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秦文字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上承商周金文,下啟文獻用字,又被《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小篆所本,成為後世文獻用字的正字,是文字從異形到統一的一個關鍵時期,亦是戰國文字的收截之處,是後來的文獻用字的直接源頭,不僅有著文字學的意義,對於文獻學也具有重大意義。由於秦文字種類龐雜,研究也較為分散,目前對秦文字進行系統的研究整理成果還不多,所以對秦文字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是極其必要的。有專家曾多次呼吁,要有一部供文字學、古文獻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使用的秦文字編。本論文所指的秦文字不僅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還包括西周晚期和秦代時的秦人所用文字,種類有金文、玉石文字、簡牘文、璽印、封泥、陶文、貨幣文等。本論文即在全面整理秦文字材料的基礎上,主要目標是对秦文字的整體研究有个清晰的描述、對《說文》小篆與秦文字的關係有個清晰的認識、對部份疑難字進行考釋,最後編成一部資料豐富、反映當今秦文字研究水平的可供學界使用的秦文字编。本著以上目標,本論文主要分為兩個部份:上篇即研究篇:下篇即秦文字編。研究篇主要分為四個部份:第一章緒論主要從秦文字的出土情況、秦文字的整理與著錄、秦文字的考釋與研究、秦各種載體文字斷代及辨偽、文字編的編撰等方面對各類載體的秦文字以往研究進行了概括性描述。第二章是秦文字釋文整理,該章節通過對各類秦文字的整理,并對一些疑難字重新進行了考釋,如:(?)(秦公簋,集成4315),此字形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鋇”字,實則此字即“鎮’字。通過此章節的整理,共得出目前秦文字的字頭總數大約有2946個,合文25個,重文305個及未識字103個。第三章主要是通過秦文字與《說文》小篆、籀文及古文的對比分析,得出與《說文》小篆字頭相對應的秦文字字頭大約有2421個,其中有1759個秦文字字頭與《說文》小篆字頭所隸字形相同,占相對應字頭總數的73%左右;約有460個《說文》小篆字頭所隸字形與秦文字字頭所隸字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出《說文》小篆在繼承秦文字的基礎上,更多的是對秦文字的一次規範性整理,如對上下結構的秦文字,小篆一般都改成了左右結構,符合了文字發展的趨勢。經統計,共有113個秦文字與《說文》籀文字頭對應。從二者的構形分析來看,秦文字直接繼承《說文》籀文字形并不多,僅有約30個,不到三分之一,且大部份皆出自於少數的西周晚期或春秋時期文字,而占絕大多數的戰國至秦代的文字并未受到籀文的太大影響,籀文對戰國秦文字的影響力較春秋時期,是下降的,減弱的。通過對比發現,共有294個秦文字與《說文》古文字頭對應,其中有約20個秦文字字頭所隸字形與《說文》古文字頭所隸字形相同,約270個與《說文》古文字頭所隸字形存在著差異,分析結果說明《說文》古文有部份是來源於秦文字,或者說有部份秦文字和六國古文是相同的,關於戰國時期文字異形是不完全正確的。第四章著重考察了“桼”與“漆”的關係及“皇”的來源問題。通過調查發現,《說文》“桼”乃是現在用作漆樹的“漆”的本字,《說文》表水名的“漆”乃借“桼”的後起字表示。《說文》從自的“皇”的成因有二,一個原因是由於“(?)”與“自”相訛混,另一更重要的原因當是受漢代“自王會意”的影響,而並非繼承秦文字的寫法而來。文字編是本論文的主體部份。本人通過對秦文字的全面整理,吸收學術界已有成果的同時,在字頭的確立、未識字的隸定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體會。本字編盡可能收錄了目前所見到的對古文字學、漢語文字學等可利用的典型形體,还收錄了一些與書法有關的重要字形,爲古文字學家、一般文字學者的相關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本字编的體例是先按類別,再按時代的先後順序排列,共收字頭3379個,字形16559個,正文部份共收字2946個,其中有《說文》字頭的有2421個,《說文》未收的有525個;合文部份共收合文25個,重文部份共收重文305個,及附錄部份未識字103個。本字編首次收入“鎮”字字頭,這在文字學亦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