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横县校椅镇第二初级中学530308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课堂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基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为阐述课题,同时列举出一系列科学合理教学策略,帮助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让他们释放压力和舒缓紧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不仅可推动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还可互相分享各自的知识和见解,真正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与组织者。为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放下自身高高在上的形象,从情感着手促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缺陷。
例如,在进行“正数和负数”教学时,本节课以小学数学知识为基础,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负数和非负数相比要更加抽象和难以理解。教师可从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上着手,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诸如:在看天气预报时我国北方地区冬天的最低气温总是在零度以下;在中国地形图上标着吐鲁番盆地-155米等。借助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和认识负数,他们通过经历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负数的过程,体会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探究负数的欲望和动力,以此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使其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与其他科目知识相比较为复杂和抽象,不仅学生难学,教师也难教,通常处于两难的境地。为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将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化、形象化,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社会实际,使其在有趣生动的课堂情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或结合实物教具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课题,让他们运用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其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活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讲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察教室中的实物,像黑板、墙壁、课桌、书本和凳子等,初步感受图形世界,知道几何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将学习过的知识系统化。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新的立体图形——棱柱和棱锥时,可将它们的实物模具带到课堂上,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经历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初步认识棱柱与棱锥;并比较棱柱与棱锥、棱柱与圆柱、棱锥与圆锥的异同。同时,教师应设计课题:为什么将几何图形分为立体和平面两类?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棱柱吗?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棱柱和棱锥,运用等边三角形纸片制作一个三棱锥等,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在特殊的课堂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多个行业和领域,当然也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课程来说,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直观化,可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将文字性数学概念、定理的产生过程,转变为动态过程,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
在这里以“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断定理,知道通过角的关系可以判断出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张轻轨的图片和伸缩门的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抽象的数学问题,并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当他们提出猜想之后,再结合图形的特点阐述理由,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其阐述理由则是为公理的得出做好铺垫工作,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之后,教师可利用电脑演示“叠合法”,两条线由相交转变为平行的动态过程,当平行后和第三条直线相交,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比较同位角的大小,引导他们发现平行线的性质规律: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经验的获得有多种途径。
四、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应积极响应并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所以,初中数学教师需从课堂气氛、情境创设、多媒体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长远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03:141。
[3]张伍言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