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论文文献综述)
李旻[1](2021)在《《环境保护税法》免税条款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佳[2](2021)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性的着力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链上还存在低端化的“卡脖子”“掉链子”现状,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理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税收既是政府在供给侧提供的公共政策产品,也是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支柱。“十三五”时期,税收在“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重大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地税机构合并的税务组织机构改革也配套跟进,税收总量负担和税收遵从成本双向降低,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凸显。实践证明,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需求,充分利用税制优化来助力供给侧改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把税制纳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或公共经济政策结构性改革的视阈,分析税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区域税收竞争等视角进行实证检验,多维度分析税制设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显示,税收的总量负担、分产业负担、劳动力资本要素负担,消费和投资的税收结构比列、所得税和商品税的税收结构比例,地方税收竞争程度等都对产业结构具有显着的抑制或者促进作用。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仍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此建议,在未来的税制优化过程中,继续把“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政策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商品和劳务税比重,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代税收体系;健全地方税体系,给予地方一定范围内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财政管理权限,在保证地方财政支出的前提下,鼓励地方税收竞争,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税收产业政策的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针对个别产业、行业,甚至企业集团来制定鼓励或限制性的税收政策,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和效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入地阐释了税制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视阈。二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税收制度和产业结构研究多集中在税收制度的某个领域、某个税种、某项产业税收政策,本文从多角度全面分析税制的产业结构效应,并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结果检验,对深化相关研究提供较好的研究资料和数据积累。三是多维度分析税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运用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指标来描绘产业结构的状态,并充分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从税收总量、结构、行业、区域等四个维度,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税收制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增强了分析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潘军君[3](2021)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发展。企业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提高我国创新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可避免的是,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加之市场固有缺陷,因此,企业在不断挑战创新发展的未来,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优化国家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激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贯彻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环节中,具备其他财税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客观真实地评价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探究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优化企业创新优惠政策的设计制定,这不仅有利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更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研究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一共分为六章。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的研究文献并作综述,明确了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随后介绍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内生增长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税收激励理论,并从企业资源配置和企业创新风险两个角度,对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相关介绍。其次,本文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展开了数据与图表相结合的分析,并与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在肯定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进步的同时,总结国内现存企业创新困境。然后分阶段分税种地梳理了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并从政策立法、政策设计、政策执行三个方面整理了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再次,本文选取了19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企业数据,通过构建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税负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研发创新之间的激励效应开展实证分析,最终结果显示:所得税类和流转税类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且不同税类产生的激励效果也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全面优化升级国内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便更好地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进而提升我国综合创新实力。最后,本文在梳理了国外有关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借鉴部分国家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成效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从政策立法、政策设计、政策执行三个方面,完善立法、拓宽范围、优化政策、落实监管和加强预算等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强[4](2021)在《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物质基础,我国已经将提升资源综合水平,实现生态环保发展,形成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的新论断为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建设开启了新命题。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逐步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固有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探索符合我国未来方向的循环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资源高效利用,形成循环发展,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本身带来有益影响,即带来了正外部影响。当正外部影响存在时,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就会受到干扰,从而不能使供给达到最优水平。