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健身秧歌自选动作的创作与编排

浅谈健身秧歌自选动作的创作与编排

一、健身秧歌自选动作创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恩蒙[1](2021)在《“武舞相融”大学校园健身舞创编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李峻令[2](2020)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老年舞蹈活动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老年舞蹈是在新时代背景影响下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形式多样的舞蹈形式,其包括广场舞、老年舞蹈团、中老年健身秧歌等。随着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中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加强,中老年人愈发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他们会主动寻求适合自身情况并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满足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的诉求。在众多的锻炼方式中,因舞蹈具有音舞融合的特性而颇受中老年人群的欢迎,舞蹈活动逐渐成为中老年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一种方式。遗憾的是,当下有些舞蹈活动仍处于“盲目”状态,只有正确的模式才能够指引中老年人更好地进行舞蹈活动,在维护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舞蹈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参与舞蹈活动的中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促使他们的舞蹈活动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笔者站在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存的中老年舞蹈活动,逐一梳理出三种类型的舞动活动所对应的舞蹈活动模式:中老年舞蹈团中的舞蹈活动模式(表演性)、老年大学中的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学科性)、广场上的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大众化)。希望通过笔者的此次探究能够使得中老年舞蹈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并让广大中老年舞蹈爱好者从中受益。

刘婕[3](2020)在《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文中指出舞蹈啦啦操分为花球啦啦操、街舞啦啦操、爵士啦啦操与高踢腿啦啦操。高踢腿啦啦操是近两年内新加入到我国舞蹈啦啦操的子项,相关理论与实践都不够完善。与早已在国外流行的高踢腿啦啦操相比,我国的创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创编是高踢腿啦啦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项目的发展。本文以《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对高踢腿啦啦操的特征、创编要素和创编思路进行了分析,对于提高项目的创编质量、增强项目的艺术性和促进项目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踢腿啦啦操的成套创编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丰富我国高踢腿啦啦操的创编理论。文章首先对高踢腿啦啦操的项目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根据高踢腿啦啦操评分表以及专家调查结果,构建了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要素的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了阐释;随后以2019年UDA、NDA两场啦啦操赛事中前五名队伍作为视频观察对象,所构建的高踢腿啦啦操创编要素为观察指标,了解了高踢腿啦啦操创编要素的运用情况;最后通过创编依据、创编原则、创编方法以及所构建的元素,创编出一套具有竞争力的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用来验证了本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结论如下:(1)高踢腿啦啦操项目具有艺术特征与文化生活特征,其中艺术特征包括可感性、情感性、审美性、服装设计与色彩运用美、形体造型与队形层次美、音乐美、表情融洽美;文化生活特征包括愉悦身心、意志品质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文化认同。(2)通过专家调查法构建出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要素体系。其中包括动作要素、音乐要素、空间要素与服装要素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3)通过十套优秀高踢腿啦啦操的视频分析,发现在动作要素中基本动作是成套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框架,样式选择多以180°大踢腿与蹁腿为主,在难度的多样性排序中,跳步类多于转体类,平衡与柔韧类最少;音乐要素的选择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爵士乐与电子乐。音乐结构形式上以快速、高音为主;空间要素中固定队形多于流动队形,C空间与A空间完成动作的数量差异不大;服装上全部选择连体服,样式多以长袖连体长裤为主,颜色多以黑、红和肉色为主。这与运用专家调查法所构建出的指标内容与重要程度基本吻合。(4)根据创编依据、创编原则和创编方法,将所构建的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要素体系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创编出的的成套动作在2019年中国校园啦啦操锦标赛中获得冠军,证明本论文研究内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郝亚茹[4](2019)在《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的创编与实践的研究 ——以滨州市中老年健身秧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身秧歌作为一种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虽然健身秧歌在滨州市的发展时间已有18年,但是其自选套路的创编水平和其它市区相比仍处于较低的位置水平上,还没有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编排的原则和要求。