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ketamine, midazolam, thiopental, and propofol on brain ischemia injury in rat cerebral cortical slices(论文文献综述)
袁春梅[1](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对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在我单位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DEX0.5ug/kg组(D1组)和DEX0.7ug/kg(D2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T0)--即基础値、麻醉诱导前(T1)、插入气管导管前(T2)、插入气管导管即刻(T3)、插入气管导管后1min(T4)、气管插管后3min(T5)、气管插管后5min(T6)、气管插管后10min(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的变化,以及肌阵挛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在T3、T4时刻的SBP、DBP、MAP、HR明显高于其T0时刻(P<0.05),升幅大于D1组、D2组;T1-T7时刻,D2组患者的HR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T1、T4、T5、T6、T7时刻,D2组患者的SBP、DBP、MAP相较于其T0时刻,降幅大于D1组;C组发生6例轻度肌阵挛、7例中度肌阵挛,D1组发生1例轻度肌阵挛,D2组发生2例轻度肌阵挛。结论预先静脉泵入DEX有利于减轻依托咪酯诱导全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预注DEX可减少肌阵挛的发生,而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DEX0.5ug/kg组(D1组)优于DEX0.7ug/kg(D2组)。
杨陈祎[2](2018)在《基于氧化应激及铁代谢探讨丙泊酚对胶质瘤增殖侵袭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恶性肿瘤的80%,治疗胶质瘤的标准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及术后放疗。胶质瘤治疗后预后往往较差,为改善患者预后,选择不加重甚至能够逆转胶质瘤增殖侵袭趋势的麻醉药十分重要。氧化应激在肿瘤血管生成和癌症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金属离子代谢失调加重肿瘤氧化应激,如Fe2+细胞内水平过高可导致氧化应激和蛋白质聚集,甚至造成神经元死亡。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是机体内主要的Fe2+转运体,负责调节细胞内外铁代谢。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及全麻药物,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DMT1受神经元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调节,但神经胶质瘤细胞主要表达的谷氨酸(glutamate,Glu)受体为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α-amino-3-hydroxyl-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AMPA)受体。胶质瘤细胞中的AMPA受体缺乏GluR2,表现为对Ca2+通透,即表达 Ca2+通透性 AMPA 受体(Ca2+ permeable AMPA receptors,CPARs)。CPARs介导的Ca2+内流引起细胞内ROS上调,从而加重肿瘤细胞氧化应激。本研究目的为从胶质瘤氧化应激角度出发,研究丙泊酚对其增殖侵袭的影响,并深入探索该作用分子机制,即CPARs与DMT1的上下游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丙泊酚对在体大鼠脑胶质瘤侵袭增殖的影响,宏观观察丙泊酚的抗肿瘤作用。实验选用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30/组):假手术组(S组),胶质瘤模型组(G组),丙泊酚输注剂量20 mg·kg-1 · h-1组(P1组)和丙泊酚输注剂量40 mg·kg-1 · h-1组(P2组)。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将C6脑胶质瘤细胞注射到大鼠脑内尾状核区,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10 d,对两丙泊酚输注组分别按照20 mg.kg-1·h-1或40 mg·kg-1·h-1速度经大鼠尾静脉输注6h。造模后18d观察下列指标:胶质瘤称重;应用HE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模型建立情况;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胶质瘤边缘区(瘤周2 mm范围内)和核心区VEGF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表达GFAP胶质瘤细胞表达MMP-2、MMP-9的阳性个数;透射电镜下观察血瘤屏障结构变化情况。第二部分:从氧化应激角度研究丙泊酚对胶质瘤GluR2和DMT1的影响。分组与第一部分相同(n=18/组),将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后10d,按组别输注丙泊酚6h,造模后18 d分别取大鼠胶质瘤边缘区及核心区组织,Western blot测定GluR2表达量;免疫荧光观察DMT1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细胞个数;取各组大鼠脑脊液,应用谷胱甘肽检测分析试剂盒检测谷胱甘肽含量。第三部分:应用AMPA受体激动剂(R,S)-AMPA处理离体胶质瘤细胞,探究GluR2-DMT1通路上下游关系,及丙泊酚对该通路的作用。将培养细胞随机分为6组:胶质瘤组(G组),丙泊酚处理浓度1.2 μg/mL组(P1组)和丙泊酚处理浓度4.4μg/mL组(P2组),CPARs激动剂(R,S)-AMPA处理胶质瘤细胞组(A+G组),CPARs激动剂(R,S)-AMPA与丙泊酚1.2 μg/mL共同处理组(A+P1组),(R,S)-AMPA与丙泊酚4.4μg/mL共同处理组(A+P2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胶质瘤细胞DMT1表达量,ROS检测试剂盒检测胶质瘤细胞ROS产生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丙泊酚或(R,S)-AMPA处理后胶质瘤细胞周期。结果:第一部分,HE染色观察到胶质瘤大体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GFAP表达阳性,证实大鼠C6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与G组相比,输注丙泊酚能够使胶质瘤重量下降(P<0.01);与S组相比,荷瘤组(G组、P1组和P2组)大鼠VEGF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丙泊酚抑制胶质瘤VEGF表达(P<0.01),且在边缘区作用更明显;丙泊酚处理后免疫荧光MMP-2和MMP-9表达趋势与VEGF相似,P1组与P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透射电镜下观察到丙泊酚输注可降低胶质瘤血瘤屏障受胶质瘤细胞侵袭的破坏程度,维持血瘤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第二部分:GluR2与DMT1受丙泊酚影响表达变化趋势相反,相较于S组,GluR2在G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1、P2组GluR2水平升高(P<0.01),说明在丙泊酚作用下胶质瘤CPARs表达降低;丙泊酚输注组(P1组和P2组)与G组相比,DMT1表达和谷胱甘肽含量均受抑制出现下降(P<0.05)。第三部分:丙泊酚处理胶质瘤细胞可导致DMT1表达和ROS水平出现明显下降(P<0.01),抑制胶质瘤细胞氧化应激,并使其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应用AMPA受体激动剂(R,S)-AMPA可翻转丙泊酚抑制作用(P<0.01),说明DMT1是CPARs下游调控靶点。结论:丙泊酚通过调控胶质瘤CPARs-DMT1通路,改善其氧化应激状态,抑制肿瘤增殖侵袭,表现抗肿瘤脑保护作用。
