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土地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在我国这么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尤为珍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可避免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如何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使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分析浙江省温州市的土地利用入于,力图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温州是个人多地少的地方,“七山二水一分田”是其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初步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轻工业体系。但这种粗放型的现代化造成土地使用上的浪费,整个地区面貌的脏、乱、差,带来了量大面广的环境污染,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深受土地要素紧张的制约。届于此,温州市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缓解土地要素的紧张,但见效不明显。要缓解土地紧张对经济社会的制约作用,必须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人的现代化和政府的现代化,加强对城市化过程的指导,发挥规划的维护公共利益,调控土地空间资源的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作用。为此,政府必须在土地的高效使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土地管理。这需要政府真正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权力,在土地收益分配上适当地让利与民,需要加强对政府官员的腐败治理,在完善制度,探索立法的同时,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学习:以城镇土地使用政策变迁为例[J]. 公共管理评论 2016(02)
- [2].快速城镇化中农民及土地使用问题浅析[J]. 城市地理 2017(04)
- [3].你认识穿山甲吗[J]. 喜剧世界(上半月) 2017(09)
- [4].征地拆迁中土地使用价值的补偿问题经验谈[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11)
- [5].國企改制與國有土地使用權[J]. 中国法律 2012(01)
- [6].开征房地产税能否忽略土地使用年期[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04)
- [7].混合土地使用思想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J]. 华中建筑 2012(12)
- [8].关于我国光伏发电的土地使用现状和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J]. 低碳世界 2017(22)
- [9].南京城市街廓平面形态与土地使用规定的关联性研究[J]. 建筑学报 2017(S1)
- [10].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使用项目真实经济成本的计量分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1)
- [11].后世博上海低碳城市的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J]. 上海城市规划 2011(01)
- [12].低碳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J]. 建设科技 2010(17)
- [13].集体土地使用过程中矛盾纠纷的调查[J]. 人民调解 2012(07)
- [14].破解土地瓶颈 促经济快速发展——来自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使用的调查与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 2008(18)
- [15].征地拆迁中土地使用价值的补偿问题经验谈[J]. 科技创新导报 2014(32)
- [16].深入贯彻落实202号文件精神 不断开创农垦土地使用管理工作新局面[J]. 中国农垦 2010(01)
- [17].试论征地拆迁中土地使用价值的补偿问题[J]. 科技创业家 2012(21)
- [18].《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J]. 江苏城市规划 2014(07)
- [19].我们的建成环境和与自然环境:土地使用、交通和环境质量互动的技术评估报告[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3)
- [20].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01)
- [21].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一体化的探讨及启示[J]. 上海城市规划 2008(06)
- [22].长春市生态涵养区土地使用现状调研与规划思考[J]. 门窗 2016(03)
- [23].南宁:进一步加强已出让土地调整土地使用条件管理[J]. 城市规划通讯 2019(03)
- [24].我有一个梦想[J]. 杂文月刊(原创版) 2009(03)
- [25].县域工业园区土地使用与管理问题及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18(01)
- [26].北京市交通与土地使用整合模型开发与应用[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2)
- [27].公路工程土地使用及拆迁补偿费影响因素及控制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10)
- [28].地方政府以租约形式对土地使用之规制——公共决策与私法的交汇[J].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17(01)
- [29].加强税收经济分析 提高土地使用效益[J]. 财会学习 2017(20)
- [30].在土地使用混合的流域中确定低影响开发(LID)的优先场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