因此,应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选套路本身内涵的提升,必须进行创新,不仅是形式上和动作上的创新,更要创新在其广度和深度上,创编出一套能够展现滨州市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且使中老年人能够强身健体的自选套路,同时也为自选套路的创编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本文以自选套路的创编为切入点,按照中国健身秧歌竞赛规则的要求,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视频图像采集法、数理统计法,为滨州市中老年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的创编提供了构思,进而进行创编;在创编完成后,通过实验法分别对中老年身体、心理的锻炼效果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从中老年身体测试结果来看,还是从中老年心理健康测试结果来看,创编的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比以往比赛的自选套路《幸福的日子天天妞》更好的促进了中老年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其健身、健心功能更加显着有效。2、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的创编,融入了滨州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不仅体现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推动了健身秧歌在滨州市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中老年人的幸福感,强化了他们的存在感。符合中国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编排的原则与要求,整套动作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符合中老年人的身体锻炼的负荷要求,能够使得中老年人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效果作用,同时又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滨州市健身秧歌工委要加强对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创编的引导,组织并认真全面学习自选套路编排的原则和要求,定期聘请专业的师资进行自选套路编排教学,规范参与者的基本步伐标准。大力鼓励各支队伍进行自选套路的原创自编,将本市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自选套路的编排中去,创编出更加科学健康,富有地域特色的符合中老年体质的自选套路,使其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充满生机与活力。

刘承明[5](2017)在《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的创编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福州市九个区、县广场健身操活动点部分广场健身操健身锻炼者和部分全国健美操专家、广场舞一线裁判员为调查对象,同时以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推行的广场健身操规定套路、2016年福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健身操比赛前六名队伍的比赛录像资料为实证分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场健身操健身性、竞赛性成套动作创编原则、创编要素,创编内容的选择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广场健身操的创编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同时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在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针对健身性和竞赛性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场健身操教练员和健身操爱好者在实际编排和理论研究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广场舞是以操或舞为载体,是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目前,广场舞开展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健身爱好者为了强身健体,自发组织锻炼的健身性广场健身操(舞);另一种是为了参与赛事而组织的竞赛性广场健身操(舞)。二、专家对健身性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内容方面的认可度及内容重要性排序情况分别是:①音乐选择的适宜性。②身体部位选择的全面性。③基本步伐选择的合理性。④动作类型选择的多样性。⑤动作选择的针对性。⑥动作内容的实效性。专家建议在竞赛性成套队形创编中队形变化次数在13-17次为宜,队形人数在12-24人为宜。三、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1.动作要素是创编的基础。主要动作类型有屈、伸、举、绕、摆、跳等。2.基本步伐是创编的核心。常用步伐类型有交替类、点地类、抬起类等。3.音乐要素是创编的灵魂。一首音乐的结构可分为(前奏、主歌、副歌、间奏、结束)五阶段,音乐节奏和风格要和动作相吻合。4.空间是创编的基本要素。空间要素主要体现在动作方向(前、后、左、右)、路线(直线、曲线、弧线)以及水平面(高、中、低)三维空间位置的合理转化。四、健身性广场健身操为了发挥动作有效性,达到健身目的,成套动作创编应遵循安全有效原则、提高心率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五、健身性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内容选用要求:1.