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 ——论库切文学思想中的右翼后殖民主义

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 ——论库切文学思想中的右翼后殖民主义

论文摘要

文化批评中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实现了理论和批评话语的转型。问题意识使得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变动不居的时期去多维多向地反观这个时代,因而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也呈现了面向众多、思潮迭起的局面。早期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非洲殖民地的黑人和黑人文学,法侬是这种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出版后该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东方。加上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对理论的发展,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转到以印度次大陆为代表的东方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群体及其文学状况。至此,由“左翼”知识分子(香蕉人)构建的后殖民主义的话语理论已趋向成熟。身为女性的斯皮瓦克,结合女性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对被殖民者中的女性群体和底层阶层进行的关注和研究,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批评话语开拓性地又转向了除区域外的阶层研究、性别研究、不同群体研究和人种研究等领域,并形成了多重面向、形态共存的局面。但殖民文化不仅波及被殖民者,同样波及殖民者及其后裔,两者共同处在文化的选择与困惑之中。这样以“白人”与“非白人”的种族对立的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空白——即生存在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的帝国流散群体的白人后裔的生存状况和文学书写——这一领域现实性地成为了现代性批判中的另一个新型的“边缘”。库切,身兼批评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理论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正好属于这一领域。他不仅以文学的独特视角关切这个群体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还在他论著和批评实践中对这一属于“右翼阵营”的群体的优秀知识分子的书写及精神状态进行了分析、解读、褒赞、批评、鼓励和支持。对于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反殖民化话语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从而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本文为了透彻地描述其理论体系,把库切与其他后殖民理论家的学术研究的关注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库切作为“夹缝人”的文化身份与其他左翼理论家的文化身份的差异就成了解开其关注方向的关键点。有良知的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生存在殖民社会里,身处在殖民社会体系和被殖民者强烈的敌对状态的“夹缝”之中。他们在前辈“开拓”、“殖民”、“西化”后的殖民地生活,接受本地教育和西方主流思想,却饱受优越性宗主国霸权文化的排挤,同时又遭到解放了的殖民地居民怨恨。他们通过更加努力地抗争而获取成功,取得了与宗主国知识分子平等的话语权。以库切为代表的这个群体通过切身的体验认识到殖民主义的本质,从帝国意识的内部发出呐喊,对帝国主义实施的“文化全球化”政策进行了批判,从而建构了他的立场、观点、策略等与左翼后殖民理论家不同的“右翼阵营”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本文把库切文论思想及所表现出的右翼后殖民主义理论凝练为书写状态的“孤岛意识”。这种“孤岛意识”是指库切在他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时的立场、观点、文化选择等方面所面临困惑和两难,多次利用“流散文人身陷孤岛”的意象,深刻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和现代性,批判致使这种给人类身心带来戕害的殖民主义和帝国强权政治,与此同时,也表现出在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形势下孤独的知识分子显得有许多无奈的思想意识。带有这种“孤岛意识”的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面临来自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批判殖民主义的大潮,他们的书写上不能继承欧洲文学传统,下不能皈依后殖民地区的本地化和土著化,思想意识和书写表达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由于被帝国抛弃而流散、被殖民地民众憎恨而面临生存的两难境遇,犹如身陷孤岛;因文化身份的尴尬而生存于“夹缝”之中,又使文化的接受、价值观的选择、书写立场的确立等方面出现了危机,在精神层面使心灵也退入孤岛。库切在他的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多次利用“孤岛”的意象,而且对于类似于自己身处孤岛的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和书写思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这种书写状态的孤岛意识从殖民主义的根源和帝国意识内部开始挖掘,质疑自启蒙主义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论和野蛮论,反思殖民主义历史的真实性,反对标签式的身份认同并倡导和谐自然的独立生存观念。本文的第一章为导言,讨论了批判现代性的大语境下文化批评中的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及活跃的原因,简要地介绍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留下的研究空白,并对勇敢地承担起的这一责任的理论家兼小说家——库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略说了其文学思想。第二章通过对库切批评实践和文学创作的分析与解读,以期探索其学术来源。本章主要论述了库切文学思想及书写的“孤岛意识”的三个核心构成:“文明与野蛮论”、“历史虚构论”和“孤岛生存论”。这种孤岛书写从帝国思想意识内部出发,以德里达式的研究方法解构了历史书写中的“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结构;以福柯的文本虚构性方法解构了殖民关系历史书写的真实性;以独创的实验性表现方法揭示了帝国流散的白人后裔群体生存的孤寂感。