李宁康[3](2018)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ED50和BIS50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依托咪酯使患者意识消失时依托咪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患者意识消失时依托咪酯的BIS值(BIS50),从而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ED50和BIS50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序贯研究。46例拟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n=26)和依托咪酯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组(ES组,n=20)。ES组的患者在给予依托咪酯前先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0.5%重比重布比卡因3ml)。两组患者依据up-and-down序贯分配的方法依次给予依托咪酯。E组第一例患者依托咪酯的剂量为0.089 mg/kg,ES组患者则在腰麻后15min给予依托咪酯,第一例剂量为0.076 mg/kg。通过Bliss法和保序回归法求得依托咪酯的ED50和BIS50。通过Bootstrap法计算出ED50和BIS50的83%可信区间(83%CI)。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基础SpO2以及基础BIS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Bliss法测得E组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ED50为0.103mg/kg(95%CI,0.092-0.115 mg/kg),ES组为0.082 mg/kg(95%CI,0.075-0.090 mg/kg);测得E组的BIS50为59(95%CI,55-63),ES组为69(95%CI,62-76);通过保序回归法和Bootstrap法,测得E组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ED50及其83%CI为0.105 mg/kg(83%CI,0.100-0.110 mg/kg),显着高于ES组的0.083 mg/kg(83%CI,0.080-0.087mg/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E组的BIS50及其83%CI为46(83%CI,41-48),显着低于ES组的56(83%CI,5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础MAP和基础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依托咪酯后1min、2min、3min、5min时的MAP以及1min、3min的HR,ES组较E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可明显降低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ED50,增强依托咪酯的镇静效应;蛛网膜下腔阻滞可明显影响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的BIS值。
周丽芳[4](2017)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麻醉新生大鼠大脑发育的远期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麻醉新生大鼠大脑发育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为围术期婴幼儿麻醉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新生7天的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分)390只,体重1015g,随机分为13组(n=30):生理盐水组(NS组)、脂肪乳剂组(I组)、二甲基亚砜侧脑室注射组(D1组)、二甲基亚砜腹腔注射组(D2组)、100mg/kg异丙酚组(P组)、75μg/kg右美托咪定组(DEX组)、LY294002侧脑室注射组(LY组)、TDZD-8腹腔注射组(TDZD组)、25μg/kg右美托咪定+100 mg/kg异丙酚组(PD25组)、50μg/kg右美托咪定+100 mg/kg异丙酚组(PD50组)、75μg/kg右美托咪定+100 mg/kg异丙酚组(PD75组)、LY294002+75μg/kg右美托咪定+100 mg/kg异丙酚组(LYPD组)、TDZD-8+75μg/kg右美托咪定+100 mg/kg异丙酚组(TDPD组)。NS组、I组、D2组、DEX组及TDZD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100μl生理盐水、100μl脂肪乳剂、100μl 10%DMSO、75μg/kg右美托咪定及1 mg/kg TDZD-8;D1组及LY组大鼠分别侧脑室注射10%DMSO 5μl及LY294002 25μg/5μl;P组大鼠首次腹腔注射异丙酚50 mg/kg,待大鼠翻正反射恢复后(4060 min),再追加异丙酚50 mg/kg;PD25组、PD50组和PD75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25μg/kg、50μg/kg、75μg/kg右美托咪定30 min后再给予异丙酚(处理同P组);LYPD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射LY294002 25μg/5μl 30 min后腹腔注射75μg/kg右美托咪定,30 min后给予异丙酚(处理同P组);TDPD组大鼠先腹腔注射TDZD-8 1 mg/kg,30 min后腹腔注射75μg/kg右美托咪定,30min后再给予异丙酚(处理同P组)。待大鼠苏醒后2 h每组随机取5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其余大鼠放回笼中继续饲养直至9周龄。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PSD95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I3K、Akt、GSK-3β、PSD95等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ser473)、GSK-3β、pGSK-3β(ser9)、PSD95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1)Morris水迷宫结果:与NS组比较,P组、PD25组、LYP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P组比较,PD50组、PD75组、TDP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而TDP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多(P<0.05)。(2)Tunel结果:与NS组比较,P组、PD25组、LYP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与P组比较,PD50组、PD75组、TDP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而TDPD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减少(P<0.05)。(3)免疫组化结果:与NS组比较,P组、PD25组、LYPD组PSD9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PD50组、PD75组、TDPD组PSD9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PSD9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TDPD组PD95蛋白表达增加(P<0.05)。(4)RT-PCR结果:与NS组比较,P组、LYPD组和LY组GSK-3βmRNA表达有所升高,P组、LYPD组PSD95mRNA表达有所降低(P<0.05),LY组、LYPD组PI3K、Akt mRNA表达和TDZD-8组、TDPD组GSK-3βmRNA表达则降低(P<0.05);与P组比较,PD50组、PD75组、TDPD组PSD95 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LYPD组PI3K、Akt mRNA表达和TDPD组GSK-3βmRNA表达有所降低(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Akt、PSD95 mRNA表达有所降低而GSK-3βmRNA表达有所升高(P<0.05)。(5)Western Blot结果:与NS组比较,P组、PD25组、LYPD组pAkt(ser473)、pGSK-3β(ser9)和PSD95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与P组比较,PD50组、PD75组和TDPD组pAkt(ser473)、pGSK-3β(ser9)和PSD95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pAkt(ser473)、pGSK-3β(ser9)和PSD95蛋白的表达降低,而TDPD组pAkt(ser473)、pGSK-3β(ser9)和PSD95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与NS组比较,P组、PD25组、PD50组、PD75组和LYPD组pAkt(ser473)/Akt和pGSK-3β(ser9)/GSK-3β的比值降低(P<0.05);与P组比较,PD75组、TDPD组pAkt(ser473)/Akt和pGSK-3β(ser9)/GSK-3β的比值升高(P<0.05);与PD75组比较,LYPD组pAkt(ser473)/Akt和pGSK-3β(ser9)/GSK-3β的比值降低而TDPD组p Akt(ser473)/Akt和pGSK-3β(ser9)/GSK-3β的比值升高(P<0.05)。结论 异丙酚麻醉可以损害新生大鼠成年后的学习记忆能力,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可以逆转异丙酚对新生大鼠大脑的远期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并上调PSD95蛋白的表达有关。