创编应根据对象年龄、练习水平合理选择音乐节奏及风格类型,音乐节奏通常控制在16-24拍/10秒之内,音乐时长控制在3分30秒-4分30秒为宜。2.合理编排身体各部位动作,动作组合要有对称性、均衡性、全面性。3.基本步伐考虑到广场健身操大众性的特征,在基本步伐的选用上要以低冲击力步伐为主,高冲击力步伐为辅。4.动作类型选用要有针对性,不同年龄、性别、练习基础、健身需求的人群其动作类型要有区分。5.广场健身操动作内容编排首先要考虑对身体锻炼有良好效果的动作,其次应根据编操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编动作。最后要考虑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实效性。六、在创编比赛性健身操中,在考虑动作全面性、针对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应适当融入多元素舞蹈动作,使创编的成套动作体现多样性、新颖性、流畅性,以提高艺术性吸引裁判。队形变化是广场健身操集体项目比赛和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多样、巧妙流畅的队形变化可使广场健身操比赛和表演更具观赏性,成套动作的队形变化应注意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七、全国广场健身操规定成套动作实证情况分析:1.《最炫民族风》《中国味道》成套音乐节奏、旋律动感时尚,音乐结构层次分明,音乐选择具有时代感,适合各个年龄层、不同练习水平锻炼者进行练习。2.两套作品在动作类型选用上以屈伸类、上举类、绕环类等形式为主。在基本步伐选择上以点地类、交替类等低冲击力步伐为主。身体部位选用上侧重锻炼腰腹部、髋关节等部位、关节的锻炼,整体成套动作内容选用合理,运动负荷适中,简单易学,具有较强的动作有效性,符合广场健身操大众性特征,利于推广。3.两套作品在步伐类型上高冲击力类型的选用相对保守,各类型步伐在编排中应合理穿插,步伐类型略失多样性。在动作类型选编上主要以膝、髋、肩、腰腹等大关节、大肌肉群类型为主,腕关节和头颈等小关节、小肌肉群动作则编排过少,在身体部位选择上略失全面性。八、2016年福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健身操比赛规定动作队形变化情况分析:1.比赛前六名队伍队形的变化数量均在12次以上,最多的达到18次,前三名队伍固定队形的均数在超过10次。过渡队形及流动队形的编排次数较为合理,与专家给出的合理区间基本吻合,视觉效果流畅。2.各队线型队形使率明显多于几何图形,类型上也以规则图形为主。在几何型队形中三角形和菱形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十字型,各队在队形类型选用较为合理,类型多样性有所不足。3.参赛队伍场地使用不均衡。各队在场地的运用上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域,四个角区域的利用率明显不足。4.参赛队伍路线移动缺乏多样性。各队队形移动主要对角线位移为主,弧型路线的编排明显不足。九、福州市广场舞锻炼者对现行规定成套动作实效性评价情况:锻炼者对规定动作的音乐、动作类型选用、步伐类型选配、以及锻炼效果方面持较满意态度,在动作和步伐类型的多样性上,锻炼者希望能够多添加舞蹈动作元素。

郝瑞斌[6](2015)在《山西省健身秧歌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我国传统秧歌为蓝本进行创编的健身秧歌,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的健身功效,因此,对于健身秧歌的研究,是推进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山西省是全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全民健身的水平距较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健身秧歌学习的简易性、对于场地要求的随意性等特点,易于推广、普及,将有助于推进山西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山西省健身秧歌的习练现状,并结合对山西本土秧歌的分析和探讨,找出现阶段健身秧歌在山西省内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再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健身秧歌在山西省内的传播和发展,为山西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以及本土民俗体育文化的弘扬做出微薄贡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山西省健身秧歌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健身秧歌练习群体、健身秧歌练习站点、健身秧歌指导员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在男女比例上不平衡,女性练习者的比例远大于男性练习者;在年龄段上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练习群体以离退休人员为主,总体上文化水平较低。(2)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在套路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练习者所选择的健身秧歌种类也不同。(3)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在练习方式上以集体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一般持续为30分钟至两个小时,主要在公园、社区和街心广场。(4)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多为离退休人员,在健身秧歌消费水平上较低。(5)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主要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目的的自我评价上,认为增进健康的效果显着。(6)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在比赛交流方面并不理想。(7)山西省健身秧歌指导员的学历水平较低,练习年限较短。影响山西省健身秧歌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山西省健身秧歌组织管理不够完善、健身秧歌练习群体之间交流较少、健身秧歌指导人员比较缺乏、健身秧歌开展方式单一等。并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建议。

