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法研究

生态消费法研究

论文摘要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尽管我们不能绝对地说自然生态的变化均因人类消费所为,但是,而对目前全球积重难返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毋庸置疑,人类消费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近现代社会以来人类不良消费模式所带来的消费问题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并严重地腐蚀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风气。不受限制的消费欲望在逻辑与现实中必然造成人与自然的对峙,并进而导致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问题。为此,必须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规律要求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 本文正是基于对转变人类消费模式的极大关注而提出了运用法律进行生态消费保障的主张和思考。生态消费对于传统消费方式的超越和变革,决定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活动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也决定了生态消费当属法律保护和调整的范畴。因此,本文力图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体系范围之内,探讨和建立一套在消费领域发挥作用,规范人们在消费活动中按照生态规律进行消费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套法律规范体系就是本文所称的生态消费法。 本文在对消费问题、生态消费内涵等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证了法律保障生态消费的应然与实然,对生态消费法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就生态消费法中的作为法律主体的人的特性、生态消费法的伦理观和生态消费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研究,并在前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产品环境标志法律制度、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确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以及消费税收调控制度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对生态消费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二十余万字,分十章展开。 关于生态消费的认识。该章认为消费问题乃是人类消费行为出现了问题,消费问题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大大超过了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诸如高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消费行为进入了大众的生活认知和心理层次,使得人类在追求永远不可满足的消费欲望中,把自然资源挥霍无度、生态环境损害殆尽。因此,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环境问题的深刻根源就隐藏在消费行为当中。而消费问题缘由于对消费者主权观片面曲解下的消费至上主义,消费者主权表面是给消费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别名,它不仅给极权主义者谋取私利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且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的骄横,使其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变的大胆、放肆和无所顾忌,使社会进步在一种片面、畸形的价值选择中实现,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基于对消费问题根源和消费行为的伦理审视,笔者展开对生态消费的理论思考,认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既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既能满足人的消费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关于生态消费的认识
  • 1.1 提出的背景:消费问题的产生
  • 1.1.1 所谓消费问题:需要的消费还是欲望的消费
  • 1.1.2 消费问题:环境问题的核心
  • 1.1.3 消费问题的根源分析:对“消费者主权”观的质疑
  • 1.2 消费与伦理:一种价值关系的探讨
  • 1.2.1 消费行为的伦理解析
  • 1.2.2 消费伦理的历史变迁与生态消费的凸现
  • 1.3 定义的考辩:什么是生态消费
  • 1.3.1 生态消费的内涵与界定
  • 1.3.2 生态消费要素及其规定性
  • 1.3.3 概念间关系:生态消费与相关术语
  • 2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应然与实然
  • 2.1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应然
  • 2.1.1 社会利益观的确立
  • 2.1.2 义务观念的衍更
  • 2.1.3 秩序的要求与体现
  • 2.2 生态消费法律保障的实然
  • 2.2.1 部分发达国家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
  • 2.2.2 我国对生态消费的法律保障
  • 3 生态消费法一般原理研究
  • 3.1 生态消费法的界定
  • 3.1.1 生态消费法的概念界定
  • 3.1.2 生态消费法的性质界定
  • 3.2 生态消费法的功能
  • 3.2.1 生态消费法的规范功能
  • 3.2.2 生态消费法的社会功能
  • 3.3 生态消费法的基本原则
  • 3.3.1 消费正义原则
  • 3.3.2 环境义务原则
  • 3.3.3 国家和社会干预原则
  • 3.4 生态消费法的体系构成
  • 3.4.1 生态消费法体系的研究意义
  • 3.4.2 生态消费法内部体系研究
  • 3.4.3 生态消费法外部体系研究
  • 4 生态消费法中的人
  • 4.1 近代法治中的人:经济人
  • 4.1.1 经济人范式的提出与演进
  • 4.1.2 经济人范式的理论困境
  • 4.1.3 经济人范式在近代法治中的应用及危机
  • 4.2 现代法治中的人:社会人
  • 4.2.1 现代法治对社会人范式之诉求
  • 4.2.2 社会人范式与现代法治的进步
  • 4.3 生态消费法中的人:生态人
  • 4.3.1 生态消费法需要新的人范式
  • 4.3.2 生态人范式的构建及其内涵阐释
  • 4.3.3 生态人行为的基本原则
  • 5 生态消费法的伦理意蕴
  • 5.1 观念透视:消费主义的实质
  • 5.1.1 消费主义的滥筋
  • 5.1.2 消费主义与人、社会的异化
  • 5.1.3 消费主义与生存家园的遗忘
  • 5.2 梳理和澄清:两种环境伦理的阐述
  • 5.2.1 理性的启蒙: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困境与转向
  • 5.2.2 精神的蜕变: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觉醒
  • 5.3 生态主义:生态消费法的伦理意蕴
  • 5.3.1 生态主义的兴起及其意旨
  • 5.3.2 伦理的要求与体现:生态主义与生态消费法的内在统一
  • 6 生态消费法的价值取向
  • 6.1 取向一:生态安全
  • 6.1.1 安全理念及其在制度层面的展开
  • 6.1.2 生态危机:安全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 6.1.3 生态安全:生态消费法中的安全理念
  • 6.2 取向二:天人合一
  • 6.2.1 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 6.2.2 天人合一价值观的现代诠释
  • 6.2.3 天人合一价值观在生态消费法中的实现
  • 6.3 取向三:和谐发展
  • 6.3.1 人与自然的维度上
  • 6.3.2 人与社会的维度上
  • 6.3.3 人与自我的维度上
  • 7 生态消费与产品环境标志法律制度
  • 7.1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基本认识
  • 7.1.1 产品环境标志的概念和类型
  • 7.1.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7.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方法和现实功效
  • 7.2.1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方法
  • 7.2.2 产品环境标志制度的现实功效
  • 7.3 产品环境标志的法律保障模式
  • 7.3.1 证明商标:环境标志的商标保护
  • 7.3.2 环境标志使用合同:环境标志的合同保障
  • 8 生态消费与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确立
  • 8.1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思想渊源
  • 8.1.1 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法理念的转变
  • 8.1.2 所有权社会化观念的形成
  • 8.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定义和特征
  • 8.2.1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定义
  • 8.2.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特点
  • 8.3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及意义
  • 8.3.1 环境道德:消费者社会义务的道德基础
  • 8.3.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化及意义
  • 8.4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构建
  • 8.4.1 消费者社会义务在立法中的体现
  • 8.4.2 消费者社会义务的法律构建
  • 9 生态消费与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
  • 9.1 政府采购基本理论概述
  • 9.1.1 政府采购的起源及发展
  • 9.1.2 政府采购的概念与特性
  • 9.1.3 政府采购主体之界说
  • 9.2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微观效应
  • 9.2.1 政府采购的生态化:政府绿色采购
  • 9.2.2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逻辑起点
  • 9.2.3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微观效应
  • 9.3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国际比较
  • 9.3.1 美国的绿色政府采购制度
  • 9.3.2 日本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 9.3.3 韩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 9.3.4 德国和欧盟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 9.3.5 对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评价
  • 9.4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制度设计
  • 9.4.1 政府绿色采购中的主体职责
  • 9.4.2 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制度
  • 9.4.3 政府绿色采购标准制度
  • 9.4.4 政府绿色采购优惠制度
  • 9.4.5 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
  • 10 生态消费与消费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 10.1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
  • 10.1.1 生态消费税收的概念
  • 10.1.2 生态消费税收的特性
  • 10.2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理论基础
  • 10.2.1 消费外部性:一种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分析
  • 10.2.2 税收本质的展开:一种法学理论基础的分析
  • 10.3 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原则
  • 10.3.1 限制性课征原则
  • 10.3.2 节约性课征原则
  • 10.3.3 受益性课征原则
  • 10.4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构建和优化
  • 10.4.1 国外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状况
  • 10.4.2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不足与缺位
  • 10.4.3 我国生态消费税收制度的建构与优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相关论文文献