其根本目的与前两代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致,即批判殖民主义,批判帝国主义的现代性和所谓全球化。论文的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具体讨论了库切文学思想中孤岛意识的表现方略:孤岛书写的目标在于聚焦民生和历史的重构;孤岛书写的策略主张合理避开文字审查;孤岛书写的语言选择是“以言破言”颠覆殖民语言的权威性;孤岛书写的文类注重后现代的可变特点杂糅虚构和非虚构文本;孤岛书写还要本着遵从和谐自然的最高原则,以人性书写为策略并使其成为调节各种矛盾的新的尝试。第四章从理论成因、形成过程和理论归属三个方面讨论孤岛意识所促成的右翼后殖民主义理论形成,及其与文化身份密切相联的关系。这种相关性致使库切深入地研究“文化身份”问题,批判了爱略特的身份逃避。该理论在文明与种族方面曾对“文明冲突论”进行呼应,但经过犹豫和彷徨,经过进一步认识和批判,最终使这个来自右翼阵营的对殖民主义的批判理论完成了对后殖民主义的自觉皈依。论文的第五章在以上四个章节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库切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帝国主义工具理性批判的右翼性以及理论观的局限性。这种后殖民理论是通过对西方中心论和文学经典概念的解构、破除欧洲帝国文学神话的神秘性,以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方法,从帝国意识内部展开的反思与批判,因而这种批判具有与传统后殖民理论不同的深刻性。但同时,它在虚构和非虚构文本中均不立足于任何一个阶级立场,抛开单一宗派及宗教观念主张写作的无排他性的对话立场,仅以人性的高度自觉和对人、对动物等生态自然观和运用动物的寓言所指的彼岸意象等表现出这种批判是温和的、不彻底的,与过去殖民主义的同化论有类似之处。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作为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代表的库切,以他文本书写(包括虚构和非虚构文本)中独特的“孤岛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右翼”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种理论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方面尽管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它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理论建构和对同样遭受殖民关系及其恶果迫害的独特人类群体的关注,从一个不同的侧面对左翼的后殖民理论进行了补充,形成了理论建构中的“左翼”与“右翼”的互补关系。由于这种理论在对殖民历史的揭露和西方人种学的更深层面的分析方面,认为人种学本身即是西方中心主义产物,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不能以“白人—非白人”标签式的身份认同为据,从而在思想方法上具有了新的理论建树,因而也对后殖民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家兼作家的库切的成功建构为我们还带来了双重启示:一方面,作为第三世界的理论学者在清算殖民主义的影响的语境中的研究方法还需立足自身文化实际;另一方面,集作家和理论家为一身的库切为我们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的走向融合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后殖民理论的空隙和库切的领域
  • 第一节 现代性批判语境中的文化研究
  • 一、文化研究中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 二、右翼阵营的呼应和流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 三、小说与其他文本的边界模糊趋势
  • 第二节 库切的松散创作倾向与思想的维度
  • 一、学者型的作家库切
  • 二、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三、库切的松散的创作倾向
  • 四、渗入文本的思想维度
  • 第二章 库切的孤岛意识的构成与书写实践
  • 第一节 孤岛意识之“文明—野蛮论”
  • 一、现代工业文明与诗歌传统的毁灭
  • 二、探源:卡瓦菲斯的诗与贝克特的“等待”
  • 第二节 孤岛意识之“历史虚构论”
  • 一、库切批评文本中建构的历史虚构论
  • 二、创作:虚构先祖的历史叙述和《福》的颠覆
  • 第三节 孤岛意识之“孤岛生存论”
  • 一、现代生存条件下孤独的“斯多葛派”人物
  • 二、实践:“卡夫卡色彩”的鲁滨逊漂流记
  • 第三章 孤岛意识的书写与表现方略
  • 第一节 孤岛书写的目标:历史的重构和聚焦民生
  • 一、殖民文学中的历史建构
  • 二、后殖民文学中的文化表征
  • 三、南非的政治局面与库切的生民视角
  • 第二节 孤岛书写的策略:回避政治性的文字审查
  • 一、文化霸权与现代性反思
  • 二、从优越到无奈的政治变迁
  • 三、出版政治与权力话语
  • 第三节 孤岛书写的选择:颠覆殖民语言的权威
  • 一、创作语言的选择及叙事立场的两面性
  • 二、对殖民者语言权威性的批判
  • 第四节 孤岛书写的文类:杂糅虚构与非虚构文本
  • 一、虚构的语言和虚构的文本
  • 二、自传与传记中的虚构与真实
  • 三、语义的模糊性与经典的互文联想
  • 第五节 孤岛书写的原则:人性本源的自然与和谐
  • 一、库切的诗性爱情观
  • 二、作者与叙述者的语际穿梭
  • 三、诗性文人的拜伦情节
  • 四、书写策略与“调解”尝试
  • 第四章 孤岛意识促成的右典后殖民理论
  • 第一节 理论成因:文化身份的深度影响
  • 一、夹缝人的思想状态与生存抗争
  • 二、库切对爱略特的文化身份问题的批判
  • 三、摆脱不掉的文化的标志和身份馗尬
  • 第二节 形成过程:对文明冲突理论的呼应和怀疑
  • 一、呼应与仿徨: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 二、认识与批判:文化殖民后的人性灾难
  • 第三节 理论归属: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自觉饭依
  • 一、“全球化话语”引向文化领域
  • 二、赛义德的流散文化身份与“他者”话语
  • 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及其对理论的发展
  • 四、库切右翼阵营的呼应与补充
  • 第五章 库切理性批判的右翼性表现与局限
  • 第一节 帝国意识内部的反思与批判
  • 一、对西方中心文化及经典概念的解构
  • 二、对欧洲帝国殖民文学神话的解构
  • 三、帝国文化意识的自我解剖
  • 第二节 无阶级性立场的选择与确立
  • 一、自然和谐的无宗派性立场
  • 二、虚构作品的无阶级性立场
  • 三、非虚构作品的无排他性立场
  • 第三节 自然本源属性的崇尚与弘扬
  • 一、文学的人性法则与殖民同化关系
  • 二、动物的寓言和彼岸意向
  • 结语:库切的双重启示
  • 附录一 一个讲座:什么是经典?
  • 附录二 丹尼尔·笛福和他的鲁滨逊·克罗索
  • 附录三 库切重点研究和评论的作家学者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 ——论库切文学思想中的右翼后殖民主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