路凤萍,朱科[7](2014)在《健身秧歌文化的流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健身秧歌文化流变进行分析。结论:健身秧歌在我国文化长河的流变过程中,历经了从民俗体育文化到全民健身文化再到区域特色全民健身文化的三种基本文化形态。区域特色全民健身文化的腾飞将是健身秧歌事业发展的新目标。

葛玲[8](2013)在《从“舞蹈体育化”角度比较分析全国第四、五套健身秧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有关健身秧歌的研究比比皆是,但更多的倾向于健身秧歌文化以及不同人群开展情况的研究。针对于健身秧歌的发展,基于自身经验性的理论描述居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以“舞蹈体育化”这一口号为出发点,紧扣“体育化”这一主题,着重从第四、五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动作方面进行分析。试图通过有关动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探索健身秧歌的发展轨迹以及发展走向,并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策略性的思考,从而为健身秧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经过笔者的细致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健身秧歌相比于表演性秧歌在服装道具上更加简练、轻便;动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其健身效果也愈加明显;另外,比赛规则的设制使得比赛更加公正、规范。2)动作元素来源方面,第四套动作主要是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没有非秧歌动作;第五套糅合南、北地方特色秧歌,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西方流行舞蹈元素,并出现了不少非秧歌动作。3)在动作速度方面,第四套动作主要以1拍1动和1拍2动为主,动作整体速度较快。第五套2拍1动和1拍2动的动作所占比例更大,整套动作节奏相对舒缓。4)第四套与第五套健身秧歌都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的。响应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规划》的要求,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5)第四五套成套动作均由开始,基本以及结束三部分组成,第五套整套动作时间稍短于第四套,开始部分时间接近,基本部分五套短于四套,第五套结尾时间长于第四套,且动作较为舒缓。6)第五套手臂动作对于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活动的力度和幅度更大;下肢脚步动作更为放松,自然。而第四套动作以拧步为主,且蹲步动作以深蹲和半蹲为主,身体动作幅度较小,动作速度较快,腰胯动作幅度及力度大于第五套。7)第五套健身秧歌道具动作的编排更加多样、科学,在保证健身价值的基础上更是提升其审美效果。8)队形图案方面,两套动作队形图案与传统队形相比更加简练、直观。相比于第四套,第五套队形变化更加多样化,使得整体动作更具流动感。9)第五套健身秧歌竞赛规则在沿用2003年版规则(即第四套使用规则)的同时,将评分规则更加细化,从而促进健身秧歌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单姗[9](2013)在《广场健身舞创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广场健身舞是群众健身方式中非常受欢迎的一项运动,它是集健身健美操与舞蹈为一体,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具有健身娱乐性、大众表演性、综合包容性、群众效应性,配以节奏感的音乐,在广场、庭院等宽敞场地开展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广场健身舞既适合自我健身也很适合集体学练或表演,因此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广场健身舞这一健身方式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样的日益增强。于是,体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和互动,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本文以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结构构成为理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襄阳市若干社区及武汉体育学院的广场健身舞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科学构建出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框架,提出创编规律,并从实践上验证与完善理论,以“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开展丰富全民健身活动”为指导思想,丰富和完善广场健身舞的理论体系,引导广大的广场健身舞爱好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健身,为广场健身舞的创编者提供参考,帮助创编者编排出更丰富更科学的广场健身舞。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以相关创编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提炼出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框架,梳理出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框架由相关概念及分类、广场健身舞性质、创编基本依据、创编基本原则、创编方法五个部分组成并按照创编理论进行实践,以验证创编理论的科学性。(2)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研究中指出广场健身舞类别按照表演形式可分为舞蹈类、操舞类、持轻器械类;明确了广场健身舞创编依据,根据健身对象及需求为依据、舞蹈创编规律和健美操创编规律为依据以及科学的健身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为依据;鉴于广场健身舞创编的基本原则:以合理的运动,科学的健身为原则、以满足不同运动对象及需求为原则、以不断创新出多元化风格形式为原则、以群众集体性娱乐为原则为导向,结合广场健身舞的创编方法,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

