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论文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新中国电影中非常独特的一种“类型”,它一方面以边疆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丰富了新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区间,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重塑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从而成为构建新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数量和样式繁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云南少数民族为表现区间和主要内容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疑是这其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占据着非常独特的地位。本文主要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中国大陆生产的,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影像表现区间,且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要或次主要角色的电影(故事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史论结合、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电影学、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边疆想象、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分析其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叙事特征、美学风格,剖析各时期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场域”中的权力纠葛关系,力图探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怎样建构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形象,解析少数民族电影与边疆少数民族想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本质和内涵。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阐明选题的缘起、意义和价值,并对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从而确立本研究的范围、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分为“十七年”(1949——1966)、“新时期”(1978——1989)、“90年代”(1990——2001)、“新世纪”(2002——2012)四个阶段,探讨了各阶段内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演变轨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与各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第二章借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从“异域想象”、“风情想象”、“少数民族形象想象”三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问题,并进一步借用空间文化理论,指出云南边疆想象是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的空间意义生产。第三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族身份认同的文化建构机制,电影文本投射出了“政治文化”、“中原文化”、“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族群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影响,并反映出了族群身份从内隐到突显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第四章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内蕴的文化隐喻,从“疾病隐喻”、“社会性别隐喻”两大方面,分析了云南影像叙事文本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中所起到的隐喻作用,从而阐明其文化建构意义。最后在结语部分,笔者认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扩展中国电影的文化地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为参与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与严格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相比,真正由云南少数民族创作者拍摄,真实反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并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云南少数民族电影”还没有出现。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 三、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社会历史语境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流变(1949——2010)
  • 第一节 “十七年”政策文化导向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创与繁荣(1949——1966)
  • 一、 建国初期民族文化政策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初步探索(1949——1956)
  • 二、 “双百”方针指引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短暂繁荣(1957——1966)38
  • 第二节 “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78——1989)
  • 一、 对“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延续性创作
  • 二、 文化反思中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影片
  • 三、 少数民族题材商业类型片的初步尝试
  • 第三节 90 年代转折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1990——2001)
  • 一、 文化经济政策指引下的商业娱乐片创作
  • 二、 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双重制约下的主旋律影片创作
  • 三、 坚持民族文化省思的艺术影片创作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化创作(2002——2010)
  • 一、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现实主义坚守
  • 二、 产业化格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 三、 文化自觉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创作
  • 小结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
  • 第一节 异域化的空间想象
  • 一、 边地山川的奇绝与秀美
  • 二、 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
  • 三、 原生态的边地云南景象
  • 第二节 对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习俗的想象
  • 一、 少数民族音乐与歌舞奇观
  • 二、 民族服饰文化的展演
  • 三、 民族习俗与节庆的仪式化呈现
  • 四、 对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电影化改编
  • 第三节 对少数民族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 一、 定型化的少数民族形象
  • 二、 协商性的少数民族形象
  • 三、 原生态的少数民族形象
  • 第四节 想象“乌托邦”与现实“异托邦”——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意义生产
  • 一、 云南边疆影像的空间表述方式
  • 二、 从想象“乌托邦”到现实“异托邦”
  •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身份建构
  •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投射:国家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 一、 以阶级认同替代族群认同
  • 二、 以领土意识突显国家认同
  • 三、 图解新中国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投射:华夏认同置换族群认同
  • 一、 “寻根思潮”的文化投射
  • 二、 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同源联想
  • 第三节 全球化的投射:民族认同与全球化过程
  • 一、 云南影像中的全球化投射
  • 二、 全球化想象与民族文化的多重认同
  • 第四节 从内隐到突显: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 一、 政治话语中族群身份的内隐
  • 二、 协商性的族群身份建构
  • 三、 文化视域中族群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 小结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隐喻
  • 第一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疾病隐喻
  • 一、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构成元素
  • 二、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疾病隐喻的作用
  • 第二节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社会性别隐喻
  • 一、 民族身份的男性化隐喻
  • 二、 族群身份的女性化隐喻
  • 三、 性别认同的流动性与凝固性
  • 小结
  • 结语
  • 一、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
  • 二、 对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 三、 《赛德克·巴莱》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参考论文
  • 附录
  • 一、 个案分析:对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 二、 电影《阿诗玛》的文化传播调查问卷
  • 三、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1954—2010)
  • 四、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作访谈纪实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疆想象、民族认同与文化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