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在实验室建立了天然水中溶解态砷、硒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的测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主流、主要支流、长江口海域及崇明东滩湿地砷、硒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于2003年4—5月对长江流域各主要的支流及主流沿程采样,对河水中常量离子、溶解和颗粒态砷、硒进行了分析。长江阳离子以钙为主,而阴离子主要为HCO3-,阴阳离子含量顺序为HCO3->SO42->Cl-,Ca2+>Na+>Mg2+>K+。长江主流的Na+、Mg2+、Ca2+、HCO3-和Cl-主要来自于上游;主流及主要支流河水的常量离子主要来自于岩石的风化,而大气沉降的影响很小,只有SO42-受大气沉降影响较大。 长江主流各站溶解态无机砷、硒的浓度变化幅度不大,下游浓度略高于上游;主流溶解态砷、硒的浓度分别在12.28—35.6nmol/L、2.20—5.58nmol/L范围内波动;溶解态砷中以As(Ⅴ)为主,As(Ⅲ)/As比值变化范围为0.17—0.43。颗粒态砷、硒的变化范围为6.87—17.8、0.34—1.19mg/kg。长江支流溶解态砷、硒的浓度明显高于主流,且跨度较大,北方支流中砷、硒的浓度明显高于南方支流,支流溶解砷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95—56.7nmol/L。赤水河砷的含量最低,而沱江和湘江的含量最高;溶解态砷中在赤水、岷江和牛栏江以As(Ⅴ)为主,其它支流则以As(Ⅲ)为主。支流溶解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7—9.92nmol/L,最高浓度出现在沱江。长江流域河水中砷、硒含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流域盆地不同的岩石、土壤类型是造成不同支流砷、硒含量差异的初步原因;二、人为活动对长江河水砷、硒含量有重大影响;部分支流如沱江、岷江、嘉陵江及湘江则主要来自人为活动的输入;而上游地区砷、硒含量受酸沉降影响较大。主流溶解态砷、硒的通量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上游对溶解砷、硒的入海通量贡献较小,而洞庭湖水系的贡献较大,约占长江入海通量的80%。三峡工程对颗粒态砷、硒的入海通量影响较大。 分别于2004年9月和2005年8月利用“海监47号”和“海监49号”科学调查船在长江口海域采集不同层次的水样,测定水样及底沉积物中砷、硒以了解痕量元素砷、硒。长江口海域溶解砷、As(Ⅲ)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5—25.2、未检出—5.22nmol/L,平均值分别为17.9、1.76nmol/L;无机砷以As(Ⅴ)为主,As(Ⅲ)占总无机砷的比例为0—39.7%,平均比例为9.8%。溶解硒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0—5.70nmol/L,平均含量为3.35nmol/L。底沉积物砷、硒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3.87—13.1、0.067—0.23mg/kg,最高含量出现在长江口附近,而最低含量则在台湾暖流影响的区域。生物作用对溶解态硒的分布影响较大,而对溶解态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微生物地球化学[J].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1)
- [2].贡嘎山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山地学报 2017(05)
- [3].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研究进展[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03)
- [4].微塑料污染正在全球循环[J]. 科学大观园 2020(13)
- [5].碘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及其定量模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09)
- [6].中国三稀矿产生物找矿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综述[J]. 地质学报 2019(06)
- [7].土壤环境中几种常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 2015(08)
- [8].甘油二醚膜类脂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海洋地质前沿 2017(09)
- [9].2001-2010年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2(05)
- [10].岩溶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 中国岩溶 2016(04)
- [11].生物炭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5)
- [12].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在白云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中国海上油气 2014(04)
- [13].基于FVCOM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构建与应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4].BTEX污染模拟含水层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5].环境[J]. 生物进化 2008(02)
- [16].《Studies of the Biogeochemistry of Typical Estuaries and Bays in China》即将出版[J]. 海洋与湖沼 2019(01)
- [17].潮滩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的高分辨率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行为[J]. 地球科学 2018(11)
- [18].高分辨率监测下的漓江省里断面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 2019(03)
- [19].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及其在南海深水勘探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石油勘探 2015(05)
- [20].湿地植物植硅体的生物地球化学碳汇:以西溪湿地为例[J]. 科学通报 2013(17)
- [21].地下水中稳定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J]. 地学前缘 2012(04)
- [22].我国南方早古生代聚煤过程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成矿效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02)
- [23].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研制及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动态分布过程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4)
- [24].海洋中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12(03)
- [25].某石油污染地下水溶解性无机碳低异常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成因探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4)
- [26].氧同位素在海洋磷酸盐研究中的应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4(06)
- [27].原绿球藻病毒研究进展——从多样性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12)
- [28].前言[J]. 地球环境学报 2012(04)
- [29].环保与找矿[J]. 地球 2008(01)
- [30].硒、碘、氟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