夏树花[10](2010)在《大众健身操评判之浅议 ——以北京市四类大众健身操比赛评判情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评判是以系统的评分规则为依据的,不详细、不透明、不科学地评分规则不仅达不到好的引导效果,甚至会阻碍项目的科学发展。评判面对裁判员和运动员双方,而不仅仅是裁判员单方面的评分行为,对活动的开展和运动员的认识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评判结果是否公正有效取决于三个方面:竞赛方法、评分规则和裁判的水平。当前北京市大众健身操多根据参与人群、参与目的及项目自身的特点的不同采用简化调整或重新确定规则的办法,确立的规则多具有笼统和简单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选择北京市四类大众健身操(皮筋操、中老年健身操、大众健美操、啦啦操)进行评分规则方面的研究并对参赛运动员和裁判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规则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在大众健身操评判理论方面有所突破。1.经研究总结发现大众健身操的评分内容(主要指自选动作)分为三部分:动作编排、完成质量和艺术表现。本文认为大众健身操可以根据各自比赛的特点和目的对以上评分内容采取自己的分值比例进行评分。2.本文认为大众健身操的评分方法中动作编排和艺术表现采用五段定性分法,完成质量采用三段定量分法结合各分值的比例进行对号打分较科学。3.建议至少比赛前三月就下发比赛规程,召开裁判员会议讨论评分细则并紧接着进行教练员关于编排和规则的培训,为保证比赛的顺利开展这些工作一定要在比赛前一个月结束。建议增设最佳编排、优秀教练和优秀组织奖的评选。建议在颁奖环节进行现场点评和现场答疑。4.建议吸收作为实践主体的参赛运动员参与到裁判员队伍里来,进行裁判员的业务培训解决裁判水平不一致的情况;开展教练员的培训,进行规则和编排的学习,促进裁判专家与参赛运动员的交流。但是分专属裁判组评判更加科学。

二、健身秧歌自选动作创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身秧歌自选动作创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背景下中老年舞蹈活动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老年舞蹈活动概述
    第一节 中老年人群生理、心理特点
        一、中老年生理机能分析
        二、中老年心理问题分析
    第二节 舞蹈活动的功能
        一、健体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社交功能
        四、审美功能
第二章 中老年舞蹈活动分析
    第一节 舞蹈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老年大学的舞蹈活动
        二、社区的舞蹈活动
        三、“自发组织”的舞蹈活动
    第二节 舞蹈活动的构成要素
        一、舞蹈作品的选择
        二、舞蹈音乐的选择
        三、舞蹈活动时间的要求
    第三节 舞蹈活动中的主要舞种
        一、中老年健身舞
        二、中老年健身秧歌
        三、中老年国际标准交谊舞
    第四节 舞蹈活动中的存在问题
        一、舞蹈素质参差不齐
        二、舞蹈基础设施不够全面
        三、舞蹈师资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中老年舞蹈团的舞蹈活动模式
        一、确定规模与方向
        二、在传统艺术中创新
    第二节 构建老年大学的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
        一、“分班学习”
        二、课堂与演出相结合
    第三节 构建广场上的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
        一、整合活动套路、资源
        二、文舞结合
第四章 构建中老年舞蹈活动模式的意义
    第一节 舞蹈活动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激发中老年人群的舞蹈热情
        二、提高舞蹈活动的效率
        三、促进中老年舞蹈事业发展
    第二节 舞蹈活动模式的社会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啦啦操研究综述
        1.1.1 相关概念阐释(讨论)
        1.1.2 国内有关啦啦操的基本研究情况
        1.1.3 关于同项群项目的创编研究
        1.1.4 啦啦操创编特征的研究
    1.2 国外啦啦操研究综述
        1.2.1 高踢腿啦啦操简介
        1.2.2 UDA、NDA简介
        1.2.3 国外啦啦操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个案研究法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高踢腿啦啦操的项目特征
        3.1.1 艺术特征
        3.1.2 文化生活特征
    3.2 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要素指标的构建
        3.2.1 初步构建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指标体系
        3.2.2 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创编要素体系的指标释义
    3.3 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要素运用分析
        3.3.1 动作要素运用分析
        3.3.2 音乐要素运用分析
        3.3.3 空间要素运用分析
        3.3.4 服装要素运用分析
    3.4 高踢腿啦啦操的创编
        3.4.1 高踢腿啦啦操创编依据
        3.4.2 高踢腿啦啦操创编原则
        3.4.3 高踢腿啦啦操创编的方法
        3.4.4 高踢腿啦啦操创编实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的创编与实践的研究 ——以滨州市中老年健身秧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与价值
        1.1.1 理论意义与价值
        1.1.1.1 创新角度的研究价值意义
        1.1.1.2 专业角度的价值意义
        1.1.1.3 理论角度的价值意义
        1.1.2 实践意义与价值