郭娣[5](2017)在《异氟烷/丙泊酚配伍对MCI大鼠GABAA-α1膜蛋白表达及内质网应激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为一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却严重于正常老化的认知减退状态,具有不稳定性且转化为痴呆风险较高。研究证实,全麻手术如果药物选择不当将加重MCI患者认知障碍,且患者更加迅速地进展为AD。为避免加重MCI患者术前已存认知障碍,麻醉药物的选择和配伍是否合理是麻醉医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异氟烷对神经细胞毒性与剂量呈正相关,亚麻醉剂量丙泊酚(20 mg·kg-1·h-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发挥后处理保护作用,其机制为激活KCC2-GABAA受体通路。本研究制作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surgery,ORIF),观察异氟烷/丙泊酚不同剂量配伍对MC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而筛选出异氟烷/丙泊酚最佳配伍剂量,同时进一步探讨该配伍对MCI大鼠GABAA受体α1亚基膜蛋白表达以及内质网应激调控机制。方法: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异氟烷与丙泊酚不同剂量配伍对MCI大鼠ORIF术后14天认知状态影响:大鼠MCI模型建立,雄性且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模型组。对照组暴露颈总动脉(双侧),模型组行颈总动脉(双侧)狭窄操作。造模30 d后通过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筛选出MCI大鼠。造模第36 d完成MCI大鼠筛选后,将MCI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只/组)行ORIF:假手术组(S);复合麻醉组1(IP1),即1%异氟烷+20mg·kg-1·h-1丙泊酚(3h);复合麻醉组2(IP2),即1.4%异氟烷+10 mg·kg-1·h-1丙泊酚(3h);异氟烷组(I),即1.9%异氟烷(3h);丙泊酚组(P),即40 mg·kg-1·h-1丙泊酚(3h)。S组暴露胫骨后缝合。ORIF术后14 d,采用Y迷宫观察MCI大鼠认知状态改变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GABAA受体α1亚基膜蛋白表达,并结合行为学结果筛选出最佳配伍剂量。第二部分,最适配伍剂量丙泊酚/异氟烷组合对GABAA受体α1亚基膜蛋白及内质网应激影响及其调控机制。MCI大鼠随机分成6组(n=84只/组)行ORIF:假手术组(S);复合麻醉组1(IP1),即1%异氟烷+20 mg·kg-1·h-1丙泊酚(3h);复合麻醉组2(IP2),即1.4%异氟烷+10mg·kg-1·h-1丙泊酚(3h);β-cct+假手术组(β-S),即β-cct(30 mg·kg-1 i.p.)+Sham group(3 h);β-cct+复合麻醉组1(β-IP1),即β-cct(30 mg·kg-1 i.p.)+1%异氟烷+20 mg·kg-1·h-1丙泊酚(3h);β-cct+复合麻醉2(β-IP2),即β-cct(30 mg·kg-1 i.p.)+1.4%异氟烷+10 mg·kg-1·h-1丙泊酚(3h)。β-cct(t-butyl-b-carboline-3-carboxylate)于ORIF术前10min腹腔注射,S与β-S组仅暴露胫骨后缝合。于术后1 d、7 d、14 d,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GABAA-α1膜蛋白、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caspase-12,尼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状况,恐惧实验观察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术后14天IP1组MCI大鼠N臂停留时间比较S组稍低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IP2组N臂停留时间比则低于IP1组、S组MCI大鼠(均P<0.05),I组、P组分别与IP2组比较,N臂停留时间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14天IP1组GABAA-α1膜蛋白表达水平与S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P2组GABAA-α1膜蛋白表达高于I组、P组,但低于IP1组(均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术后1 d、7 d、14 d,IP1组GABAA-α1膜蛋白表达水平、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术后7 d、14 d僵直时间比与S组相比略有降低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IP2组相较GABAA-α1膜蛋白表达、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术后7 d、14 d僵直时间比则显着升高(均P<0.05);加入GABAA-α1拮抗剂β-cct后,βIP2组术后1 d、7 d、14 d的GABAA-α1膜蛋白表达水平、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术后7 d、14 d僵直时间比均明显高于βS组却低于βIP1组(均P<0.05);加入β-cct(βS组、βIP1组、βIP2组)与未加β-cct(S组、IP1组、IP2组)相比,术后1 d、7 d、14 d GABAA-α1膜蛋白的表达量、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术后7 d、14 d僵直时间比降低明显(均P<0.05)。术后1 d、7 d,IP1组CHOP和caspase-12表达水平稍高于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IP2组CHOP和caspase-12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IP2组(P<0.05),GABAA-α1拮抗剂β-cct不影响各组CHOP和caspase-12表达。术后14 d,6组CHOP和caspase-12表达水平差别无显着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异氟烷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特别是异氟烷(1%)与丙泊酚(20mg·kg-1·h-1)配伍,可减轻MCI大鼠的术后认知损伤,维持海马GABAA受体α1亚基膜蛋白表达及减轻内质网应激是其机制之一。
石星星[6](2016)在《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文中认为小型猪专用复合麻醉剂(XFM)及其颉颃剂具有效果确切、安全、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特点。但目前其麻醉镇痛和催醒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最新研究表明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与动物全身麻醉及催醒机制有密切的联系。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在调控局部树突兴奋性调节及麻醉长时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推测m TOR可能参与了麻醉的镇痛调控。Orexin系统可调控睡眠与觉醒,推测Orexin系统参与了麻醉的催醒调控。为全面了解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交互作用,本实验从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和Orexin系统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以切口痛大鼠为模型,选取m TOR信号转导系统中关键蛋白LKB1、AMPK及下游转录因子4EBP1,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麻醉镇痛机理,从分子水平对XFM及其颉颃剂交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其次,选取Orexin A和Orexin B研究XFM及其颉颃剂的催眠与觉醒机理,分析XFM及其颉颃剂在大鼠下丘脑侧脑区的交互作用。实验分为XFM及其颉颃剂对mTOR信号系统和对Orexin系统的作用两部分。研究对mTOR信号系统的作用:将126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切口痛对照组(24只),生理盐水切口痛组(24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于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30 mg/kg后,对足底实施手术切割建立切口痛模型。