就资源利用而言,表现为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意愿不强,需要一定的政策工具对市场参与主体加以补贴。相较于其他工具而言,税收以其覆盖面广,调节作用强,成为各国调节各市场参与主体行为,进行利益再分配的首要选择,因而,税收政策工具是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最常用,也是最便于实施的优选工具。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已有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成果重新做了梳理和归纳,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其次立足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进行梳理,结合山东省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我国现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对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过度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税收政策的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税收政策的稳定性、体系化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实地调研和借鉴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将资源的利用与循环经济相结合,融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全流程中,拓展了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视野。并从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改革相关税种、完善税收政策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为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方面税收政策的完善思路提出了一些方向建议,为后续税收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司传煜[5](2021)在《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文中认为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领域。按照政策初衷划分,政府政策大体可以分为鼓励类政策和抑制类政策。其中,鼓励类政策多见于我国的各类产业政策,抑制类措施以化解产能过剩和防治污染为主。两类政策初衷迥异,影响机制比较复杂,如何理解复杂组合下的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煤化工行业的演化历史,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各类政府政策都密切相关。近年来,产业扶持类政策、环保政策等政府政策均有涵盖到煤化工业,为在统一框架下分析不同类政府政策影响机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样本。本文以煤化工业为例,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深入探讨了政府政策如何影响工业企业发展,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内容是给出当前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主要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内容是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确定研究起点。研究发现,对于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尚未形成一致观点,这与产业异质性、区域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章是我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中的政策演变及影响,通过对我国传统煤化工的发展历史和不同阶段产业政策演变进行归纳性梳理,得到如下启示:(1)我国煤化工产业经历了引进—吸收—改进—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技术和装备方面均较初期的依赖进口有巨大进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目前进入到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2)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仍处于转型初期,未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第四章是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构建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博弈过程和博弈结果。在长期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排污企业成本上升、市场份额缩减,治污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依据理论结果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考察政府部门环境规制强度、企业环保行为和煤化工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环境规制较弱时,由于环保设备投资额大、回报周期长等原因,环保表现好的大型企业难以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而环保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较低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当政府部门加强环境规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后,对环保方面表现好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加大了环保方面表现一般的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对其收入和利润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第五章的重点是研究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本部分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和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首先,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工信部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和试点地区的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确定企业是否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及参与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企业信息,形成政府扶持(示范项目)的变量数据;其次,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影响;最后,实证检验政府扶持(示范项目)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若样本企业参与了煤化工示范项目,将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发创新活动,而且对申请专利数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过程,企业参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3期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六章是世界煤化工行业发展历史及政策经验,研究表明全球煤化工产业和经历了兴衰起伏,当前仍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尤其是未来在全球环保共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新煤化工产业未来将遇到环保标准的巨大考验。目前,南非、美国、日本和欧盟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煤化工行业走向高端化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的是,国家未来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本国的能源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最适宜本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案,并能够有计划的持续下去,鼓励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的三点主要研究结论。分别是:(1)国内外煤化工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清洁能源是全球各国发展的重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对煤化工业走向产业高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阶段性的环保政策不会显着影响市场效率和减少排污,只有强力且持续的环保政策才会加强企业的治污行为,让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3)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资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这种影响有比较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产业政策的正面影响要同时有信心和耐心。