        1.1.2.1 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滨州市中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
        1.1.2.2 是健身秧歌自选套路创作结构的不断创新、创意的不断改变,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的需要
        1.1.2.3 是弘扬和传承滨州市民俗文化,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拓展文化交流的需要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状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1.1 滨州市地域文化的概括
        1.2.1.2 健身秧歌概念的界定
        1.2.1.3 自选套路创编规则
        1.2.1.4 自选套路创编要求
        1.2.1.5 自选套路创编方法
        1.2.2 现状综述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实地考察法
        2.1.3 访谈法
        2.1.4 视频图像采集法
        2.1.5 数理统计法
        2.1.6 实验法
3 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的创编与实践的研究
    3.1 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的创编
        3.1.1 服饰的设计
        3.1.1.1 面料色彩的选用
        3.1.1.2 女款设计效果及设计理念
        3.1.1.3 男款设计效果及设计理念
        3.1.2 器械的选用
        3.1.2.1 具有极强的象征性
        3.1.2.2 赋予了健身秧歌的生命力
        3.1.2.3 增加健身秧歌的技术难度
        3.1.3 音乐元素的选配
        3.1.3.1 民间打击乐器“锣鼓”作为引子及前奏
        3.1.3.2 坠琴独奏曲《夸山东》作为旋律
        3.1.4 动作元素的选取
        3.1.4.1 阳信鼓子秧歌中的“劈鼓子”
        3.1.4.2 胶州秧歌的“碾”与“拧”的律动
        3.1.4.3 扇花的运用
        3.1.4.4 扇子的开合技术
        3.1.4.5 基本步伐与手臂的配合设计
        3.1.5 12人队形图案的变化
        3.1.5.1 入场队形图案
        3.1.5.2 场内表演队形图案
        3.1.5.3 结束队形图案
        3.1.6 动作的构成
        3.1.6.1 开始部分(0-27s)
        3.1.6.2 基本部分(28s-1min17s)
        3.1.6.3 高潮部分(1min18-3min11s)
        3.1.6.4 结束部分(3min12s-4min20s)
    3.2 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的实践
        3.2.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3.2.1.1 中老年身体测试结果分析
        3.2.1.2 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3.2.1.3 自选套路《赞家乡》对中老年身体健康的影响
        3.2.1.4 自选套路《赞家乡》对中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2.2 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赞家乡》的功能价值
        3.2.2.1 具有娱乐方面的功能价值
        3.2.2.2 具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功能价值
        3.2.2.3 具有社会生活方面的功能价值
        3.2.2.4 具有审美方面的功能价值
        3.2.2.5 具有健身强体方面的功能价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对中老年的身体健康的促进
        4.1.2 对中老年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4.1.3 符合编排原则与要求
        4.1.4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2 建议
        4.2.1 加强师资教学,规范编排要求
        4.2.2 融入地域特色,传承民俗文化
5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对董焱老师的访谈提纲
    附件2:对滨州市健身秧歌工委教练们的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5)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健美操
        2.1.2 健身操
        2.1.3 广场舞
        2.1.4 广场健身操
        2.1.5 创编
    2.2 关于广场健身操相关内容的研究综述
        2.2.1 广场健身操类型
        2.2.2 广场健身操研究现状
        2.2.3 广场健身操(舞)发展现状
    2.3 关于创编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健身性健美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
        2.3.2 健身性健美操竞赛成套动作创编相关研究
        2.3.3 广场健身操舞创编相关研究
        2.3.4 交叉学科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理论依据
        4.1.1 成套动作创编的原则
        4.1.2 成套动作创编要素
        4.1.3 专家对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相关建议
    4.2 健身性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内容选用分析
        4.2.1 音乐选择的适宜性
        4.2.2 身体部位选择的全面性
        4.2.3 基本步伐选择的合理性
        4.2.4 动作类型选择的多样性
        4.2.5 动作选择的针对性
