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自噬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 HCC)有着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难诊断,难治愈的特点。全球每年约有近60万人死于肝癌,并且有着日渐增加的趋势。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的地区之一,肝癌发病率已占肿瘤总发病率第三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二位。尽管过去的三十多年,肝癌诊断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肝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状况。制约肝癌临床预后疗效的根本要素正是肝癌高转移高复发的特性。肿瘤的侵袭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肿瘤微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微环境有着炎症、缺血与缺营养的特点。既往的研究都把这些“恶劣”的因素看成是静态,而没有从发展的角度上再观察炎症、缺血与缺营养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动态变化。事实上这些恶劣因素是以一种动态变化且循环平衡的方式贯彻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可以促使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 EMT)而造成肿瘤的侵袭转移。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炎症因子与动态变化的缺血缺氧都可以促使肿瘤细胞的EMT进程与维持其间质化特征。那么肿瘤微环境中动态变化的缺血缺营养可能对肿瘤细胞的EMT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些因素也对肿瘤细胞发生与维持自噬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提示,肿瘤微环境中动态变化的缺血缺营养对肿瘤细胞的自噬状态与间质化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两者之间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模拟肿瘤细胞所处的动态变化缺血缺营养肿瘤微环境特点,采用对人正常肝脏细胞与人肝癌细胞进行缺营养处理后恢复到正常营养培养的处理方法(S-R处理),然后从以下三部分对肝癌细胞的自噬状态与间质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一部分:缺营养处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我们在体外模拟肿瘤细胞所处的动态变化缺血缺营养肿瘤微环境特点,采用对人正常肝脏细胞与人肝癌细胞进行缺营养处理后恢复到正常营养培养的处理方法(S-R处理),可以发现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肝癌细胞MHCC-97L与SMMC-7721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增强,而对正常肝脏细胞不产生作用。并且增强的侵袭迁移能力归因于经S-R处理的肝癌细胞发生EMT使之具有间质细胞的迁移特征。同时这种效应在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中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第二部分:抑制自噬对肝癌细胞间质化状态的影响我们发现经S-R处理的肝癌细胞SMMC-7721仍然维持一种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但维持这种持续激活自噬状态的因素并不是营养缺乏。进一步引入自噬抑制剂3-MA与CQ以阻断细胞自噬的维持,发现抑制自噬可以显著抑制SMMC-7721经S-R处理所获得的增强的侵袭迁移能力。结果提示,经S-R处理的SMMC-7721所获得的增强的迁移能力与侵袭表型是由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所维持的。另外,在体内实验中注射CQ可以抑制S-R处理组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从而进一步抑制SMMC-7721细胞种植瘤的间质化状态的形成,降低其侵袭与转移潜能。第三部分:自噬增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我们发现经S-R处理的SMMC-7721细胞有显著上调的TGF-β1自分泌水平。而这正是维持其持续激活自噬状态与间质化特征的重要因素。抑制TGF-β1的作用可以有效破坏经S-R处理后SMMC-7721细胞的持续激活自噬状态,并且同时抑制SMMC-7721间质化状态的维持。另外,研究还提示,经S-R处理而上调的TGF-β1自分泌水平受SMMC-7721细胞自身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所调节。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以下结论:1.模拟肿瘤细胞所处的动态变化缺血缺营养肿瘤微环境特点的S-R处理可以特异地使肝癌细胞处于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2.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使得肝癌细胞的TGF-β1自分泌水平显著上调,同时这上调的TGF-β1自分泌水平进一步维持肝癌细胞持续激活的自噬状态,从而形成正反馈的循环效应。3.TGF-β1是诱导EMT发生与维持间质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经S-R处理的肝癌细胞获得侵袭表型与增强的转移潜能,从而对这对肝癌细胞在初期浸润侵袭与远期形成转移灶有着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缺营养处理对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抑制自噬对肝癌细胞间质化状态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噬增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REFERENCES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大鼠舌鳞癌细胞系分离鉴定[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02)
    •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09)
    •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不同转移潜能人肺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03)
    • [4].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株差异表达蛋白[J]. 肿瘤 2008(11)
    • [5].皮质肌动蛋白在不同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0(05)
    • [6].Paxillin在高、低转移潜能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7].JWA基因在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 江苏医药 2010(24)
    • [8].Ezrin在高、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肿瘤 2009(06)
    • [9].hMSC对高转移潜能肝癌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J].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3(02)
    • [10].不同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亚系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的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18)
    • [11].膀胱癌间质蛋白质表达谱及转移潜能评价分析[J]. 齐鲁医学杂志 2014(05)
    • [12].CXCR4在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2)
    • [13].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摄取FDG初步基础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1(10)
    • [14].蚯蚓纤溶酶对人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08(04)
    • [15].桔梗不同配伍对乳腺癌高转移潜能细胞4T1增殖及侵袭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6(09)
    • [16].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在不同干预条件下摄取FDG的实验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1(01)
    • [17].人肺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特性分析[J]. 肿瘤 2009(04)
    • [18].结肠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SW620及SW480的代谢组学研究[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19].口虾蛄提取物对体外人鼻咽癌细胞转移潜能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02)
    • [20].婆罗双树样基因4慢病毒干扰载体构建及对MGC80-3转移潜能的影响[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16)
    • [21].Ce6-PDT对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外泌体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10)
    • [22].MMP-2、MMP-9在高、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变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06)
    • [2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临床外科杂志 2016(02)
    • [24].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OPN、TGFβ1基因沉默位点的筛选[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01)
    • [25].沉默c-met基因表达对胃癌肝高转移潜能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03)
    • [26].热休克蛋白90α在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细胞株及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临床研究[J]. 癌症进展 2017(11)
    • [27].不同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中EGFR的表达及意义[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0(03)
    • [28].不同转移潜能结肠癌细胞比较性实验研究[J]. 交通医学 2009(04)
    • [29].SNAI2基因对低转移潜能乳腺癌细胞恶性特征的影响及机制[J]. 肿瘤防治研究 2018(08)
    • [30].埃兹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关系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27)

    标签:;  ;  ;  ;  

    自噬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潜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