各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XFM或/和颉颃剂(对照组不给药)后,在相应时间点采用颈部移位法处死大鼠并迅速取样,取样部位为大脑、海马、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L4L5节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样品LKB1 m RNA、AMPKα1 mRNA、AMPKα2 mRNA和4EBP1 m RNA的相对转录量,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样品p-LKB1/LKB1、p-AMPKα/AMPKα和p-4EBP1/4EBP1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研究对Orexin系统的作用:将78只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麻醉剂组(24只),颉颃剂组(24只)和麻醉催醒交互组(24只)。各实验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XFM和/或颉颃剂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并采取下丘脑侧脑区。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epro-orexin mRNA的相对转录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rexin A、Orexin 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验结果:(1)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LKB1的影响XFM能明显激活大鼠脑内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变化较为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抑制大脑、小脑、海马和脊髓内LKB1 m 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切口痛大鼠大脑和小脑的LKB1蛋白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海马和脑干内的LKB1 mRNA转录和蛋白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和海马逆转XFM对LKB1的诱导激活有关。(2)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AMPK的影响切口痛大鼠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部位的AMPKα1和AMPKα2 mRNA相对转录量和AMPKα磷酸化水平在XFM麻醉后,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且磷酸化水平与mRNA转录水平一致;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明显抑制小脑、海马和脑干的AMPKα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小脑、脑干和脊髓的磷酸化水平和mRNA转录受到抑制,表明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小脑、丘脑、脑干、海马和脊髓内的AMPKα磷酸化和mRNA转录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海马和脑干逆转XFM对AMPKα的诱导激活有关。(3)XFM及其颉颃剂对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4EBP1的影响XFM能极显着升高切口痛大鼠各个脑区及脊髓部位的4EBP1 m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1);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显着降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的4EBP1 m RNA相对转录量和磷酸化水平(P<0.05),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脑、小脑和丘脑的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显着抑制(P<0.05),XFM的全麻作用可能与诱导各个脑区及脊髓4EBP1 mRNA相对转录和磷酸化有关,颉颃剂的催醒作用可能与其在小脑、丘脑、海马、脑干逆转XFM对4EBP1的诱导激活有关。(4)XFM及其颉颃剂对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表达的影响XFM能极显着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 RNA的转录(P<0.01),显着降低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P<0.05),单独腹腔注射颉颃剂能激活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促进Orexin A和Orexin B蛋白表达。使用颉颃剂催醒XFM后,大鼠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的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表明XFM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进行的,颉颃剂的促觉醒作用是可能与逆转下丘脑侧脑区Prepro-orexin mRNA转录和Orexin A蛋白表达有关。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与小脑、丘脑、海马、脑干有关,这可能是该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参与麻醉与镇痛的靶位。(2)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够抑制切口痛大鼠不同脑区及脊髓内的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对小脑和海马部内的信号分子抑制较明显,颉颃剂效能的发挥可能是通过LKB1-AMPK-mTOR信号通路来实现的。(3)小型猪麻醉颉颃剂与XFM对LKB1-AMPK-m TOR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作用相反,这可能是XFM与颉颃剂的交互作用在分子水平的体现,但颉颃剂未能完全逆转XFM对LKB1-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其他信号转导网络影响麻醉与催醒的机理。(4)XFM作用于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小型猪麻醉颉颃剂能逆转XFM在下丘脑侧脑区对Orexin的抑制作用,下丘脑侧脑区可能是Orexin系统参与麻醉与苏醒的部位之一。
袁峰[7](2016)在《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发作性剧痛为主要表现,又称痛性抽搐,其本质为三叉神经功能性病变引起其分布区域内的疼痛。目前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方面。其中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对于三叉神经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长期、有效的缓解三叉神经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较好,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然而,MVD手术属于后颅凹开颅手术,手术操作区域是桥脑小脑三角附近,毗邻脑干,且有较多血管及神经通过,操作空间狭小,容易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中如何保护脑组织功能,尽量避免或减轻脑组织的损害,已成为在神经外科围术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手术期间,麻醉和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引起多种炎症指标的表达上调,产生大量的炎性因子,可直接或间接破坏微循环,经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引起脑组织炎性改变,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不断损伤神经细胞,导致脑水肿。很多研究显示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chondrial KATP channel,mito KATP)在肺、心及脑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减弱气管插管及拔管期对气道的刺激,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可减少相关麻醉药物的用量。