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未控制失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临床效果
未控制失血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世华,李亮,杨艳霞,江勇,黄艳嫦[1](2018)在《1∶1红细胞和血浆救治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1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在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2例U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首次输注PRBC6u+FFP 6u后按1∶1重复输注,对照组首次PRBC 6u+FFP 4u后按6∶4重复输注,输血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综合考虑,适当个体化优化输血方案。比较两组住ICU后24 h、48 h、72 h患者的HB、PT、APTT、FIB水平,PRBC、FFP、冷沉淀、PLT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ICU后72 h的PT、APTT明显改善,收住ICU后24 h、48 h、72 h FFP用量明显增多,ICU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1∶1 PRBC和FFP可有效改善UHS收住ICU后72h的凝血功能、缩短ICU住院时间。(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芳妹[2](2018)在《高原环境下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效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原地区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效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长白猪24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6头,分别为平原组(C组)、平原失血性休克组(CS组)、高原组(G组)、高原失血性休克组(GS组)。G组及GS组由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海拔1503m)在24h内运送至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高原实验所(海拔4120m)。七氟烷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高原失血性休克组猪由右侧股动脉放血复制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经颈内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150μg/kg·min)10min;高原组仅经颈内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150μg/kg·min)10min,不复制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于丙泊酚注射后4、8、10、11、12、13、14、15、17.5、20、25、30、45、60、180min抽2ml动脉血,测血浆丙泊酚的浓度,记录各时间点Narctrend值。C组和CS组动物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动物实验科进行实验操作,C组实验处理流程和G组相同,CS组实验处理流程与GS组相同。结果与C组比较,G组对脑电活动抑制时间延长(P<0.05);与CS组、G组比较,GS组对脑电活动抑制时间延长(P<0.05)。与C组比较,在丙泊酚输注后各时间点,G组Narcotrend值持续低于C组(P<0.05);与CS组、G组比较,GS组Narcotrend值明显低于CS组、G组(P<0.05)。与C组比较,G组丙泊酚EC50(8.1±0.6μg/ml)显着低于C组丙泊酚EC50(9.0±1.1μg/ml),与CS组、G组比较,GS组丙泊酚EC50(3.1±0.96μg/ml)显着低于CS组丙泊酚EC50(4.6±0.9μg/ml)和G组丙泊酚EC50(8.1±0.6μg/ml)(P<0.05)。结论高原地区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维持同等麻醉深度时所需丙泊酚量较平原、高原未休克猪及平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明显减少,其丙泊酚EC50分别为平原组9.0±1.1μg/ml、平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组4.6±0.9μg/ml、高原组8.1±0.6μg/ml和高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组3.1±0.96μg/ml。说明高原失血性休克时,长白猪对丙泊酚的敏感度增高,作用增强,用量减少,作用时间延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3-01)
陆逢时,骆斯敏,金同新[3](2016)在《两种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病情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延迟复苏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即刻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加以推广。(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杨茜[4](2015)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imited fluids resuscitation,LFR)治疗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英文关键词"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Uncontrolled","Limited Fluids Resuscitation"及中文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未控制性"、"限制性液体复苏"为检索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内1994年1月—2014年1月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RCT文献10篇共1592例,其中试验组796例(予LFR治疗),对照组796例(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病死率显着下降[P=0.529,I2=0,相对危险度(RR)=0.73,95%可信区间(CI)=(0.56,0.9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显着下降[P=0.895,I2=0,RR=0.54,95%CI=(0.38,0.75)],血红蛋白含量显着升高[标准均数差(SMD)=0.97,95%CI=(0.11,1.84)],但存在显着异质性(P=0、I2=97.2%),且结论偏倚性较大(失安全系统:Nfs0.05=1.08)。结论 LFR策略治疗未控制性HTS,能显着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15年09期)
刘世平,杜晓冬,曾智[5](2015)在《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创伤导致的严重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是创伤致死的主要原因。如何避免出血加重和改善组织灌注,从而改善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已成为医学研究者不断探索课题。近年来,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认识的深入,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限制性液体复苏、低温复苏、血管加压素复苏等复苏方式可以减少出血或改善组织灌注,提高创伤患者的存活率。现综述如下。1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也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和或延迟性液体复苏),是指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出血(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5年09期)
徐国平[6](2015)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第一支队卫生队收治的12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对照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实验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输液量、病死率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G)、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实验室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输液量为(846.6±230.4)m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输液量(2835.1±26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130,P<0.0001);实验组病死率为11.67%(7/6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8.33%(1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3,P=0.0225)。实验组患者HBG、PLT、HCT均高于对照组,而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能有效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5年05期)
