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孙妍
【摘要】在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方法有:一、巧妙激活思维;二、播种质疑的种子;三、鼓励大胆想象;四、开发求异、发散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228.4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78-02
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且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巧妙激活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1、激起学生情感,引发思考。
当问题能激起人的情感世界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小音乐家扬科》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扬科的悲惨命运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扬科对音乐的热爱、痴迷,想象他在拉自制小提琴的情景后,忽然皱着眉,疑惑地说:“如果现在扬科面前就有一把真正的小提琴,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扬科行动的猜测和命运的担心,也唤起了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
2、创设矛盾情境,引起争辩。
矛盾性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将相和》一课,当学生了解了廉颇不服气的心理时,我问:“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因为他觉得蔺相如没什么能耐,是靠一张嘴爬到他头上去了。”我借机设置引起争辩的问题:“廉颇认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应该得以重用,而蔺相如耍嘴皮子算不得什么能耐,不应一再升职。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观经验不同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廉颇的想法对,因为战场上的拼死杀敌是要流血牺牲的,而耍嘴皮子却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一派认为蔺相如受命于危难之际,敢于独自面对秦王以及他身后强大的军队,本就危险重重,比刀光剑影更惊心动魄,他的唇枪舌战、针锋相对比廉颇的军队发挥的作用更大,能“不战而屈人兵”,所以蔺相如的功劳大于廉颇。激烈的争辩使他们最终理解了“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由此,我们可看出,学生的不同见解必定回引起争辩,而争辩的结果就是:问题最终解决了,思维也更加活跃了。
3、抓住文眼,设计思考。
每篇文章总有其表现主题的“文眼”和线索,这是读者理解、欣赏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找准“文眼”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理清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改变课堂教学满堂问、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的弊病。如《只有一个地球》,只要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美丽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说出地球的美丽之处和容易破碎的原因即可使学生产生环保的迫切愿望。
无论何种形式的设疑,其目的都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作用。
二、播种质疑的种子
学生质疑正是其主动探究所迈出的坚实一步,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会打破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激发求得新的平衡,这正是: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常常质疑,激活思维。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
1、引导学生敢质疑,会质疑。
教师教学中,在不打击学生质疑积极性的前提下,相机点拨,使学生逐步明确:质疑是为了探索,是前进不是后退;质疑要质真正的疑问,应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在于量的多少。
那么在何处质疑呢?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求疑,关键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无疑处求疑。教师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如《白杨》一课,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告诉学生:“弄明白这个句子的含义,对全文的理解帮助很大,你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几个问题吗?”于是学生抓住了关键句提出一系列颇有质量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带我们去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便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在何处质疑的成果。
知道在何处质疑了,还应学会质哪些疑问。一般说来有五层:(1)初读时,疏通性的问题,是有关文章表象的问题。(2)理解中的深究性的问题,是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如《金色的鱼钩》,学生提出:“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为什么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象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有一定的深度。(3)品读中的鉴赏性的问题。如品析《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新月”一词为什么不用“残月”,从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蕴涵的情感。(4)课后延伸性问题。这往往出现在课文读懂后,学生想知道有关的扩展知识。(5)评价性问题。这是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对课文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
总之,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
2、鼓励质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想质疑,正说明他们对问题感兴趣。随着经常质疑,他们的求知欲会更强烈,产生迫切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地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一些学生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3、指导解疑,享受成功的乐趣。
播种质疑的种子,这只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解疑。谁来解疑呢?我们不能停留在学生质疑、教师解疑的单一层面上,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根本的。教学中,我们应在教师解疑之前安排学生自我解疑、互相解疑,以此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维。
当学生通过探究解决了疑问,就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内心产生强烈的自信,变得更爱学、爱问、爱思。
三、鼓励大胆想象
专家分析认为,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强,思维能力越强,记忆力也较高。所以,想象力特别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也比较突出。康德在谈到想象时说过:“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现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现实更完美、更丰富的艺术形象。“幻想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的源泉。”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就难以更好地理解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培养学生想象的素材:丰富多彩的插图、富有意趣的情境、回味无穷的结尾、令人遐想的省略号……只要我们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其中可以培养想象能力的“孔隙”,学生就一定能在想象中大胆地遨游。如学习《凡卡》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凡卡睡醒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而想象出不同的结果:有的从狠毒的老板入手,写凡卡遭毒打而奄奄一息;有的从凡卡迫切回乡下的心理入手,写他偷了老板的鞋逃回乡下;有的从冬天的寒冷入手,写凡卡寄信得了风寒,最终被老板扔在街上冻死了;有的写凡卡参加了起义……。想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争先恐后地发言中,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在阅读时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参与课文的续写、补写,想象情境、画面等,开发创新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2、在写作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还可以根据孩子们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来编写童话。如一个学生就根据现代人近视率高的现状编写童话《老虎找眼镜》,写老虎接受狐狸敬献的电视,不加节制地看电视导致近视后,在森林贴出告示要寻找眼镜,结果就出现了各种动物将自认为的眼镜送给老虎所发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这个故事既联系现实又风趣幽默,很得同学们喜欢。另外,还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如《假如我会七十二变……》《小金花来我家》。
当然,想象不是无端产生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创设情境,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引起他们的情绪变化,丰富他们的想象,开拓他们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
四、开发求异、发散思维
创新离不开求异,特别在我们的教育过去太强调整齐划一,太强调统一和标准答案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看法是需要的。创新还需要思维的发散和流畅,需要打破思维的定势,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1、在识字教学中训练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生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学生可以用熟字去学生字,如利用熟字加减笔画或部首的方法;可以借助汉字表形的方法,把生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可以自编儿歌、绕口令等去学。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例如《花钟》一课中关于各种花儿开放的语段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我将这个语段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感到很有趣,学完后就急着进行补充创作,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
3、在作业中重视独创性。
传统的求同思维会挫伤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就应注意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你一定与众不同”。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判断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独创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教学中应处理好求异与求同、发散与集中的辨证关系,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