目前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的合适剂量,能否保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对炎性介质的影响,有无脑保护的作用,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以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麻醉诱导前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评价其脑保护作用;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质醇、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探讨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与pocd的关系;采用血管内线栓阻断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特异性mitokatp通道阻断剂5-hd后,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病理学改变、脑损伤标志物、sod、mda、mpo、炎症介质、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应用的合适剂量,评价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体重4575kg,asa分级ⅠⅡ级,心功能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3组(n=30):生理盐水组(c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2组)。麻醉诱导前d1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3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d2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组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2mg/kg,5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麻醉维持以持续泵注丙泊酚38mg/kg/h,瑞芬太尼0.150.3μg/kg/min,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别记录3组静脉输注试验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分离动脉前(t4)、放置垫片结束后(t5)及手术结束即刻(t6)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数值。记录试验用药负荷量注射完毕后出现高血压(sbp>140mmhg)、低血压(sbp<90mmhg)及心动过缓(hr<50次/min)的情况。3组分别于t1、t5、t6、手术后6小时(t7)及手术后24小时(t8)的时间点采集右颈内静脉血4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s100β及nse的浓度。结果:1.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组和d2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c组(p﹤0.05)。d2组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d1组(p﹤0.05)2.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sbp和dbp的比较三组患者在t0及t1时hr、sbp和dbp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2时的hr均低于t1时hr、sbp和dbp(p﹤0.05)。三组在t3和t4时的hr均高于t2时(p﹤0.05)。三组在t3、t4和t5时的sbp和dbp均高于t2时(p﹤0.05)。d1组和d2组的hr、sbp和dbp在t3、t4和t5均低于c组(p﹤0.05)。d2组的hr和sbp在t3和t4时均低于d1组(p﹤0.05)。d2组的dbp在t4和t5时均低于d1组(p﹤0.05)。3.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100β和nse的比较三组患者在t1时的s100β和n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t5、t6、t7及t8的s100β和nse均高于t1时(p﹤0.05)。d1组和d2组在t6、t7和t8的s100β和nse均低于c组(p﹤0.05)。d2组在t6、t7和t8的s100β和nse均低于d1组(p﹤0.05)。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炎性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皮质醇、tnf-α和il-6的水平,评价右美托咪定的脑保护作用与poc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体重4575kg,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注入时间10min,随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直至术毕前30min停止。c组以相同速率输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组麻醉诱导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5μg/kg、依托咪酯0.2mg/kg,5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麻醉维持以持续泵注丙泊酚38mg/kg/h,瑞芬太尼0.150.3μg/kg/min,间断给予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2组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h(t3)抽取右颈内静脉血4ml,离心后取上层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皮质醇、tnf-α及il-6的水平。分别记录2组拔管时(t4)、拔管后5min(t5)、拔管后10min(t6)、拔管后20min(t7)及拔管后30min(t8)时的ramsay评分。采用谵妄分级量表(deliriumratingscale,drs)评估患者手术后48小时谵妄的状况。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由同一个人对患者在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第7天进行测试并记录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的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的皮质醇、tnf-α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和t3的皮质醇水平均高于t1时(p﹤0.05)。d组在t2的皮质醇水平高于t1时(p﹤0.05)。两组在t2和t3的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t1时(p﹤0.05)。d组在t2和t3的皮质醇、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c组(p﹤0.05)。2.两组患者镇静评分、术后谵妄评分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的ramsay评分均高于t4时(p﹤0.05)。在同一时间点d组的ramsay评分均高于c组(p﹤0.05)。c组在术后1天和7天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d组在术后1天的mmse评分低于术前(p﹤0.05)。d组在术后1天和7天mmse评分均高于c组(p﹤0.05)。术后48小时d组谵妄评分低于c组(p﹤0.05)。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对其的影响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病理学改变、脑损伤标志物、sod、mda、mpo、炎性介质、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影响,探讨探讨其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6只:假手术组(s组)仅切开右侧颈部皮肤,暴露右侧颈总动脉;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右侧颈总动脉2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右美托咪定组(d组)在脑缺血前和再灌注即刻分别于腹腔注射50ug/kg的右美托咪定;5-羟葵酸组(5-hd组)在脑缺血前1h时于腹腔注射30mg/kg的5-hd,余下实验过程同i/r组;5-羟葵酸组+右美托咪定组(5-hd组+d组)在脑缺血前1h时于腹腔注射30mg/kg的5-hd,余下实验过程同d组。5组在脑缺血再灌注24h后,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8只大鼠,迅速断头处死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经右心室采血3ml,标本收集齐后,采用elisa法检测s100β蛋白、nse、tnf-α及il-6的水平;然后立即断头取脑,he染色后400倍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分别检测sod、mda及mpo的水平。