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和大豆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卢为国
导师: 盖钧镒,李卫东
关键词: 大豆,黄淮地区,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遗传图谱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一种世界性的大豆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均广泛分布,对大豆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培育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之一。黄淮地区是我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广泛存在,但前人报道常局限于个别省份或个别地点,对整个黄淮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尚缺少全面综合研究。黄淮地区抗病资源丰富,其中ZDD2315、ZDD2226兼抗1号、3号、4号和5号等多个生理小种,是我国独有的优异抗源,但对这两个抗源的抗性遗传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前人调查基础上通过对黄淮各省进一步抽样调查,查明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情况及其优势小种,在此基础上研究ZDD2315、ZDD2226对该地区优势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定位主要的抗病基因,为该地区抗线虫育种提供依据。 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图。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地区。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国内未见报道的9号生理小种。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十年中,该地区的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变化不大。 针对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抗源ZDD2315、zDD2226为核心,配置杂交组合开展遗传研究。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1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和组合Essex×ZDD2315的BC1F4为材料,以寄生指数为指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线虫病害及大豆胞囊线虫
1.2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1.3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态学
1.3.1 温度
1.3.2 水分
1.3.3 土壤结构
1.4 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致病性机制研究
1.4.1 机械损伤
1.4.2 生理性损害
1.4.3 诱发其它病原物侵染
1.5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机制研究
1.5.1 植物组织细胞学机制
1.5.2 生理生化机制
1.6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分化
1.6.1 生理小种鉴别模式
1.6.2 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1.7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的遗传研究
1.8 分离分析检测QTL的方法及其应用
1.9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9.1 用于定位的遗传图谱和标记类型
1.9.2 抗不同生理小种的QTL定位结果
1.9.3 抗SCN基因定位相对一致的结果
1.9.4 抗SCN基因定位结果的不一致性
1.9.5 寻找新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的研究
1.9.6 抗SCN基因定位研究方法探讨
1.10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的调查研究
2.1.1 调查方案
2.1.2 供试材料
2.1.3 鉴定方法
2.1.4 小种分布图绘制
2.2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的遗传分析
2.2.1 群体构建
2.2.2 抗病鉴定方法
2.2.3 遗传分析方法
2.3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的QTL定位
2.3.1 定位群体构建及农艺性状鉴定
2.3.2 SSR分析
2.3.3 连锁图谱构建
2.3.4 QTL定位
第三章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3.1 生理小种的总体分布概况
3.2 各生理小种的分布区域
3.3 小种的区域间更替
3.4 讨论
3.4.1 生理小种的群体性
3.4.2 生理小种鉴别方法的选择
3.4.3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区域相对稳定性
3.4.4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的特点
第四章 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4.1 抗源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
4.2 抗源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
4.3 讨论
4.3.1 抗胞囊线虫遗传研究方法的讨论
4.3.2 抗源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机制
4.3.3 对抗线虫育种的启示
第五章 大豆抗胞囊线虫及农艺性状的QTL定位
5.1 遗传图谱构建
5.1.1 群体评价
5.1.2 遗传图谱构建
5.2 抗大豆胞囊线虫QTL定位
5.2.1 抗1号生理小种的QTL定位
5.2.2 抗4号生理小种的QTL定位
5.2.3 QTL附近标记顺序与公共图谱的比较
5.2.4 未连锁标记与抗性基因关系分析
5.3 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结果
5.3.1 农艺性状与SCN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5.3.2 生育期的QTL定位结果
5.3.3 单株粒重的QTL定位结果
5.3.4 单株粒数的QTL定位结果
5.3.5 单株荚数的QTL定位结果
5.3.6 百粒重的QTL定位结果
5.4 农艺性状的分离分析
5.5 讨论
5.5.1 定位图谱构建
5.5.2 不同群体QTL定位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5.5.3 大豆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基因之间的关系
5.5.4 抗病基因定位方法的讨论
5.5.5 抗SCN基因与控制农艺性状基因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讨论及全文结论
6.1 讨论
6.1.1 生理小种分布调查
6.1.2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遗传机制研究
6.1.3 抗胞囊线虫遗传研究方法的讨论
6.1.4 我国抗线虫育种的展望
6.2 全文结论
6.2.1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
6.2.2 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
6.2.3 大豆抗胞囊线虫1号和4号小种的QTL定位
参考文献
撰写论文情况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土壤环境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及线虫分子诊断研究[D]. 许艳丽.东北农业大学2004
- [2].酸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刘丹丹.沈阳农业大学2011
- [3].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 罗璇.沈阳农业大学2011
- [4].大豆胞囊线虫环境适应性的研究[D]. 郑雅楠.沈阳农业大学2009
- [5].连作土壤寄生真菌多样性及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D]. 宋洁.东北农业大学2016
- [6].五寨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D]. 李海燕.沈阳农业大学2015
- [7].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D]. 刘大伟.沈阳农业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构建与调整及其在遗传作图、抗花叶病毒基因定位和农艺及品质性状QTL分析中的应用[D]. 王永军.南京农业大学2001
- [2].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D]. 吴海燕.沈阳农业大学2003
- [3].土壤环境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及线虫分子诊断研究[D]. 许艳丽.东北农业大学2004
- [4].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侵染和抗扩展特性的鉴定、遗传和利用研究[D]. 智海剑.南京农业大学2005
- [5].大豆根区逆境耐性的鉴定和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 刘莹.南京农业大学2005
- [6].大豆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优异基因发掘[D]. 吕祝章.山东农业大学2006
- [7].大豆雄性不育性的自然变异、种质发掘与选育研究[D]. 赵团结.南京农业大学2006
- [8].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 郑永战.南京农业大学2006
- [9].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D]. 付三雄.南京农业大学2006
- [10].中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大豆抗胞囊线虫SNAP标记发掘[D]. 李英慧.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