刘秦[6](2020)在《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指明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历史,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世界瞩目的成果,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污染物超标排放、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治理措施滞后等问题已深切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度框架伴随着2018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的生效实施,已经初具雏形,开始发挥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维护与调节功能,一方面通过行政力量的介入来弥补市场失灵机制,一方面保障政府行为合规进行,从而实现环境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征税对象是税法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明确征税对象,可以理清征税的边界,限定征税范围,也可以据此确定税种的名称。作为实现税制优化的关键一环,我们要合理的选择征税对象。本文围绕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展开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从而推进环境保护税法的不断完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基本理论分析。首先解释了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含义和特征,并且分析了计税依据。接着从负外部性理论和税收公平的角度阐述了确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理论依据。最后探讨了界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价值取向。第二章是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及问题。首先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度,特别分析了关于征税对象的制度现状。在这个基础上,从征税范围窄、征税对象量化操作性差、减免政策不完善和征税对象缺乏税负公平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不足之处。第三章是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借鉴。研究比较欧盟和美国环境保护税中关于征税对象的制度设计,量长较短,借鉴经验,从而为我国制度建设与完善提供指导。第四章是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针对在第二章提到的问题,提出改进与完善的方向与建议。在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改进方面,提出逐步拓宽应税污染物、开征污染产品税、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充实计税依据及税收核定方式、完善征税对象的减免政策和太高税负公平性等措施。在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配套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优化税率设计、明晰税收资金管理以及建立环保信用体系等建议。在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方面,提出以融入型环境保护税推动独立型环境保护税、统筹规划各税种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还讨论了资源税的改革和碳税制度的建立。
黄卉[7](2020)在《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及对策 ——以广州市H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提倡“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的时代背景下,运用非营利组织的力量作为“第三方”在政府和市场中调和,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是社会有效参与公共管理、满足公众需求的必然要求。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税收优惠减免,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社会组织的税收负担,实现财政效力最大化和公共服务优质化,保障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成长,给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过程存在各种阻力,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陷入困境,导致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往往不显着。在此背景下,探索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完善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改进,是推动非营利组织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政府管理创新、追求政府“善治”、助推政府与公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中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分析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及对策。从非营利组织及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基本概述出发,梳理了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情况。与非营利组织沟通联系,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执行现状、执行效果、优惠力度、享受者的建议等,整理出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主要困境包括:一是免税资格认定门槛普遍较高;二是资格认定审批程序比较复杂;三是税收优惠政策阐述不够明晰;四是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渠道单一;五是非营利组织的纳税意识薄弱等方面。通过查找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调查研究,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经验,探讨对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启示,最后得出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五点改进建议:一是科学设立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资格认定门槛;二是简化非营利组织各项资格资格认定审批流程;三是细化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相关政策;四是强化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五是增加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的沟通和辅导。研究希望通过整理归纳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为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执行提供参考借鉴,从税收优惠在实质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鼓励扶持,推动非营利组织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郎威[8](2020)在《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GDP为896915.6亿元人民币,总量稳居世界第二,GDP同比增长了6.6%。但伴随着我国粗放型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包括采取行政处罚、财政补贴、税收和可交易许可证等多种政策工具。其中,税收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而绿色税收是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绿色税收(Green Tax)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从绿色税收的内容看,不仅包括为环境保护而特定征收的各种税,还包括为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税收措施。在我国现行的18个税种中,除了环境保护税是在2018年新开征的绿色税种外,其他税种都是已开征多年的税种,而这些税种设置的目的更多是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和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滥用等现象越来越多,绿色税制已经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趋势。而税制的绿化就是基于绿色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税制进行绿色化调整,使其在整体上体现环境保护功能。