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回顾
  •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自然灾害状况
  •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二、党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变化
  • 三、初步提出救灾工作方针
  •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救灾捐赠活动
  • 一、“一碗米”、“一两米”等一系列节约捐输救灾运动
  • 二、社会募集救济款物
  • 三、群众互助互济
  • 第三节 1949-1978年救灾捐赠评析
  • 一、以生产自救自助为主,有限开展救灾捐赠
  • 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有力支持
  • 三、强调国内互助,排斥救灾外援
  • 四、募捐活动具有一定的零散性、偶然性、被动性
  • 五、救灾捐赠具体政策较笼统,缺乏规范性
  • 小结
  • 第二章 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
  •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 一、重新明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 二、调整救灾工作方针
  • 三、科学认识自然灾害
  • 四、开展救灾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救灾捐赠的初步恢复
  • 一、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
  • 二、救灾与扶贫募捐工作的初步实践
  • 第三节 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调整和反复
  • 一、首次被动接受救灾外援
  • 二、缩紧外援口径,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出现反复
  • 三、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要求
  • 四、规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口径
  • 小结
  • 第三章 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
  • 第一节 1989-1999年救灾捐赠改革探索的背景
  • 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 二、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三、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初步探索
  • 一、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源起
  • 二、初步探索和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 第三节 救灾对口支援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 一、对口支援政策溯源
  • 二、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探索和实践
  • 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 一、明确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立场
  • 二、逐步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相关规定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实施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的背景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关于救灾捐赠的规定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 小结
  • 第四章 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
  • 第一节 救灾捐赠面临机遇和挑战
  • 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 二、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 三、救灾工作方针的新变化
  • 四、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第二节 2000年以来救灾捐赠典型案例
  • 一、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活动
  • 二、2008年初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
  • 三、“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
  • 四、2010 年玉树“4·14”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捐赠活动
  • 第三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形成和创新
  • 一、加快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
  • 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创新模式——“慈善超市”
  • 三、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正式形成
  • 第四节 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调整和发展
  • 一、适时调整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方案
  • 二、“5·12”汶川地震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重大发展
  • 第五节 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 一、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二、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的制定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 第六节 救灾捐赠激励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一、表彰奖励
  • 二、税收激励
  • 第七节 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
  • 一、主动、规范、多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
  • 二、积极开展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灾援助
  • 三、多渠道、多层次参与国际救灾减灾交流合作
  • 第八节 救灾捐赠立法进程加快
  • 一、出台《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 二、修订、颁布《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 三、制定一系列指导救灾捐赠的政策规章
  • 小结
  • 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基本评价
  • 第一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的成就
  • 一、救灾捐赠规范化、制度化显著加强
  • 二、救灾捐赠法制化取得初步成效
  • 三、救灾捐赠社会化逐步形成
  • 四、救灾捐赠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 五、救灾捐赠内容、渠道不断拓宽
  • 六、救灾捐赠规模、水平快速增长
  • 七、救灾捐赠社会效果凸显
  • 第二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完备
  • 二、政府行政干预功能过强,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
  • 三、对救灾捐赠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力度不足
  • 四、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存在混淆
  • 五、救灾捐赠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 六、救灾捐赠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 第三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 一、完善救灾捐赠法律体系,以法制化推动救灾捐赠的科学发展
  • 二、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继续推进救灾捐赠社会化
  • 三、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提升公众捐赠热情
  • 四、明确募捐主体资格,理顺政府角色,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 五、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 六、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推进捐赠文明
  • 七、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国际救灾援助的重大变革[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2(02)
    • [2].21世纪以来中国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J]. 中国减灾 2011(23)
    • [3].救灾国际援助:争议和思考[J]. 中国减灾 2008(06)
    • [4].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J]. 文史博览 2008(07)
    • [5].建国以来我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演变及经验教训[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 [6].守望相助:国际救援中的东亚特色[J]. 廉政瞭望 2020(07)
    • [7].中国接受救灾外援历程[J]. 文史月刊 2008(08)
    • [8].关于参加中日韩第三届救灾桌面推演的几点思考[J]. 中国应急管理 2015(06)
    • [9].唐山大地震后32年中国接受救灾外援的历程[J]. 东西南北 2008(07)
    • [10].60年 共和国不凡的经历[J]. 三月风 2009(09)
    • [11].汶川地震与国际援助[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7)
    • [12].从“拒绝外援”到“救灾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演变及其评价[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8(06)
    • [13].应对灾害提供保护的框架原则及其构建完善[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标签:;  ;  ;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