    • [1].需要—商品的悖论关系与生态危机——对莱斯生态消费批判理论的一个考察[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马克思生态消费的内涵初探[J]. 决策探索(下) 2018(12)
    • [3].生态消费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探析[J]. 生态经济 2019(04)
    • [4].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三维解读”[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06)
    • [5].浅论生态消费方式的社会价值及其构建[J]. 新西部 2018(03)
    • [6].关于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思考[J]. 经济师 2018(08)
    • [7].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现状及培育途径[J]. 文学教育(上) 2017(12)
    • [8].马克思生态消费观视域下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9].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07)
    • [10].我国农村生态消费的困境与超越[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4)
    • [11].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2)
    • [12].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教育探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3].黑龙江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生态消费观的引导[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33)
    • [14].反消费主义与中国的生态消费之路[J]. 华中学术 2016(03)
    • [15].试谈生态消费文化的构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16].我国发展生态消费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 党政干部论坛 2009(09)
    • [17].美丽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健康意识与生态消费行为分析[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10)
    • [18].生态消费法律制度探析[J]. 法治社会 2018(06)
    • [19].文化取向、环境信念与生态消费行为——基于人口特征差异的比较分析[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0].农村居民生态消费意识与行为的一致性研究——基于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09)
    • [21].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的认识[J]. 鄱阳湖学刊 2016(02)
    • [22].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现状与教育途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22)
    • [23].生态文明背景下芜湖城市居民生态消费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4].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24)
    • [25].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建构的缘由及意义[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3)
    • [26].消费者生态消费的模式构建[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10)
    • [27].我国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研究[J]. 商业时代 2014(24)
    • [28].促进生态消费行为的干预策略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13(03)
    • [29].析生态消费观的构建[J]. 宿州学院学报 2013(04)
    • [30].试论社会公众的生态消费文明[J].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6)

    标签:;  ;  ;  

    生态消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