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义赈救灾思想探究(1876-1904年)

晚清义赈救灾思想探究(1876-1904年)

论文摘要

鸦片战争已使国门洞开,国势日衰。于是,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义赈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救民于水火之中,而且开创了不同以前的救济模式。在义赈产生、发展至成熟的整个过程,也是中国救灾思想发生蜕变的过程。本文从义赈的发展中对其思想作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内容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把握:第一部分重点叙述了义赈出现的背景。晚清时期灾荒频繁,清政府内外交困,对国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无力救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义赈组织出现并成为晚清社会救济的一种重要力量。第二章部分描述了义赈组织救灾思想的来源。本章重点介绍了义赈救灾思想来源不仅有中国数千年传统救济思想的积淀,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救灾中的先进做法,逐渐将西方救济理念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的社会救助事业在十九世纪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三部分介绍了义赈救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分三个时段叙述。1867至1880年的第一阶段具有浓厚的乐善好施理念,但还没有摆脱传统理念的窠臼,即使如此,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义赈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1880年至1885年的第二阶段,开始突破传统善恶报应观念,在救济中融合了更多的社会实践,科学救灾,官民并举等思想的提出,已经从消极的救贫救急趋向积极的治理,为近代赈灾指明了方向。1885年至1904年是第三阶段,从传统的慈善观向近代公益思想转变,为慈善思想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对义赈救灾思想的特点、应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义赈思想不仅学习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救济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践中积极应用,对传统救济思想有较大的突破,开启了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的历程。系统研究晚清义赈思想,有利于对中国社会救济思想近代化历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推动中国社会救济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对今天的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四) 论文的研究思路
  • (五) 本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一、晚清义赈的出现
  • (一) 灾荒发生与传统救助的衰落
  • (二) 义赈组织的出现
  • 二、义赈组织社会救灾思想的来源
  • (一) 中国传统慈善救济思想的继承
  • (二) 近代西方救灾思想的影响
  • 三、义赈救灾思想的发展
  • (一) 1867—1880 年:以传统乐善好施为基础的救灾思想
  • (二) 1880—1895 年:从消极救济思想向积极防灾思想转变
  • (三) 1895—1904 年:从传统的慈善观向近代公益思想转变
  • 四 义赈救灾思想的特点、应用和地位
  • (一) 义赈救灾思想的特点
  • (二) 义赈救灾思想的实际应用
  • (三) 义赈救灾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晚清筹赈义演的兴起及其意义[J]. 史学月刊 2018(08)
    • [2].官民相得——清王朝灾荒赈济的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 2018(04)
    • [3].名实之境:“义赈”名称源起及其实践内容之演变[J]. 清史研究 2015(02)
    • [4].江南慈善文化传统与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兴起[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 [5].从民国初期湖南赈灾看湖南赈务的近代化[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7)
    • [6].晚清义赈:举措、动因及伦理价值[J]. 伦理学研究 2013(06)
    • [7].伶人义赈非“舶来品”——与朱浒先生商榷兼答孙玫教授[J]. 民族艺术 2015(05)
    • [8].“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 [9].施善昌与晚清义赈[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晚清义赈救灾思想探究(1876-1904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