评分完成后,每组各取6只大鼠,断头取脑,分别测定线粒体atp酶(atpase)活性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程度。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和5-hd+d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5)。2.各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的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和5-hd+d组大鼠的s100β蛋白降低,d组的nse、tnf-α和il-6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s100β蛋白、nse、tnf-α和il-6升高(p<0.05)。3.各组大鼠的sod、mda和mpo的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sod降低(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sod升高(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sod降低(p<0.05)。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mda及mpo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mda及mpo降低(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mda及mpo升高(p<0.05)。4.各组大鼠的mptp变化、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比较与s组相比较,其余各组大鼠的a520变化值均升高,mptp开放程度均增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减弱(p<0.05);与i/r组相比较,d组大鼠的a520变化值降低,mptp开放程度均减少,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升高(p<0.05);与d组相比较,5-hd+d组的大鼠的a520变化值升高,mptp开放程度增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减弱(p<0.05)。结论:1.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入负荷量为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能够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对循环系统的刺激,维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全麻期间麻醉药物的用量。2.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降低患者血浆中s100β和nse的释放,具有脑保护作用。3.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麻醉诱导前静脉缓慢注入负荷量为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后,持续输注速率调整为0.6μg/kg/h能够抑制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血浆中皮质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具有脑保护作用。4.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后能够改善老年患者术后的谵妄评分及认知功能障碍评分,使pocd的发生率下降,具有脑保护作用。5.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脑组织的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6.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损伤标志物S100β和NSE的水平。7.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提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中的SOD活性,减少MDA的含量,具有增强氧自由基清除和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8.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中的MPO活性,减弱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及释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9.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MPTP的开放,提高线粒体Na+-K+-ATPase和Ca2+-Mg2+-ATPase的活性,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10.给予特异性mitoKATP通道阻断剂5-HD后,减弱了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提示mitoKATP通道的激活参与了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保护作用。
万芳[8](2014)在《依托咪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文中提出依托咪酯是一种目前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其与中枢神经功能调控关系密切。该文总结了依托咪酯在手术中镇静催眠、精神疾病电休克治疗、手术后急性脑功能障碍、脑组织损伤、脊髓功能调控、记忆和遗忘、抗惊厥及癫等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于东序[9](2014)在《噻拉嗪对离体培养鼠脑神经元神经递质和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递质和信号转导通路是研究麻醉机理的重要途径。据文献报道,在体实验中麻醉药物作用于动物机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神经递质的含量和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指标进而发挥麻醉作用,但对离体神经元细胞的麻醉药物试验至今尚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通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神经元细胞给药,研究噻拉嗪对离体神经元细胞的药物刺激作用。通过检测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信号转导通路相关指标,来探究噻拉嗪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机制,为噻拉嗪的临床麻醉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此外,本试验建立了适宜的神经元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案,神经元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密度高,能够达到离体细胞药物刺激实验的标准,具有较为理想的试验平行性;使用LC-MS/MS检测神经递质方法可靠、准确性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将该方法应用于噻拉嗪麻醉剂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对神经递质探究的实验中,噻拉嗪能引起离体神经元细胞分泌的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Gly含量显着提高,GABA含量先降低再显着升高,二者整体均呈升高趋势;能够引起神经元细胞分泌的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Asp和Glu的含量显着降低,后期逐渐恢复至空白组水平;对神经元细胞分泌的5-羟色胺类神经递质5-HT和5-HIAA含量有明显的升高作用;对神经元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DA和NE的含量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结果中发现,噻拉嗪对Na+-K+-ATP酶与Ca2+-Mg2+-ATP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AMP信号转导通路中cAMP含量的影响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对NO-cGMP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在不同浓度的噻拉嗪作用下,NO的含量减少、NOS的活性降低、cGMP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本实验得出结论:噻拉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可能是通过促进神经元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Gly和5-HT来实现的,其镇静作用可能是与抑制神经元分泌NE和Glu有关;Na+-K+-ATP酶和Ca2+-Mg2+-ATP酶可能是噻拉嗪产生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cAMP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噻拉嗪的麻醉作用机制之中,噻拉嗪对NO-cGMP信号通路的抑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NOS的活性来实现的。