通过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可以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正确地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我国需要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用税收的手段把环境污染问题内部化,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而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绿色税收的实施效果,既与自身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征管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其他环境相关税种的协调配合。因此,本文合理界定绿色税收和绿色税收制度的概念和内涵。将绿色税收制度界定为,国家为达到污染防治目的而推进传统税制全面“绿化”转型过程中所征收的各种税收及所制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统称,由若干性质不同的绿色税种及税收优惠政策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就我国而言,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专门为环境保护而设立的绿色税种,如环境保护税,属于事后干预型;二是现行税制中其他具有环保性质的绿色相关税种,其中又划分为资源占用型和行为引导型;三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绿色税收制度,对比不同类型的绿色税收的占比变化。在2009-2018年的我国绿色税收结构中,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最高,比例达到70%以上;其次是资源占用型绿色税收,比例在20%-30%之间;环境保护税收的比例一般在3%以下,尤其是2018年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后,比例最低只达到0.73%。可见,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制度主要还是侧重于征收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这些行为引导型绿色税收。税制的绿化程度反映了绿色税制对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的程度。本文对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的测算。在指标选取上采用了OECD国家常用方法,即用绿色税收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来表示。结果表明我国在2009-2018年间税制绿化程度在13.15%-15.53%之间,且在2015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和OECD国家绿色税收内涵和结构不同而导致税制绿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但相比之下,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仍然不低。我国不同地区税收的绿化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税收绿化程度较低。为进一步研究绿色税收对我国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本文选取全国30个省市的2005-2017年的数据进行门槛回归分析。首先,以绿色税收收入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四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即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效应。结果显示,在污染减排效应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绿色税收收入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05%至0.06%,区域差别不大。而绿色税收不是废水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废水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在节能降耗效应方面,由于绿色税收收入和能源消费量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绿色税收对能源消费的节能降耗作用不显着。其次,以绿色税收收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做了三种公式的假设,分析我国绿色税收对以人均GDP为表征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即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使经济效益增加67.03%。然而,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等于门槛值569.55亿元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来说,提高绿色税收收入会大幅度地降低经济效益。同时,当以能源消费量和二产占比为门槛变量时,绿色税收收入每提高1%,会使经济效益在28.91%至87.51%的范围之间增加。因此,我国绿色税收的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一定的门槛值条件,即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大于门槛值的地区,如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来说,双重红利效应存在。但对于绿色税收收入小于门槛值的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区,双重红利效应则不存在。最后,指出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存在的问题,再结合OECD国家绿色税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绿色税制的完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绿色税制改革需要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作用范围对环境保护税和其他绿色相关税种进行总体规划、相互配合,避免不同绿色税收手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制度。
关普方[9](2020)在《《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保护税法》是针对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行为课以征税的独立型税种,其绿色税制的定位是该法区别于其他的单行税法的明显标志,环境保护税对促进环境改善、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效应已经在很多较早开征环境税的西方国家得到验证。我国于2018年1月1日实施《环境保护税法》之后,污染企业为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税负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污水处理逐步产业化,固体废弃物处理进一步规范,大气污染形势有所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随着《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不断提升。然而,《环境保护税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和挑战,比如:环保税对部分污染物的调控不足、对纳税企业治污减排的激励作用有限、对部分排污行为的约束力度有限;在征收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失真、税务机关和生态环境部门协作配合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程度和实际征管需求,提出了优化实体税制要素增强税收调节功能、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涉税信息获取质量、健全征管协作机制推动征管部门深度配合等具体对策。以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税制在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邹心成[10](2020)在《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2008年正式颁布了《企业所得税法》,随着该税法的实施,各种减免优惠政策也开始出台,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部分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简政放权、提速增效的大环境下也开始认真执行这一优惠政策,并且在原先的工作基础上加强优惠管理,保障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H县在执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上取得了企业户数大规模大幅增长、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增幅高于经济税源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减免税额比重增大等成绩。但是H县由于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落实未达预期,基层税务机关执行减免税政策中存在“不公平”的问题,服务管理水平不够高,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现有的研究大多从政策执行、税式支出制度、结构性减税等宏观方面来研究减免税政策执行,本文尝试从微观个案角度来研究减免税政策的执行问题,以其为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的提供参考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等理论为基础,对H县在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上存在的政策宣传服务不到位、政策执行手段落后、缺乏对政策制定的监管力度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六点对策建议,一是H县需采取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二是提升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纳税服务的质量,三是规范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业务办理,四是规范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业务办理,五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评估和稽查,六是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数据应用,以完善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为H县执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二、试论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内容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税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税收职能定位的研究 |
