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该区北部目前还保存有空间上完整的植被正向演替系列,即弃耕地先锋群落→草本群落(白羊草Bothriochloaischemum、茭蒿Artenmisia giradii +长芒草Stipa bungeana、铁杆蒿Artenmisia sacrorum、大油芒Spodiopogen sibiricus +苦参Sophora flavecens、黄菅草Themeda japonica或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灌丛群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狼牙刺Sophora viciifdi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m)→早期森林群落(乔灌群聚、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群落(Quercus liaotungensis)。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演替的过程时期,气候的演替顶级为辽东栎林(Quercus liaotungensis)。通过分析各个群落(弃耕地、先锋草地、草本群落(白羊草)、灌丛群落(沙棘、狼牙刺)、早期森林群落(山杨、白桦、山辽混交)、辽东栎群落0-100 cm内土壤容重、结构、水分常数、入渗性能、水分环境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初步探讨了植被正向演替过程中土壤物理特征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土壤水分环境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1)植被恢复改善了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植被恢复降低了土壤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植被恢复到灌丛以后,其表层容重均小于1.0 g/cm3,山杨、辽东栎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最为明显。土壤孔隙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气孔隙度的增加和总孔隙度的增加,无效孔隙和毛管孔隙变化不大。按照由弃耕地、沙棘、白羊草、山杨到辽东栎的植被演替顺序,土壤孔隙分形维数在整个土壤剖面上都有所提高;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依次降低。各个植被群落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不能反映土壤结构在0-100 cm土层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均能作为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指标;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仅可作为大团聚体含量的指标。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比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更适合作为描述植被恢复下土壤结构稳定性变化的指标。(2)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常数的变化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持水力为:辽东栎>山杨>狼牙刺>白羊草>沙棘。除沙棘外,各植被土壤持水力和供水力随植被的正向演替而提高。土壤比水容量即释水能力表现为乔木林大于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持水性能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左右。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可以改善土壤的持水性能。(3)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0-60 cm土层的饱和导水率,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植被恢复而提高。饱和导水率在剖面上的平均值以辽东栎顶级群落最高1.918 mm/min。土壤的容重、毛管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粘粒含量直接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达到51.56 g/kg以前,饱和导水率随着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可以认为是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的驱动因子;在高于51.56 g/kg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土壤饱和导水率。这在黄土高原是极其少见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4)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环境的变化植被生长期间,植物群落的耗水趋势一致。相同气候条件下,0-5 m土层土壤储水量早期森林、草地最高,灌丛最低。土壤储水量恢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东栎群落3 m以下土层土壤储水量高于灌丛群落,特别是4-5 m土层,不仅高于灌丛群落,而且已接近其他群落水平。说明子午岭次生辽东栎群落深层土壤储水量开始并已经得到恢复。土壤储水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草地最小,并在2 m或3 m以下的土层达到相对稳定。早期森林、辽东栎3-4 m和4-5 m的变异仍未稳定,说明其植被耗水影响到了5 m以下土层。早期森林、辽东栎在降雨充足的年份,能够较其它群落使得更多水分入渗,这与其良好的土壤结构和高饱和导水率有关。植被恢复主要是降低了了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了0-30 cm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提高了0-60 cm土层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改善了土壤0-30 cm的结构,随着植被的不断恢复,向着高入渗率和好的保水性能方向发展。实际上植被恢复到灌丛阶段后,其结构就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变化,之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速度减慢,早期森林阶段进一步变好,顶级群落时,形成与气候、植被相适应的“顶级土壤状态”。具有一定的保水、蓄水功能。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昆明市海口林场矿山植被恢复中的造林技术探究[J]. 绿色科技 2020(03)
- [2].浅析古蔺废弃砂石厂的植被恢复治理[J].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03)
- [3].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03)
- [4].海岛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以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为例[J]. 林业勘察设计 2015(01)
- [5].国内部分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成果[J]. 草原与草业 2020(02)
- [6].植被恢复的“穿衣法则”[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01)
- [7].《宁夏干旱风沙区植被恢复模式示范推广》项目[J]. 宁夏林业 2020(04)
- [8].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 绿色科技 2014(05)
- [9].采石场阶段植被恢复设想[J]. 科技资讯 2008(11)
- [10].废弃铁矿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勘察设计 2019(04)
- [11].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 地理学报 2017(05)
- [12].晋西北风沙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物理特征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11)
- [13].中国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研究进展[J]. 浙江林业科技 2016(01)
- [14].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设计的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7)
- [15].山西省植被恢复治理模式探讨——以晋中市榆次区为例[J]. 山西林业 2010(05)
- [16].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紫色土植被多样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 2009(12)
- [17].典型喀斯特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储量动态及其对极端内涝灾害的响应[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3)
- [18].晋北丘陵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6)
- [19].京郊荒滩地短期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5)
- [20].汉中市建筑用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案[J]. 陕西林业科技 2018(03)
- [21].三岔河镇异地植被恢复造林初步设计[J]. 绿色科技 2015(12)
- [22].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04)
- [23].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适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0(05)
- [24].非煤矿山植被恢复综述[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8(11)
- [25].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J]. 宁夏农林科技 2016(09)
- [26].矿山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探究[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23)
- [27].建平县矿区植被恢复状况调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07)
- [28].宁夏干旱风沙区几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特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2)
- [29].我国石质困难地植被恢复与重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30].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健康的影响[J]. 江苏林业科技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