        4.2.6 动作内容编排体现有效性
    4.3 竞赛性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内容选用分析
        4.3.1 音乐与动作的一致性
        4.3.2 基本动作类型的多样性
        4.3.3 身体部位的全面性
        4.3.4 合理运用基本步伐
        4.3.5 队形变化在编排中体现多样性
        4.3.6 场地空间运用的技巧性
        4.3.7 队形时空转化的巧妙性
    4.4 全国广场健身操规定成套动作创编实证情况分析
        4.4.1 《最炫民族风》《中国味道》成套动作解析
        4.4.2 音乐特征
        4.4.3 动作类型选择情况
        4.4.4 基本步伐运用类型情况
        4.4.5 身体各部位参与情况
        4.4.6 动作内容有效性情况
        4.4.7 成套动作创编设计的主要问题
    4.5 2016年福州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广场健身操比赛规定动作队形变化情况分析
        4.5.1 动作完成情况
        4.5.2 队形变化数量
        4.5.3 队形类型变化选用情况
        4.5.4 队形变化人数组合情况
        4.5.5 队形变化移动路线运用情况
        4.5.6 队形变化场地空间利用情况
        4.5.7 成套动作队形编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4.6 福州市参与广场健身操锻炼者现状分析
        4.6.1 参与广场健身操锻炼者基本情况分析
        4.6.2 参与广场健身操锻炼者健身效果分析
        4.6.3 锻炼者对现行规定成套动作实效性评价情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1 专家问卷
附录2 广场健身操锻炼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山西省健身秧歌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健身秧歌基础理论的研究
        1.3.2 对健身秧歌健身功效的研究
        1.3.3 对高校健身秧歌教学的研究
        1.3.4 关于健身秧歌动作创编的研究
        1.3.5 对部分省市健身秧歌开展现状的研究
        1.3.6 对山西秧歌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秧歌
        1.4.2 健身秧歌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观察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健身秧歌概述
        3.1.1 健身秧歌的产生与发展
        3.1.2 健身秧歌的特点
        3.1.3 健身秧歌与传统秧歌的区别
    3.2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发展现状
        3.2.1 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的基本情况
        3.2.2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练习种类
        3.2.3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练习方式
        3.2.4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练习时间与空间分布
        3.2.5 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的练习收支出情况
        3.2.6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练习动机
        3.2.7 山西省健身秧歌的练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3.2.8 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的参赛交流情况
        3.2.9 山西省健身秧歌指导员现状
    3.3 影响山西健身秧歌发展的因素
        3.3.1 山西省健身秧歌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3.3.2 山西省健身秧歌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3.3.3 健身秧歌练习群体之间交流比较缺乏
        3.3.4 健身秧歌指导人员比较缺乏
        3.3.5 健身秧歌开展方式比较单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4.2.2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健身秧歌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4.2.3 营造良好练习环境,为健身秧歌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4.2.4 依托社区为发展平台,加强健身秧歌的社会推广
        4.2.5 努力营造灵活的展示和比赛活动,加强练习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4.2.6 加强对健身秧歌指导员培训工作,提高健身秧歌练习水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7)健身秧歌文化的流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健身秧歌的结构流变
    1.1 参与主体的丰富
    1.2 创作结构的现代化
    1.3 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2 健身秧歌的语境流变
    2.1 时间与空间
    2.2 传承人和受众
    2.3 具体情境
3 健身秧歌的意蕴流变
    3.1“文化份额”的补充
    3.2 健身秧歌的新走向

(8)从“舞蹈体育化”角度比较分析全国第四、五套健身秧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是促进健身秧歌在大众健身中良性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
        1.1.2 是深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