2.1.2 税制选择的理论研究 |
2.1.3 关于税制优化的经济学研究 |
2.2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2.1 相关概念界区 |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研究 |
2.2.3 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研究 |
2.2.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方法研究 |
2.3 关于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2.3.2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3.3 产业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分析 |
3.1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税收 |
3.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1.3 产业政策有效性理论 |
3.2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
3.2.1 产量效应 |
3.2.2 替代效应 |
3.3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途径 |
3.3.1 税制在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3.2 税制在需求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税制和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4.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49-1978 年) |
4.1.1 产业结构从恢复到失衡 |
4.1.2 税制从简化到再简化 |
4.1.3 税制与产业结构的配合 |
4.2 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79-2011 年) |
4.2.1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4.2.2 市场经济税制体系日渐完善 |
4.2.3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3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2012-2019 年) |
4.3.1 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
4.3.2 现代税制体系日臻完善 |
4.3.3 税制与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
第5章 税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说明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回归结果 |
5.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3.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分析 |
5.3.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结论 |
5.5.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抑制作用 |
5.5.2 提升直接税比重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5.3 税收创新激励显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6章 税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
6.1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降成本 |
6.1.1 统筹减税降费的多元衍生效应 |
6.1.2 强化减税降费的宏观引导效应 |
6.1.3 畅通减税降费的间接传导机制 |
6.2 不断优化税制结构促升级 |
6.2.1 持续深化增值税税制改革 |
6.2.2 持续优化消费税制度调控职能 |
6.2.3 强化提升所得税制度竞争力 |
6.3 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税收竞争 |
6.3.1 完善地方财政管理权限 |
6.3.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6.3.3 赋予地方限度内税收立法权 |
6.4 逐步调整完善产业税收政策 |
6.4.1 配合产业组织政策的税制优化 |
6.4.2 促进科技创新的税制优化 |
6.4.3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优化 |
6.4.4 推动“一带一路”的税收合作 |
附录 我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表(1994至2020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自主创新 |
2.1.2 税收优惠政策 |
2.2 理论分析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3 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
2.3.1 调节企业资源配置 |
2.3.2 分担企业创新风险 |
第3章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探析 |
3.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 |
3.1.1 研发投入阶段现状 |
3.1.2 成果转化阶段现状 |
3.1.3 产业市场化阶段现状 |
3.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
3.2.1 研发阶段优惠政策 |
3.2.2 成果转化阶段优惠政策 |
3.2.3 产业市场化阶段优惠政策 |
3.3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政策立法方面 |
3.3.2 政策设计方面 |
3.3.3 政策执行方面 |
第4章 税收优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4.2.3 模型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检验 |
4.3.3 回归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3.5 实证结果 |
第5章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国际借鉴 |
5.1 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英国 |
5.1.4 印度 |
5.2 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借鉴 |
5.2.1 实行更高法律层级的税收优惠政策 |
5.2.2 注重对各类税收优惠的综合利用 |
5.2.3 重视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
5.2.4 制定对中小企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6章 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 政策立法方面 |
6.1.1 提高税收优惠政策法律层级 |
6.1.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建设 |
6.2 政策设计方面 |
6.2.1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范围 |
6.2.2 提高税收优惠方式的多样灵活性 |
6.2.3 加强对创新人才的税收鼓励 |
6.2.4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 |
6.3 政策执行方面 |
6.3.1 注重对企业研发创新阶段的投融资扶持 |
6.3.2 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阶段的引导支持 |
6.3.3 推动企业产业市场化阶段的发展进程 |
6.3.4 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管 |
6.3.5 完善税式支出预算管理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源综合利用 |
2.1.2 循环经济 |
2.1.3 税收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税收中性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现行税收政策 |
3.1 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3.1.1 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