莫世军[7](2014)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4年34期)
李信胜,李光海,沈世红,张朝文[8](2014)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抢救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创伤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按复苏方式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50 mm Hg左右和对照组20例,维持MAP在70 mm Hg左右。分析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血红蛋白(Hb)含量、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H值、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Cr)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损伤严重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Hb、Hct、Plt、PT、APTT和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经急诊两种不同输液方案处理并转入ICU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氧合指数、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苏玲,高秀利[9](2014)在《高渗盐水复苏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渗盐水复苏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准备急诊手术、符合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81例随机分为高盐渗水复苏组(治疗组46例)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对照组35例)。对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成功(术前)前后的心率、收缩压、复苏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心率和收缩压液体复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渗盐水组术前准备时间(96.9±2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20.4±3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联合胶体液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复苏急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患者血压,为急诊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6期)
刘红梅,聂时南[10](2014)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100B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度失血性休克影响可刺激机体S100B蛋白的表达,但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对失血性休克后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了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大鼠体内S100B蛋白的影响。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未复苏组,制成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液体复苏,在复苏止血后(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8-07)
未控制失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效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长白猪24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6头,分别为平原组(C组)、平原失血性休克组(CS组)、高原组(G组)、高原失血性休克组(GS组)。G组及GS组由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海拔1503m)在24h内运送至青海省玉树自治州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高原实验所(海拔4120m)。七氟烷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高原失血性休克组猪由右侧股动脉放血复制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经颈内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150μg/kg·min)10min;高原组仅经颈内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150μg/kg·min)10min,不复制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于丙泊酚注射后4、8、10、11、12、13、14、15、17.5、20、25、30、45、60、180min抽2ml动脉血,测血浆丙泊酚的浓度,记录各时间点Narctrend值。C组和CS组动物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动物实验科进行实验操作,C组实验处理流程和G组相同,CS组实验处理流程与GS组相同。结果与C组比较,G组对脑电活动抑制时间延长(P<0.05);与CS组、G组比较,GS组对脑电活动抑制时间延长(P<0.05)。与C组比较,在丙泊酚输注后各时间点,G组Narcotrend值持续低于C组(P<0.05);与CS组、G组比较,GS组Narcotrend值明显低于CS组、G组(P<0.05)。与C组比较,G组丙泊酚EC50(8.1±0.6μg/ml)显着低于C组丙泊酚EC50(9.0±1.1μg/ml),与CS组、G组比较,GS组丙泊酚EC50(3.1±0.96μg/ml)显着低于CS组丙泊酚EC50(4.6±0.9μg/ml)和G组丙泊酚EC50(8.1±0.6μg/ml)(P<0.05)。结论高原地区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维持同等麻醉深度时所需丙泊酚量较平原、高原未休克猪及平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明显减少,其丙泊酚EC50分别为平原组9.0±1.1μg/ml、平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组4.6±0.9μg/ml、高原组8.1±0.6μg/ml和高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组3.1±0.96μg/ml。说明高原失血性休克时,长白猪对丙泊酚的敏感度增高,作用增强,用量减少,作用时间延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未控制失血性论文参考文献
[1].胡世华,李亮,杨艳霞,江勇,黄艳嫦.1∶1红细胞和血浆救治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
[2].张芳妹.高原环境下容量控制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效学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陆逢时,骆斯敏,金同新.两种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6
[4].杨茜.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的系统评价[J].临床误诊误治.2015
[5].刘世平,杜晓冬,曾智.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5
[6].徐国平.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7].莫世军.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4
[8].李信胜,李光海,沈世红,张朝文.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4
[9].苏玲,高秀利.高渗盐水复苏宫外孕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10].刘红梅,聂时南.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100B蛋白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