吴苗苗,李炜,董晓华,张丹参[10](2013)在《全身麻醉药与记忆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身麻醉药(general anesthetic)是一类能可逆抑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功能,从而使意识、感觉消失,肌肉松弛、记忆阻断的药物。麻醉药作用于不同的受体和脑区能影响不同形式的记忆,一些患者在全麻术后会出现记忆缺失或遗忘,甚至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全身麻醉药对记忆的影响与记忆的类型、研究对象的年龄、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手术的类型等众多因素相关,其主要物质基础有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subtype A,GABAA)受体,兴奋性氨基酸,突触可塑性等。本文将对全身麻醉药与记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Effects of ketamine, midazolam, thiopental, and propofol on brain ischemia injury in rat cerebral cortical slic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ketamine, midazolam, thiopental, and propofol on brain ischemia injury in rat cerebral cortical slices(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背景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器材与药物(详见:表3-1、表3-2)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观察指标及流程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4.2 三组患者SBP、DBP、MAP和 HR变化的比较 |
4.3 肌阵挛的发生情况 |
4.4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几种静脉麻醉药临床应用简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2)基于氧化应激及铁代谢探讨丙泊酚对胶质瘤增殖侵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在体大鼠C6脑胶质瘤侵袭增殖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材料 |
1.1.3 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胶质瘤模型建立 |
1.2.2 大鼠胶质瘤称重 |
1.2.3 肿瘤侵袭性指标表达 |
1.2.4 血脑(瘤)屏障结构观察 |
1.3 讨论 |
1.3.1 丙泊酚的抗肿瘤作用 |
1.3.2 丙泊酚保护血脑(瘤)屏障机制 |
1.3.3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在体大鼠C6脑胶质瘤氧化应激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材料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胶质瘤GluR2和DMT1表达 |
2.2.2 脑脊液谷胱甘肽含量 |
2.3 讨论 |
2.3.1 氧化应激促进肿瘤增殖 |
2.3.2 铁代谢异常加重肿瘤细胞氧化应激 |
2.3.3 丙泊酚对胶质瘤氧化应激的影响 |
2.4 小结 |
三、丙泊酚通过调节CPARs-DMT1通路抑制离体C6胶质瘤细胞氧化应激及增殖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材料 |
3.1.3 方法 |
3.2 结果 |
3.2.1 CPARs与DMT1的关系 |
3.2.2 胶质瘤细胞ROS水平 |
3.2.3 胶质瘤细胞周期 |
3.3 讨论 |
3.3.1 CPARs调控其下游x_c~-系统促进氧化应激 |
3.3.2 胶质瘤DMT1受CPARs调控加重氧化应激 |
3.3.3 丙泊酚剂量选择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麻醉药对胶质瘤影响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ED50和BIS5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依托咪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麻醉新生大鼠大脑发育的远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异氟烷/丙泊酚配伍对MCI大鼠GABAA-α1膜蛋白表达及内质网应激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不同剂量异氟烷/丙泊酚复合应用对术后14天MCI大鼠认知状态的影响及最佳麻醉药物的选择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材料 |
1.1.3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构建MCI大鼠模型 |
1.2.2 生命体征监测 |
1.2.3 大鼠认知状态的改变 |
1.2.4 大鼠GABA_A-α_1膜蛋白的表达 |
1.3 讨论 |
1.3.1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模型的建立 |
1.3.2 认知功能与麻醉的关系 |
1.3.3 两种麻醉药物配伍浓度的筛选 |
1.4 小结 |
二、GABA_A受体 α1亚基膜蛋白及内质网应激在保护MCI患者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材料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构建MCI大鼠模型 |
2.2.2 围术期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
2.2.3 免疫印迹检测GABA_A受体 α1亚基膜蛋白表达 |
2.2.4 尼式染色(Nissl Staining) |
2.2.5 恐惧条件化测试 |
2.2.6 免疫印迹检测CHOP蛋白表达 |
2.2.7 免疫印迹检测caspase-12 蛋白表达 |
2.3 讨论 |
2.3.1 GABA_A受体 α1亚基与认知的关系 |
2.3.2 麻醉与GABA_A受体的关系 |
2.3.3 内质网应激 |
2.3.4 ERS与麻醉、GABA_A受体的关系 |
2.3.5 继续研究方向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麻醉剂的概述 |
1.2 常用麻醉性镇痛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
1.3 麻醉颉颃剂的概述 |
1.4 常用麻醉颉颃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学研究 |
1.5 XFM及其颉颃剂的研究进展 |
1.5.1 小型猪麻醉研究背景 |
1.5.2 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研究进展 |
1.5.3 小型猪复合麻醉颉颃剂研究进展 |
1.6 m TOR信号通路概况 |
1.6.1 LKB1的研究进展 |
1.6.2 AMPK的研究进展 |
1.6.3 4EBP1的研究进展 |
1.7 m TOR信号通路与麻醉的关系 |
1.8 Orexins系统概况 |
1.9 Orexins系统与麻醉关系 |
1.10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提取组织中总RNA质量鉴定结果 |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
3.3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条件建立结果 |
3.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
3.5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3.6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prepro-orexin m RNA表达的影响 |
3.7 XFM及其颉颃剂对Orexins系统Orexin A、Orexin 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实验设计的总体思路 |
4.2 实验的质量控制 |