3.1.2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
3.1.3 综合利用效益显着增长 |
3.2 我国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 |
3.2.1 增值税政策 |
3.2.2 企业所得税政策 |
3.2.3 资源税和消费税 |
3.3 现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不足 |
3.3.1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 |
3.3.2 税收优惠政策的形式和力度存在问题 |
3.4 小结 |
第4章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1 B市资源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
4.1.1 B市基本情况 |
4.1.2 B市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
4.2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落实、实施效果与不足 |
4.2.1 B市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举措 |
4.2.2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效果 |
4.2.3 B市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4.3 小结 |
第5章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
5.1.1 丹麦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
5.1.2 日本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 |
5.1.3 英国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 |
5.2 国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经验借鉴 |
5.2.1 税收政策体系化 |
5.2.2 直接减免与间接减免相结合 |
5.2.3 强调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
5.3 小结 |
第6章 完善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建议 |
6.1 完善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的原则 |
6.1.1 税收法定原则 |
6.1.2 税收中性原则 |
6.1.3 保持税收政策的体系化和稳定性 |
6.2 改革相关税收政策 |
6.2.1 改革流转税 |
6.2.2 改革所得税 |
6.2.3 改革其他税种 |
6.2.4 加强税收征管 |
6.3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配套措施 |
6.3.1 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
6.3.2 强化各部门协同共治 |
6.3.3 调整优化地方绩效考核体系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宏观背景:中国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高质量发展是主要逻辑 |
(二)产业背景:产业集中度提升是各行业的普遍现象 |
(三)政策背景:“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煤化工行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
二、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 |
(二)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产业政策对行业的鼓励性和抑制性作用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环境规制的概念及类型 |
(二)关于环境规制强度设定的研究 |
(三)环境规制对行业发展的可能性影响 |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影响的研究方法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煤化工业发展历程及政策影响 |
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历史阶段 |
(一)初创时期(1914 年至20 世纪50 年代之前) |
(二)全面发展时期(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前) |
(三)“从量到质”的转型期(20 世纪70 年代至21 世纪之前) |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21 世纪以来)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一)传统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
三、当前煤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环境保护的制约和水资源短缺的限制 |
(二)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产业布局混乱的制约 |
(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受到潜在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影响 |
四、煤化工产业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环境 |
(一)煤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
(二)煤化工产业政策演变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煤化工企业的影响机制研究 |
一、博弈模型:政府部门、治污企业、排污企业 |
(一)博弈主体的决策目标和决策变量 |
(二)博弈过程和结果 |
二、实证模型:环境规制、环保行为与煤化工企业发展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 |
三、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检验 |
四、环保督察的动态影响和异质性影响研究 |
五、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一、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一)样本与数据 |
(二)模型与变量 |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三、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发展的共同影响 |
(一)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研发创新的共同影响 |
(二)环境规制和政府扶持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率的共同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世界煤化工发展历史和政策经验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历史 |
(一)初始阶段(18 世纪后半叶~1930) |
(二)全面发展时期(1930~1945) |
(三)萧条时期(1945~1970) |
(四)新型煤化工技术发展时期(1970 至今)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
(一)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二)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及政策经验 |
(一)南非 |
(二)美国 |
(三)日本 |
(四)欧盟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 |
(二)提升环保标准,引导绿色发展 |
(三)加大政府扶持,鼓励转型升级 |
主要参考文献 |
(6)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创新 |
第一章 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基本理论分析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解析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含义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特征 |
(三)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量化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确定的理论依据 |
(一)负外部性理论与庇古税理论 |
(二)税收公平的主要观点 |
(三)界定征税对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确定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价值取向 |
(一)对污染行为的经济调控 |
(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
(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四)鼓励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现状 |
(一)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 |
(二)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 |
(三)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优惠政策 |
(四)主体税种征税对象生态化分类 |
