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春
浙江省瑞安市妇幼保健院浙江325200
摘要:目的是研究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主要通过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14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72例,晚发型68例,对比早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得出的结论是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验,从而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关键词: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引言
对于新生儿来说,败血症是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倘若若治疗的不及时,新生儿死亡现象就会出现。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感染的时间不同,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因此,明确新生儿病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的致病菌和患儿药敏情况,对于预防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症新生儿,对7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其中早发型72例,晚发型68例。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72例,男38例,女34例,出生最小2d,最长25d,平均年龄为(12.3±0.8)d;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68例,男34例,女34例,出生最小1d,最长26d,平均年龄为(11.8±0.9)d。两组患儿在性别、出生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确诊新生儿败血症,以双份血培养呈阳性并且具有败血症相应的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该标准遵循在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提出的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应标准,再依据患儿的年龄将病情分为两种类型:不超过7d的为早发型败血症;超过7d的为晚发型败血症。经过敏感抗生素治疗10d后,如果新生儿再出现败血症症状,而且再次血培养出新的菌种,那么就可判断是多重细菌感染败血症,其标准是新生儿的一份血标本同时培养出两种或超过两种的致病菌。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n)或者[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用χ2。
4、结果
4.1致病菌统计结果
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62例,占44.29%,混合感染6例,占4.29%,革兰阴性菌70例,占50.00%,真菌感染2例,占1.43%。混合感染6例都为晚发型败血症,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2例,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有4例。
位居前12位的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其中大肠埃希菌48例,占34.29%;B族链球菌24例,占17.14%;肺炎克雷伯菌22例,占15.7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例,占11.43%;分粪肠球菌14例,占10.00%;产单核李斯特菌12例,占8.57%。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28例,占38.89%,B族链球菌24例,占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2例,占32.35%,大肠埃希菌20例,占29.41%。
4.2体质检测结果
近足月儿和足月儿多发生早发型败血症,胎龄不超过33周的只占少数,超过33周胎龄的早产儿大多易患晚发型败血症。从体质来看,体重超过2000g的新生儿易出现早发型败血症,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体重都不超过2000g。
4.3血象指标及相关的临床表现
患儿在呼吸暂停、体温异常、呼吸窘迫、腹胀、黄疸、循环欠佳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程度不一样。发病24h后,分别检查败血症新生儿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质、血小板。结果显示白细胞降低<5×109/L、血象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10mg/L,血小板减少症状<10×109/L,其中晚发型败血症的新生儿,喂养不难受、呼吸暂停、腹胀、反应低下、循环欠佳,而且发生率明显高于早发型败血症,
二、讨论
通过该组的研究显示,该院收治的140例败血症新生儿,对所有的新生儿进行血培养,新生儿被分为早发型败血症患儿和晚发型败血症患儿的依据是血培养的时间,其中有72例为早发型败血症,晚发型败血症有67例。足月儿进而近足月儿比较容易患早发型败血症,不超过33周胎龄的为数不多,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胎龄绝大部分是超过33周胎龄的早产儿。就体重来看,体重超过2000g的新生儿易出现早发型败血症,而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体重都不超过2000g。
在国外,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最常见的两种致病菌是B族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孕妇分娩期预防治疗技术中B族链球菌抗生素使用,特别是美国,极大地降低了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人数,也使得早发型败血症的首位致病菌变成了大肠埃希菌。但目前,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定植率比例在国内还较低,还未进行全面的筛查和治疗。通过该研究,该院收治的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分别占38.89%和33.33%。
引发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其次是葡萄球菌,而该研究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晚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32.35%和29.41%,该次试验与其研究的结果一致。根据以往的报道显示,由革兰阴性菌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这两种致病菌的药敏研究显示,肺炎克雷伯菌的耐氨苄西林率为100%,而大肠埃希菌的耐氨苄西林率仅为54.5%,两者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92.3%和36.4%,这说明在治疗因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抗生素的选择尤为重要。
此外,在临床中还需要注意李斯特菌引发的败血症,通过以往经验来看,产单核李斯特菌败血症在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的病例中较多。产单核李斯特菌败血症尤其凶险,通常病情较重,新生儿死亡率较高,通常产单核李斯特菌在子宫内传播造成新生儿感染,应引起重视。产单核李斯特菌不仅能够引发败血症,同时其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损害,容易使新生儿出现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败血症病原菌近年来在我国多家的监测中显示,产前或产时易感染早发型,较常见的是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以葡萄球菌为主晚发型。近年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致病几率不断增加,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则随其后,而很少见B族溶血性链球菌。
从该院的研究结果来看,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8.89%,B族链球菌,占33.33%,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2.35%,大肠埃希菌,占29.41%。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最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而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所以在产子之前产妇要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查,这对预防败血症新生儿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凌婷,张森山.新生儿败血症4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1):69.
[2]孙雪.败血症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4):107.
[3]金汉珍,黄得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