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茶叶产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茶叶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整个茶叶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茶叶产业进入一个全面的国际化竞争时代。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市场化趋势及WTO的政策框架将对中国茶叶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对中国茶叶产业进行系统经济学分析,探索茶叶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和运作机理,分析加入WTO后对中国茶叶产业和茶叶市场的影响,挖掘在WTO农业框架下发展茶叶产业的政策空间,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弥补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运筹学及茶学的原理,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统计分析、比较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茶叶产业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论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动态,阐述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二章分析全球的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全球茶叶产业的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分析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第三章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茶叶产业的变化及其特点,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中国茶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第四章从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茶叶消费行为,并预测了国内茶叶消费需求的市场容量,提出相应的政策含义;第五章从国内流通的角度回顾了中国茶叶流通体制及其政策的演变,阐述茶叶流通的特点,从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角度分析中国茶叶流通现状,揭示中国茶叶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中国茶叶流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第六章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研究世界茶叶贸易格局和中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及进出口贸易格局;第七章运用比较优势测试方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方法对中国茶叶的总体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中国茶叶比较优势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及地区比较优势的大小排序结论;第八章对国家的茶叶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国家对茶叶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目标的前提下,提出国家针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支持体系和立法保障体系。提出今后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应该从茶叶国际贸易支持体系、国家投入体系、茶叶市场体系、茶叶标准与安全检测体系等方面入手,完善国家宏观支持体系,同时加强农业立法、贸易立法、市场主体立法、茶叶技术立法和植物检疫立法等,保证茶叶产业健康良性发展;第九章从需求、供给、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茶叶产业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1.1 茶叶的生理作用1.1.2 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地位和作用1.1.3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1.2.1 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的研究1.2.2 关于茶叶产业问题的研究1.3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1.3.1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1.3.2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1.3.3 技术路线1.3.4 论文结构2 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2.1 全球茶叶起源与发展2.1.1 茶叶起源与传播2.1.2 全球茶叶供给分析2.1.3 全球茶叶需求分析2.1.4 全球茶叶贸易分析2.2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总体概况2.2.1 我国茶叶栽培、制茶历史与生产适宜区域2.2.2 中国近代茶叶生产变化历程2.2.3 中国茶叶产业现状2.3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1 机遇2.3.2 面临的挑战2.4 我国茶叶产业未来发展趋势2.4.1 大力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有机茶叶基地2.4.2 推进茶叶品牌化2.4.3 茶业产业化经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2.4.4 提高科学技术对茶叶产业发展的贡献率2.4.5 大力发展名优茶的生产2.4.6 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3 茶叶供给分析3.1 中国茶叶供给变化及特点3.1.1 茶叶规模发展趋势3.1.2 品种结构3.1.3 区域布局和区际变化3.2 茶叶生产: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3.2.1 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技术效率的测定3.2.2 茶叶产业生产效率基本结论3.3 政策含义3.3.1 可以从提高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入手,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率3.3.2 各投入要素综合潜力比较4 茶叶需求分析4.1 我国茶叶消费行为分析4.1.1 我国茶叶消费总体趋势4.1.2 茶叶消费差异分析4.2 茶叶需求供给弹性分析4.2.1 弹性理论内涵说明4.2.2 弹性系数计算结果4.2.3 弹性系数分析4.3 茶叶国内市场容量预测4.3.1 建立茶叶产品国内市场容量的预测模型4.3.2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口预测4.3.3 预测结果4.3.4 验证模型4.4 结论及政策含义4.4.1 我国茶叶市场容量保持稳定增长4.4.2 消费者对茶叶的安全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4.4.3 我国茶叶消费存在差异4.4.4 我国茶叶需求量与收入存在正向关系,茶叶供给富有弹性5 中国茶叶流通分析5.1 中国茶叶流通体制及其政策的演变5.1.1 从自由购销到政府垄断经营的过渡时期(1949-1952 年)5.1.2 供销社与商业部门的计划管理时期(1953-1984 年)5.1.3 1985 年茶叶流通市场化改革以后时期5.2 茶叶流通特点5.2.1 茶叶流通风险高5.2.2 鲜茶叶交易频率高,波动性强5.2.3 “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5.3 茶叶市场体系5.3.1 集贸市场5.3.2 批发市场5.3.3 茶叶零售市场5.3.4 茶叶专业化市场5.4 茶叶流通主体5.4.1 茶农5.4.2 茶厂(场)5.4.3 中间商5.4.4 茶农专业合作组织5.5 我国茶叶流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5.5.1 茶叶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5.5.2 茶叶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5.5.3 缺乏全球化的经营主体5.6 茶叶流通未来发展趋势5.6.1 流通主体多元化5.6.2 流通体系现代化5.6.3 流通空间全球化5.6.4 流通平台信息化5.6.5 流通要素标准化、品牌化6 茶叶国际贸易格局分析6.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6.1.1 世界主要茶叶出口贸易格局6.1.2 茶叶国际贸易特点6.2 中国茶叶贸易格局分析6.2.1 茶叶进出口数量及价值6.2.2 茶叶进出口市场结构6.2.3 茶叶进出口品种构成6.2.4 茶叶出口价格趋势6.3 结论及政策含义6.3.1 世界茶叶贸易状况6.3.2 我国茶叶进口、出口贸易数量和价值呈上升趋势6.3.3 我国进出口地区比较集中,多元化趋势逐步显现6.3.4 我国各类茶叶平均出口价格变动与世界变化状况7 中国茶叶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分析7.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回顾7.1.1 比较优势理论7.1.2 波特的“钻石模型”7.2 “钻石模型”与茶叶产业竞争力7.2.1 茶叶产业生产要素条件分析7.2.2 茶叶的国内需求分析7.2.3 茶叶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7.2.4 茶叶产业市场主体、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分析7.2.5 机遇分析7.2.6 政府行为分析7.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事后检验与分析7.3.1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7.3.2 中国茶叶总体出口竞争力分析7.3.3 中国茶叶区域比较优势分析7.4 结论及政策含义7.4.1 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市场占有率不高7.4.2 贸易竞争力指数较高7.4.3 茶叶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竞争力在下降7.4.4 部分省区具有茶叶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7.4.5 政策导向8 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8.1 国家对茶叶产业发展宏观调控的必要性8.1.1 市场机制调节茶叶市场的局限性8.1.2 茶叶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8.1.3 茶叶产业是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8.2 茶叶产业宏观调控目标8.2.1 协调茶叶供求平衡8.2.2 化解茶叶市场风险8.2.3 稳定增加茶农收入8.2.4 加大茶叶出口力度,提高和保持茶叶国际竞争优势8.3 WTO 框架下政府支持体系8.3.1 建立农产品贸易国际支持体系8.3.2 加强国家投入体系8.3.3 完善茶叶市场体系8.3.4 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管理体系8.4 茶叶立法保障体系8.4.1 完善农业支持立法体系8.4.2 完善茶叶市场主体立法体系8.4.3 健全茶叶技术法规体系8.4.4 完善茶叶检疫法律法规体系9 结论9.1 研究结论9.1.1 世界茶叶市场的总体状况表现为需求不断增加9.1.2 中国茶叶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9.1.3 中国绿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波动,而红茶则变化不大9.1.4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茶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9.1.5 中国茶叶国内流通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9.1.6 中国茶叶进出口在呈进一步增长,但贸易形势日益严峻9.1.7 中国茶叶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9.1.8 中国茶叶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制订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9.2 主要创新点9.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个人简介导师简介(一)导师简介(二)获得成果目录清单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中国论文; 茶叶产业论文; 经济分析论文; 宏观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