二、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一)征税范围较窄 |
(二)征税对象量化操作性差 |
(三)征税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
(四)缺乏税负公平性 |
第三章 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借鉴 |
一、国际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考察 |
(一)欧盟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界定 |
(二)美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界定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国际经验 |
(一)宽覆盖原则 |
(二)融入型与独立型环境保护税互为补充 |
(三)征税对象的选择性和递进性 |
(四)环境保护税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差异化政策 |
(五)税收减免政策形式多样 |
第四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逐步拓宽应税污染物 |
(二)开征污染产品税 |
(三)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 |
(四)充实计税依据及税收核定的方式 |
(五)完善征税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 |
(六)提高税负公平性 |
二、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的配套制度设计 |
(一)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 |
(二)优化税率设计 |
(三)明晰环境保护税收资金的管理 |
(四)建立环保信用体系和涉税信息公示平台 |
三、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 |
(一)以融入型环境保护税推动独立型环境保护税改革 |
(二)统筹规划各税种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 |
(三)资源税的改革 |
(四)碳税制度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及对策 ——以广州市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非营利组织 |
2.1.2. 企业所得税 |
2.1.3. 税收优惠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的理论支撑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基本情况 |
3.1. H区非营利组织 |
3.1.1. 发展历程 |
3.1.2. H区非营利组织的类别 |
3.2. 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
3.2.1. 具体内容 |
3.2.2. 优惠政策的意义 |
3.3.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流程 |
3.3.1. 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资格认定流程及资料 |
3.3.2.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流程及资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分析 |
4.1. 调查分析 |
4.1.1. 问卷调查分析 |
4.1.2. 访谈法分析 |
4.2. 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产生的原因 |
4.2.1. 税务机关方面 |
4.2.2. 纳税人方面 |
4.3. 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的表现 |
4.3.1. 免税资格认定门槛普遍较高 |
4.3.2. 资格认定审批程序比较复杂 |
4.3.3. 税收优惠政策阐述不够明晰 |
4.3.4. 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渠道单一 |
4.3.5. 非营利组织的纳税意识薄弱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5.1. 代表性国家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经验介绍 |
5.2. 代表性国家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经验启示 |
5.2.1. 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应设立合理的法律依据 |
5.2.2.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捐赠减免细则 |
5.2.3. 简化非营利组织税收减免的相关程序 |
5.2.4. 加强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实施的监管力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改进对策 |
6.1. 科学设立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门槛 |
6.1.1. 统一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标准 |
6.1.2. 税务机关设立科学的认定流程和条件 |
6.2. 简化非营利组织各项资格认定审批流程 |
6.2.1. 认证流程的优化 |
6.2.2. 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征管 |
6.2.3. 加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
6.3. 细化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相关政策 |
6.3.1. 明确优惠政策的相关工作 |
6.3.2. 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税法地位 |
6.4. 强化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 |
6.4.1. 强化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广度和深度 |
6.4.2.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覆盖面 |
6.5. 增加对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的沟通和辅导 |
6.5.1. 加强企业税收管理员对非营利组织的一对一辅导 |
6.5.2. 监督非营利组织需合法合规配备专职财务人员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广州市H区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研究 |
1.2.2 对绿色税收内涵界定的研究 |
1.2.3 绿色税收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4 对税制绿化程度的研究 |
1.2.5 主要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税收的概念及内涵 |
2.1.1 绿色税收的概念 |
2.1.2 绿色税收的内涵 |
2.2 绿色税收制度 |
2.2.1 环境保护税 |
2.2.2 绿色相关税种 |
2.2.3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
2.3 环境税相关理论 |
2.3.1 公共物品理论 |
2.3.2 外部性理论 |
2.3.3 庇古税 |
2.3.4 环境税的双重红利理论 |
2.4 库兹涅茨曲线 |
第3章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发展现状 |
3.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构成 |
3.2 环境保护税 |
3.2.1 环境保护税与排污费的比较 |
3.3 绿色相关税种 |
3.3.1 资源占用型 |
3.3.2 行为引导型 |
3.4 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
3.4.1 增值税 |
3.4.2 企业所得税 |
3.5 小结 |
第4章 我国现行税制的绿化程度 |
4.1 我国税制的绿化程度 |
4.2 我国税制绿化程度的区域差异 |
4.2.1 东北地区 |
4.2.2 东部地区 |
4.2.3 西部地区 |
4.2.4 中部地区 |
4.3 小结 |
第5章 我国绿色税收环保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建立 |
5.1.1 指标选取及变量说明 |
5.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5.2 实证过程 |
5.2.1 门槛效应检验 |
5.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污染减排效应分析 |
5.3.2 节能降耗效应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我国绿色税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的建立 |
6.1.1 指标选取及其变量说明 |
6.1.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6.2 实证过程 |
6.2.1 门槛效应检验 |
6.2.2 门槛估计值检验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门槛参数估计结果 |
6.3.2 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 |
6.4 小结 |
第7章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7.1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整体上存在的问题 |
7.1.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 |
7.1.2 绿色税制结构不合理 |
7.1.3 绿色税收环保效应不明显 |
7.1.4 各税种之间衔接不顺畅 |
7.2 环境保护税本身存在的问题 |
7.2.1 征税范围过窄 |
