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现象论文-刘德备,王刚,宋群梁

界面现象论文-刘德备,王刚,宋群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碳酸铯,能级弯曲

界面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备,王刚,宋群梁[1](2019)在《CS_2CO_3扩散后弯曲钙钛矿能带——被忽视的界面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是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明星材料,以其为光吸收层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目前已达到24.2%,具有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大量研究表明通过界面修饰来调节钙钛矿各界面的能级匹配可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光生载流子的收集从而提高器件性能。然而,当前的工作中研究者更多关注修饰层对与其直接接触的功能层的修饰作用,甚少考虑修饰层对结构上未与其直接接触的功能层的影响。通过研究p-i-n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碳酸铯(Cs_2CO_3)修饰电子传输层PCBM作用机理发现,在该结构中Cs_2CO_3起作用的原因并不是由于Cs_2CO_3改变了PCBM与Ag的接触,而是通过与钙钛矿层形成偶极子提升了器件中电子的提取能力从而实现性能的提高。通过XPS测试并逐层刻蚀的办法证实了Cs_2CO_3在PCBM中的扩散,以及扩散后的Cs_2CO_3与钙钛矿的接触。UPS测试结果也显示Cs_2CO_3与钙钛矿接触形成了偶极子并使钙钛矿产生了能级弯曲。这一研究揭示了一种现象——即使在结构上并不接触的膜层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段豪剑[2](2018)在《钢液中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界面现象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研究了钢液中与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的几个界面现象,包括夹杂物与夹杂物之间界面现象、夹杂物在钢-渣界面的行为、夹杂物与气泡之间的界面现象,并研究了这些界面现象影响下的夹杂物在吹氩钢水中的运动和去除。夹杂物与夹杂物之间界面现象:通过分析夹杂物粒子间空腔的自由能研究了钢水中固体夹杂物粒子的聚合过程。讨论了夹杂物粒子聚合机理,以及空腔形成过程的活化态、稳定态、平衡态和临界聚合距离等。结果表明:平衡能与夹杂物粒子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临界距离距离与夹杂物粒子半径成正比;在炼钢生产实践中,湍流不能将微米尺寸的夹杂物聚合物破碎。夹杂物在钢-渣界面的行为: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固体夹杂物粒子在钢-渣界面分离的过程,提出了分别在受力控制和位移控制下的分离条件,考虑了夹杂物粒子周围的弯液面,计算推导了分离功和临界速度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与局部流场相耦合,建立了分离概率与时均速度和湍动能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夹杂物粒子在钢-渣界面处的叁相接触角应尽可能大,以获得最有利夹杂物去除条件;大尺寸夹杂物粒子比小尺寸夹杂物粒子更容易从钢-渣界面分离。夹杂物与气泡之间的界面现象: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过程。开发了夹杂物-气泡相互作用的微观模型,用于预测在湍流钢液中单个气泡对夹杂物的捕获概率。该模型基于夹杂物粒子在气泡周围湍流场中的运动轨迹来研究气泡表面捕获夹杂物和气泡尾流捕获夹杂物。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判断夹杂物捕获标准,同时记录捕获信息,从而计算得到捕获概率。为了便于应用,开发了用户可视化界面模型用于预测气泡捕获夹杂物概率。钢包吹氩精炼是二次精炼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采用欧拉-拉格朗日两相法模拟了吹氩钢包内的多相流流场。由于气泡运动而引起钢液相的动量源项和湍动能源项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来考虑。氩气泡被视为离散相粒子,并且考虑了气泡和钢液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静压对气体密度和气泡直径的影响以及气泡的尺寸分布。当钢包内流场达到准稳态时,模拟了合金的熔化和混合现象。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记录每个合金粒子的熔化时间和运动轨迹长度。通过对每个网格的混匀标准进行判断,预测了整个计算域中局部混匀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吹氩流量的增加,钢液的流动增强,混匀时间缩短;采用单孔吹氩时,最佳吹氩孔的径向位置为0.50R,以获得最佳混匀条件;采用双孔吹氩时,建议吹氩孔夹角为90°,以改善流场和混匀现象。最后,采用组分传输方程建立了钢包吹氩过程中的夹杂物去除模型,通过加入源项的方式考虑了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采用Stokes去除条件来模拟精炼渣吸附去除夹杂物过程。当仅考虑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时,夹杂物去除率与吹氩时间近似于正比例关系,并且不同尺寸夹杂物的去除速率相差不大。由于Stokes去除条件主要是夹杂物粒子Stokes上浮速度的函数,不能准确反映精炼渣吸附去除夹杂物过程,因此关于吹氩过程中夹杂物去除的模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21)

