.3 中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
    2.4 国际经验启示
        2.4.1 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经验
        2.4.1.1 美国
        2.4.1.2 德国
        2.4.1.3 法国
        2.4.1.4 日本
        2.4.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实践
        2.4.3 国际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
第3章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1 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3.1.1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3.1.2 格兰杰因果检验
        3.1.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3.1.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
    3.2 结论和对策分析
第4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4.1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逻辑
        4.1.1 普惠逻辑
        4.1.2 激励相容逻辑
        4.1.3 市场配置逻辑
        4.1.4 政府监管逻辑
        4.1.5 法治逻辑
    4.2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环境
        4.2.1 宏观环境
        4.2.2 中观环境
        4.2.3 微观环境
    4.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实践
        4.3.1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4.3.2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4.3.3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4.4 结论
第5章 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
    5.1 研究背景
    5.2 相关的理论基础
        5.2.1 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条件
        5.2.2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原则
        5.2.3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法
        5.2.4 农村金融体系的传统构建模式
    5.3 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5.4 结论
第6章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模式的构建分析
    6.1 研究背景
    6.2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问题
        6.2.1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特点
        6.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共性问题
        6.2.3 农村金融机构的个性问题
    6.3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与未来模式选择
        6.3.1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
        6.3.2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未来模式选择
    6.4 结论
第7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
        7.1.1 遵循民本金融的原则
        7.1.2 遵循金融可持续发展原则
        7.1.3 遵循金融市场化导向原则
        7.1.4 坚持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原则
    7.2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7.2.1 完善城乡金融政府调控体系
        7.2.2 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
        7.2.3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7.3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思路
        7.3.1 以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为主线
        7.3.2 以盘活农村土地金融资源为手段
        7.3.3 以优化城乡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路径
    7.4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完善城乡金融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7.4.2 完善城乡金融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7.4.3 健全城乡金融发展服务体系
    7.5 结论
参考文献

(5)新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 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二) 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1. 金融创新的产生机制
        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制
    (三) 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1. 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效应
        2. 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
    (四) 发展新金融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三、新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一) 业务表外化
    (二) 业务卖方化
    (三) 融资证券化
    (四) 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和智能化
    (五) 金融服务个性化
    (六) 金融中介经营一体化
    (七) 金融中介发展集约化
    (八) 金融中介多元化
    (九) 金融监管功能化、宏观审慎化
    (十) 金融监管国际化
四、新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微小银行机构
    (二) 培育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体系
    (三) 健全金融机构经营体制
    (四)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6)对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管理职责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与挑战
    (一)区域金融信息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尚未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监管不到位问题。
    (四)缺乏必要的检查依据和制度标准。
    (五)地市级金融机构科技力量薄弱。
二、促进基层央行有效履职的建议
    (一)加快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建立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
    (三)明确基层央行行业管理的任务、举措、规范和指导行为。
    (四)将金融信息安全纳入金融稳定范畴深度推进。
    (五)加强省市间金融行业指导。
三、目前地市中支履行协调管理职责的途径
    (一)加强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二)构建区域金融信息系统风险防范的机制。
    (三)强化日常管理和信息安全检查。
    (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
    (五)建立区域金融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7)面向金融体系功能视角的信息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体系功能:信息化研究的绝佳视角
二、金融体系面向功能视角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动力
    (一) 技术生产力作用:信息化研究的支撑底蕴
    (二) 新技术趋势:信息化研究的助推动力
三、新技术趋势对商业银行功能影响探究
    (一) 未来影响金融体系的新技术趋势
        1. 信息与分析:
        2. 智能管理架构:
        3. 服务与产品创新:
        4. 流程与人员转型:
        5. 安全和风险管理:
    (二) 未来商业银行呈现的新趋势
        1. 需求角度——外部客户分析
        2. 供给角度——金融体系分析
    (三) 新技术趋势对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展望
四、结论与思考

(8)协同商务:金融信息化应用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当前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孤岛。
    2. 信息膨胀。
    3. 信息的非结构化。
    4. 缺少个性化的信息。
    5. 应用孤岛。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应用的新模式———协同商务
    1. 实现银行中不同个人、单位的协同。
    2. 实现不同应用与数据的关联配合和综合应用。
    3. 实现对不同设备与情景的持续支持。
    4. 建立金融业务协作区。

(9)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统计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及任务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动态
        1.2.1 金融业及银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2.2 数据库访问相关技术动态
    1.3 课题意义
    1.4 本课题任务及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需求分析概述
    2.2 系统功能描述
    2.3 系统相关的数据说明
    2.4 系统性能要求及运行环境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开发平台选择
        3.1.1 系统支撑环境
        3.1.2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
        3.1.3 OLE DB 数据库接口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系统结构
        3.2.3 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3.3 模块结构设计
        3.3.1 模块划分
        3.3.2 模块与系统功能的关系
    3.4 运行流程设计
        3.4.1 总体流程
        3.4.2 数据提取流程
        3.4.3 整合展示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表结构设计
        4.1.1 存款(本外币合计)业务统计表 CKB 表结构
        4.1.2 收入及利润(本外币合计)统计表SRB 表结构
        4.1.3 机构表 JGB 表结构
        4.1.4 分类表1——FL81 表结构
        4.1.5 不良贷款(本外币合计)统计表 BLDK 表结构
        4.1.6 贷款客户结构(本外币合计)统计表 KHJG 表结构
        4.1.7 贷款(本外币合计)业务统计表 DKB 表结构
    4.2 模型设计
        4.2.1 OLE DB 源编辑
        4.2.2 SQL 脚本
    4.3 控制流描述
        4.3.1 执行脚本
        4.3.2 执行 SQL 语句
        4.3.3 事件处理
        4.3.4 FTP 任务
        4.3.5 执行包任务
    4.4 数据流描述
        4.4.1 OLE DB 数据源
        4.4.2 OLE DB 目标
        4.4.3 数据转换
        4.4.4 派生列
        4.4.5 平面文件源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5.1 测试概要
        5.1.1 软件测试概述
        5.1.2 测试说明
    5.2 测试环境与前提
    5.3 测试定义
    5.4 测试结果
        5.4.1 100 万元以上客户资料表
        5.4.2 贷款(本外币合计)业务统计表
        5.4.3 不良贷款(本外币合计)统计表
        5.4.4 贷款客户结构(本外币合计)统计表
        5.4.5 存款(本外币合计)业务统计表
        5.4.6 收入及利润(本外币合计)统计表
    5.5 测试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移动商务在金融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移动商务的发展前景
二、移动商务在现代金融业的应用
    (一) 移动银行
    (二) 移动支付
    (三) 移动证券
    (四) 移动保险
三、移动商务下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一) 面向用户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业务
    (二)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
    (三) 更高的安全要求
四、总结

四、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行业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D]. 张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2]信息化发展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数据研究[D]. 胡渊凤.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D]. 刘盛. 厦门大学, 2019(08)
  • [4]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D]. 万宣辰. 吉林大学, 2017(09)
  • [5]新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李迅雷,李明亮,俞晓雯. 新金融评论, 2012(01)
  • [6]对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管理职责的思考[J]. 黄跃东. 金融科技时代, 2012(09)
  • [7]面向金融体系功能视角的信息化研究[J]. 周起文. 武汉金融, 2011(02)
  • [8]协同商务:金融信息化应用的新趋势[J]. 张宇敬.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9(05)
  • [9]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统计系统开发[D]. 秦黎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10]移动商务在金融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J]. 崔金红,王旭. 改革与战略, 2009(02)

标签:;  ;  ;  ;  ;  

论金融信息化新趋势——内容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