7.2.2 税率过低 |
7.2.3 税收优惠政策过宽 |
7.2.4 碳税缺位 |
7.2.5 资金使用不明确 |
7.2.6 对污染物排放量的测定困难 |
7.2.7 税收信息共享不顺畅 |
7.3 我国现行绿色相关税种存在的问题 |
7.3.1 资源税制度设计缺乏环保针对性 |
7.3.2 消费税缺乏“绿色性” |
7.3.3 车辆购置税税率设计简单 |
7.4 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
7.4.1 增值税 |
7.4.2 企业所得税 |
7.5 我国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7.5.1 现行绿色税制征管机制不够健全 |
7.5.2 现行绿色税制税收征管流程不够完善 |
7.5.3 尚未形成专款专用的运行机制 |
7.5.4 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8章 绿色税收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8.1 国外绿色税制的发展概况 |
8.1.1 澳大利亚 |
8.1.2 美国 |
8.1.3 日本 |
8.1.4 德国 |
8.1.5 瑞典等北欧国家 |
8.2 国外绿色税制的构成 |
8.2.1 国外绿色税制的主要税种 |
8.2.2 国外绿色税制的优惠政策 |
8.3 国外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 |
8.4 国外绿色税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9章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建议 |
9.1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构建的原则 |
9.1.1 绿色发展原则 |
9.1.2 税收公平原则 |
9.1.3 税收效率原则 |
9.1.4 税收中性原则 |
9.2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改革思路 |
9.2.1 对绿色税制进行总体设计 |
9.2.2 调整绿色税制结构 |
9.2.3 加强绿色税收的环保效应 |
9.3 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主要措施 |
9.3.1 继续完善环境保护税 |
9.3.2 与其他相关税种配合,构建绿色税收制度 |
9.3.3 完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
9.3.4 加强各税种、税收优惠政策之间的相互衔接 |
9.3.5 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税收调节力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9)《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特点与实施成效 |
第一节 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特点 |
一、立法目的体现绿色税制功能 |
二、税负平移促进费改税平稳转换 |
三、结合地方实际实施差别税率 |
四、免税优惠措施考虑社情国情 |
五、税收征管新模式助力提高征管效率 |
第二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成效 |
一、提升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
二、推进了重点污染行业改造生产工艺和转变发展方式 |
三、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
第二章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制度原因 |
第一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的问题 |
一、现行环保税的调控力度有限 |
二、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不全面 |
三、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动力不足 |
第二节 《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中现存问题的制度原因 |
一、征税范围过窄 |
二、税率设置较低 |
三、对规模化养殖场征税的具体规定不合理 |
四、税收减征条款设置标准不规范 |
五、环保税征管协作机制不健全 |
第三章 促进《环境保护税法》有效实施的建议 |
第一节 优化税制设计增强税收调节功能 |
一、扩大环保税征税范围 |
二、逐步提高适用税额标准 |
三、规范对规模化养殖场征税的标准 |
四、科学设置减税优惠措施 |
第二节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信息获取质量 |
第三节 健全征管协作机制推动深度配合 |
一、构建环保税信息共享机制 |
二、构建环保税征管协调沟通机制 |
三、构建环保税征管协作问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减免税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所得税的概念 |
2.2 减免税政策的概念 |
2.3 减免税政策的基础理论 |
2.3.1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三章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3.1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内容 |
3.2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执行情况 |
3.2.1 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规模大幅增长 |
3.2.2 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增幅高于经济税源发展水平 |
3.2.3 第三产业减免税额比重最大 |
3.2.4 分项目减免税力度不均衡 |
3.3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面临的风险 |
3.3.1 征前减免风险 |
3.4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 |
3.4.1 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的效果评估 |
3.4.2 大中型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进行的成果评价 |
第四章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4.1.1 政策设计和制度存在问题,实操性不足 |
4.1.2 政策宣传服务不到位,纳税人知晓度不高 |
4.1.3 政策执行手段落后,执法风险居高不下 |
4.1.4 缺乏对政策制定的监管力度 |
4.2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税收法律存在漏洞、缺乏制度保障和合理机制 |
4.2.2 减免税管理贯彻不到位 |
第五章 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的对策 |
5.1 优化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的设计 |
5.1.1 在政策设计上增加反馈的内容 |
5.1.2 健全政策监管制度 |
5.2 提升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纳税服务的质量 |
5.2.1 加强对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政策的宣传力度 |
5.2.2 完善中小微企业纳税人的服务体系 |
5.2.3 畅通纳税人的反馈与维权渠道 |
5.3 规范企业所得税减免税业务办理 |
5.3.1 完善税务机关的岗位职责 |
5.3.2 强化企业所得税优惠风险事项管控 |
5.3.3 加强税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 |
5.4 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税评估和稽查 |
5.5 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数据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H县企业减免税政策执行情况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试论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保护税法》免税条款的分析[D]. 李旻.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D]. 李佳. 辽宁大学, 2021(02)
-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潘军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研究 ——以山东省B市为例[D]. 张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环境规制、政府扶持与工业企业发展 ——以中国煤化工行业为例[D]. 司传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6]论我国环境保护税征税对象制度的完善[D]. 刘秦.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3)
- [7]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的困境及对策 ——以广州市H区为例[D]. 黄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国绿色税收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 郎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9]《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研究[D]. 关普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H县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邹心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