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和改进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和改进

论文摘要

美国在经历了“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一系列重大的财务舞弊丑闻后,于2002年7月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拉开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序幕。《萨班斯法案》要求公众公司必须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核报告。我国在经历了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长虹事件和伊利事件,2006年的澳柯玛大股东资金占用等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后,在2006年由上交所和深交所颁布了两个《内部控制指引》,2008年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由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上这些法规都对我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做出了相关规定,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正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由于我国的内部控制披露规范颁布较晚,证券市场发展尚不成熟,上市公司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经验,因而纵使我国颁布了相关规范,当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2011年年初就发生了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的价格欺诈事件等。我国对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力图对最近几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追查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对未来的改进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全面实施提供帮助。本文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研究思路;接着第二部分阐述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理论部分,包括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形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本概念、作用、内容和相关规范;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首先是对选取的26家银行、证券公司和300家一般性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按年份、公司上市地点和公司所处行业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再根据报告的内容与格式、是否披露内部控制不足、是否披露CPA审核意见和该公司当年度的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关系等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其次,对统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公司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和外部监管者三个角度分析了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思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成果评述
  •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1.2.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1.3 研究的创新性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相关理论
  • 2.1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形式
  • 2.1.1 年度报告中的公司治理结构
  • 2.1.2 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自我评估
  • 2.1.3 CPA 发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 2.1.4 上市公司发布的单独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 2.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基本概念
  • 2.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作用
  • 2.4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
  • 2.4.1 管理当局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
  • 2.4.2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期间和标准
  • 2.4.3 内部控制各组成要素的初步评价结论
  • 2.4.4 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
  • 2.4.5 缺陷及异常事项
  • 2.4.6 缺陷整改计划
  • 2.5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相关规范
  • 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
  • 3.1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3.2 描述性统计结果
  • 3.2.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概况
  • 3.2.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内容与格式
  • 3.2.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内控不足的分析
  • 3.2.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 CPA 审核意见的分析
  • 3.2.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
  • 3.3 统计分析结论
  • 4.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的分析
  • 4.1 取得的成绩
  • 4.2 存在的问题
  • 4.3 原因分析
  • 4.3.1 从公司管理者的角度
  • 4.3.2 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
  • 4.3.3 从外部监管者的角度
  • 5.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建议
  • 5.1 从监管者的角度
  • 5.1.1 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规范
  • 5.1.2 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审核的规范
  • 5.2 从执行者的角度
  • 5.3 从投资者的角度
  • 5.4 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及格式的建议
  • 6.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河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11)
    • [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和改进[J]. 商场现代化 2015(02)
    •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基于对2011-2012年67家国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分析[J]. 中国外资 2014(04)
    •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质量实证研究[J]. 新经济 2014(23)
    • [5].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现状及改进[J]. 商场现代化 2010(05)
    • [6].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有效性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J]. 会计之友 2014(21)
    • [7].试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J]. 财会学习 2017(18)
    • [8].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鉴证报告会降低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 2012(01)
    • [9].沪市2011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分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3(01)
    • [10].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分析——基于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12)
    • [11].深市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J]. 特区经济 2011(04)
    • [1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江西省国有上市公司为例[J]. 审计与理财 2011(07)
    • [1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分析[J]. 商业会计 2010(23)
    • [14].内蒙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9)
    • [15].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基于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01)
    • [1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现状与政策建议[J].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0(04)
    • [17].陕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3(21)
    • [18].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J]. 会计之友 2013(24)
    • [19].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制度演进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 今日财富 2018(08)
    • [20].内蒙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探析[J]. 中国证券期货 2012(09)
    • [21].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有效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商业 2016(29)
    • [22].深市上市公司2008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分析[J]. 财会月刊 2010(11)
    • [23].白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基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分析[J]. 酿酒科技 2018(01)
    • [2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研究的文献综述[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5].2010年湖北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内控披露的统计分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2(04)
    • [26].试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J]. 财会月刊 2009(24)
    • [27].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制度演进及未来发展[J]. 商业会计 2018(06)
    • [2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现状考察[J]. 财会月刊 2014(23)
    • [29].强制披露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状况分析——基于深市主板市场的研究[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4(11)
    • [30].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披露研究[J]. 财会学习 2014(07)

    标签:;  ;  ;  ;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现状和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