4.3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 AMPK-m TOR通路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XFM及其颉颃剂的作用机理与LKB1-AMPK-m TOR通路Orexins系统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炎性反应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右美托咪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对其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麻醉药物对神经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致谢 |
致谢 |
(8)依托咪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托咪酯与手术中镇静催眠 |
2 依托咪酯与精神疾病电休克治疗 |
3 依托咪酯与手术后急性脑功能障碍 |
4 依托咪酯与脑组织损伤 |
5 依托咪酯与脊髓功能调控 |
6 依托咪酯与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
7 依托咪酯与抗惊厥及癫的关系 |
(9)噻拉嗪对离体培养鼠脑神经元神经递质和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噻拉嗪麻醉剂的概述 |
1.1.1 噻拉嗪的镇静镇痛作用 |
1.1.2 噻拉嗪的兽医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 |
1.1.3 噻拉嗪在细胞和分子方面的研究 |
1.2 神经递质与信号转导 |
1.2.1 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 |
1.2.2 信号转导系统的相关研究 |
1.3 神经元的体外培养 |
1.3.1 神经元的培养方法 |
1.3.2 神经元的培养条件 |
1.3.3 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 |
1.3.4 神经元药物作用的研究 |
1.4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试验试剂与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噻拉嗪麻醉剂量的选择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噻拉嗪血药浓度 |
2.2.3 神经元的培养方法 |
2.2.4 神经元的鉴定方法 |
2.2.5 神经元细胞神经递质与信号转导的预处理 |
2.2.6 氨基酸、单胺、信号转导的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噻拉嗪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 |
3.1.1 噻拉嗪标准品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结果 |
3.1.2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3.1.3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1.4 样品检测结果 |
3.2 神经元的培养及鉴定结果 |
3.2.1 形态学观察 |
3.2.2 神经元的鉴定结果 |
3.3 单胺类及GABA神经递质LC-MS/MS检测方法的确立 |
3.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
3.3.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3.3.3 方法检出限与定量限 |
3.3.4 准确度与精密度 |
3.4 噻拉嗪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GBGA浓度的影响 |
3.4.2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Gly浓度的影响 |
3.4.3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Asp浓度的影响 |
3.4.4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Glu浓度的影响 |
3.4.5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5-HT浓度的影响 |
3.4.6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5-HIAA浓度的影响 |
3.4.7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DA浓度的影响 |
3.4.8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NE浓度的影响 |
3.5 噻拉嗪对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5.1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3.5.2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cAMP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NO含量的影响 |
3.5.5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NOS活性的影响 |
3.5.6 不同剂量噻拉嗪对cGMP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4.2 神经元的细胞培养与鉴定 |
4.3 噻拉嗪对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4.3.1 噻拉嗪对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4.3.2 噻拉嗪对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4.4 噻拉嗪对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4.1 噻拉嗪对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的影响 |
4.4.2 噻拉嗪对cA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4.4.3 噻拉嗪对NO-cGMP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全身麻醉药与记忆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记忆概述 |
2?全身麻醉手术与记忆的相关性 |
2.1 年龄相关性 |
2.2 手术类型的相关性 |
2.3 麻醉药物的相关性 |
2.4 麻醉药剂量的相关性 |
2.5 围术期用药的相关性 |
2.6 其他 |
3?全麻药与记忆的关系 |
3.1 全麻药影响记忆的物质基础 |
3.1.1 突触可塑性 |
3.1.2 GABAA受体 |
3.1.3 兴奋性谷氨酸 |
3.1.4 其他 |
3.2 全麻药影响记忆的两重性 |
4?总结与展望 |
四、Effects of ketamine, midazolam, thiopental, and propofol on brain ischemia injury in rat cerebral cortical slices(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及肌阵挛的影响[D]. 袁春梅. 汕头大学, 2021(02)
- [2]基于氧化应激及铁代谢探讨丙泊酚对胶质瘤增殖侵袭的影响[D]. 杨陈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3]蛛网膜下腔阻滞对依托咪酯意识消失时ED50和BIS50的影响[D]. 李宁康.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4]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异丙酚麻醉新生大鼠大脑发育的远期影响[D]. 周丽芳.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5]异氟烷/丙泊酚配伍对MCI大鼠GABAA-α1膜蛋白表达及内质网应激影响的研究[D]. 郭娣.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6]XFM及其颉颃剂对LKB1-AMPK-mTOR信号传导通路及Orexin系统的作用[D]. 石星星.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8)
- [7]右美托咪定在乙状窦后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袁峰. 郑州大学, 2016(01)
- [8]依托咪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J]. 万芳. 医药导报, 2014(12)
- [9]噻拉嗪对离体培养鼠脑神经元神经递质和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D]. 于东序.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10]全身麻醉药与记忆的相关性[J]. 吴苗苗,李炜,董晓华,张丹参. 神经药理学报,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