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采用田间微区方式应用15N示踪技术对三个不同止氮时期(6月10号、7月15号、9月10号)对甘蔗生理和经济性状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对甘蔗不同时期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甘蔗早止氮显著提高甘蔗中期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提高甘蔗中硝酸还原酶,酸性转化酶的活性,有利于甘蔗中期生长。甘蔗过迟止氮,后期生长旺盛,不利于甘蔗后期糖分积累。因此甘蔗不宜过迟止氮。2.止氮期为6月10日的处理1的甘蔗的茎长、茎径、单茎重及锤度等经济性状指标均显著大于止氮期为7月15日的处理2和止氮期为9月15日的处理3,因而7月15日以后止氮期的迟早对甘蔗产量不会产生影响,但止氮期推迟会显著降低甘蔗糖分含量。3.甘蔗对氮素利用率影响表现为越后期止氮氮素的利用率越高。从氮素利用率角度考虑,甘蔗过早止氮不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4.对3次止氮期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以6月10日止氮期为好。5.对甘蔗3次施肥表明,甘蔗对攻茎肥利用率最高,其次是攻苗肥,基肥的利用率最低,差异达显著水平。从肥料利用率角度分析,甘蔗生产中氮素化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足是不适宜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氮素调控对水稻黄华占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5)
- [2].川东北麦秆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03)
- [3].轮作体系下麦/油减量施氮与水稻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9(11)
- [4].作物氮素吸收与利用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8(07)
- [5].局部恢复水氮供应对玉米根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4)
- [6].植物氮素吸收利用研究进展[J]. 现代化农业 2012(08)
- [7].不同形态氮素对甜瓜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农村科技 2017(05)
- [8].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J]. 山西农业科学 2015(05)
- [9].不同类型钵苗及摆栽密度对粳型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3(23)
- [10].不同施氮量对漯玉336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J]. 种子科技 2011(09)
- [11].施氮对灌漠土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动态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 [12].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2)
- [13].施氮量对土壤–棉花系统中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去向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04)
- [14].节水条件下供氮水平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5)
- [15].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14)
- [16].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6)
- [17].不同供氮水平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27)
- [18].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4)
- [19].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04)
- [20].油菜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效应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02)
- [21].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物质生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6(12)
- [22].成都平原农业废弃物施用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6)
- [23].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3)
- [24].籼、粳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04)
- [25].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3(03)
- [26].氮肥对菘蓝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3(05)
- [27].不同吸氮量类型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J]. 中国种业 2013(08)
- [28].施氮对稻茬直播油菜扬油6号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0)
- [29].不同连作时期对烤烟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12(04)
- [30].精细化施氮对膜下滴灌棉花地上部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