        1.1.3 是做好挖掘、整理和推广民族体育资源工作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秧歌不同历史阶段发展演变历史
        2.1.1 形成之初的形态(娱乐功能为主的形成时期)
        2.1.2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政治宣传功能为主的形成时期)
        2.1.3 快速发展时期(表演功能为主的时期)
        2.1.4 新世纪秧歌发展情况
    2.2 健身秧歌概念的界定
    2.3 关于健身秧歌健身功能的研究
    2.4 关于健身秧歌动作及动作创编的研究
3 研究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表演性秧歌与健身性秧歌的比较
        4.1.1 从“舞蹈体育化”角度分析表演性秧歌与健身性秧歌的区别
        4.1.2 “舞蹈体育化”提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2 第四、五套健身秧歌成套动作背景及培训班人员参与情况
        4.2.1 全国第四、五套健身秧歌推出背景
        4.2.2 第四、五套健身秧歌培训班学员基本情况比较
    4.3 动作相关概念的解析以及四五套动作元素来源的比较
        4.3.1 动作相关概念
        4.3.2 四、五套健身秧歌按动作元素来源进行划分比较
    4.4 第四、五套成套组合的动作速度比较
    4.5 第四、五套健身秧歌的动作构成及时间分配比较
        4.5.1 开始部分
        4.5.2 主体部分
        4.5.3 结束部分
    4.6 根据人体构成分类对第四、五套动作进行比较
        4.6.1 第四五套上肢动作基本情况对比(手臂)
        4.6.2 第四五套下肢动作基本情况比较
        4.6.3 躯干(腰胯)动作比较
    4.7 第四、五套成套组合中扇子动作对比
    4.8 队形及图案的比较
        4.8.1 第四、五套成套组合中队形图案与传统队形的比较
        4.8.2 第四、五套成套组合中队形图案的比较
    4.9 第四、五套规定套路竞赛规则的比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广场健身舞创编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舞蹈的定义与分类
        2.1.1 舞蹈的定义
        2.1.2 舞蹈的分类
    2.2 健身健美操的定义与分类
        2.2.1 健身健美操的定义
        2.2.2 健身健美操的分类
    2.3 广场健身舞的起源与发展研究现状
        2.3.1 广场健身舞的起源
        2.3.2 广场健身舞的定义
        2.3.3 广场健身舞的分类
        2.3.4 广场健身舞的发展现状
    2.4 关于创编理论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场健身舞概念的界定
    4.2 广场健身舞的分类
        4.2.1 舞蹈类的广场健身舞
        4.2.2 操舞类的广场健身舞
        4.2.3 持轻器械类的广场健身舞
    4.3 广场健身舞的性质
        4.3.1 健身娱乐性
        4.3.2 大众表演性
        4.3.3 综合包容性
        4.3.4 群众效应性
    4.4 广场健身舞的创编理论
        4.4.1 广场健身舞的创编依据
        4.4.2 广场健身舞的创编原则
        4.4.3 广场健身舞的创编方法
    4.5 广场健身舞创编实践
        4.5.1 以民族舞元素的广场健身舞为例
        4.5.2 以现代舞元素的广场健身舞为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10)大众健身操评判之浅议 ——以北京市四类大众健身操比赛评判情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大众健身操的界定
        1.4.2 对评分类评判的研究现状认识
        1.4.3 对评判所依据文件的认识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对比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对大众健身操评判现状的认识
        3.1.1 对四类大众健身操评判的现状的分析
        3.1.2 对建立大众健身操评分规则的可行性认识
    3.2 对大众健身操评判框架的探讨
        3.2.1 对大众健身操评分规则的认识
        3.2.2 大众健身操的竞赛方法
        3.2.3 大众健身操的裁判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健身秧歌自选动作创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武舞相融”大学校园健身舞创编实证研究[D]. 张恩蒙.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新时代背景下中老年舞蹈活动的模式研究[D]. 李峻令.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高踢腿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D]. 刘婕.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地域性健身秧歌自选套路的创编与实践的研究 ——以滨州市中老年健身秧歌为例[D]. 郝亚茹. 天津体育学院, 2019(07)
  • [5]广场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研究[D]. 刘承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6]山西省健身秧歌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D]. 郝瑞斌. 中北大学, 2015(07)
  • [7]健身秧歌文化的流变探讨[J]. 路凤萍,朱科. 体育文化导刊, 2014(06)
  • [8]从“舞蹈体育化”角度比较分析全国第四、五套健身秧歌[D]. 葛玲.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9]广场健身舞创编理论与实践研究[D]. 单姗. 武汉体育学院, 2013(01)
  • [10]大众健身操评判之浅议 ——以北京市四类大众健身操比赛评判情况为例[D]. 夏树花. 首都体育学院, 2010(03)

标签:;  ;  ;  ;  ;  

浅谈健身秧歌自选动作的创作与编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