程礼梅,张立峰,沈平[3](2018)在《钢铁冶金过程中的界面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界面润湿性的角度,对一些冶炼过程中的常见界面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渣的泡沫化过程,主要分析了润湿性对渣的泡沫化指数的影响;对于铁水和钢液脱硫过程,主要分析了对脱硫速率和脱硫剂的利用率以及穿透钢液速率的影响;对于钢液与熔渣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过程,主要分析了对耐火材料在熔渣中的饱和溶解度、熔渣在耐火材料中的侵蚀深度以及耐火材料的侵蚀速率的影响;对于钢中夹杂物的运动过程,主要分析了对钢中夹杂物的形核、聚集、去除、空间分布等影响.同时,本文总结得出了对于这些实际冶炼过程有利的界面润湿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相华,赵启林[4](2018)在《极薄带多层复合轧制中的界面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材料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而轧制法是最为广泛应用的层状复合材料的生产方式。利用异步轧制的剧烈塑性变形能力,在室温下进行了多道次多层复合迭轧试验,在没有中间退火和热处理的情况下,轧后的试样表现出了与普通轧制复合不同的特点。基于试验结果,描述了多层复合极薄金属带材的界面形貌演化、变形诱导扩散及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等现象。(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8年03期)

朱一萍[5](2018)在《密封接触表面的叁维分形数值重构和界面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种密封结构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核工业等行业中,其紧密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和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加工表面难以消除的微观粗糙特性,任何两个表面之间的接触都是不完全的。接触密封结构通常是通过增加表面间的接触应力,来减少非接触面积。这些非接触面积形成微小孔隙,连通的孔隙又形成蜿蜒曲折的泄漏通道,界面泄漏就发生了。目前针对接触界面的泄漏研究多采用简化的手段,不能够准确地表征接触界面的特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粗糙表面接触问题的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粗糙表面的分形数值模拟、破前漏(leak before break,LBB)过程中的裂纹泄漏、接触界面泄漏与接触热阻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基于二维W-M函数模拟了分形粗糙表面的轮廓,然后扩展至叁维W-M函数,通过调整分形维数和特征尺度系数模拟生成了具有不同形貌特征的各向同性的叁维分形数值粗糙表面,并对其界面微孔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将分形几何引入LBB过程中得到了裂缝微通道壁面粗糙元的有效分形高度,并利用热力学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压力容器中气体介质通过裂缝微通道的泄漏率与容器内气体状态与裂缝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在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对有效分形高度和泄漏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为了研究粗糙表面形貌特征对接触界面密封性能的影响,在叁维分形数值粗糙表面的基础上,考虑滞止区的影响,利用A-Roth模型得到了粗糙表面变形特性与界面微孔结构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与多孔介质的分形输运理论结合起来得到了接触界面泄漏率计算的数值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学虎,兰忠,王凯,陈彦松,程雅琦[6](2018)在《舞动的液滴:界面现象与过程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滴动态行为的调控在包括微化工、相变传热、喷雾冷却、农药喷洒、微流控芯片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液滴润湿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固液界面现象,借助界面效应对液滴动态行为进行调控是液滴调控领域的热点方向。将围绕多尺度润湿、界面结构驱动的液滴动态行为等过程中的若干科学问题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多尺度表面润湿基本理论,讨论了核化过程、液滴多尺度润湿、液滴弹跳和液滴多向迁移过程及液滴撞击固体表面过程中的固液界面作用机理,并展现了液滴动态调控在相变传热、喷墨打印、农药喷洒和微流控等工业过程的调控作用、应用以及主要发展趋势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苏文柔,陈继[7](2017)在《磷酸类萃取剂萃取稀土的界面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湿法冶金过程中,研究开发高效、清洁的生产工艺是目前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为建立清洁的工艺提供参数,深入认识萃取过程的微观机理,本文对磷酸类萃取剂萃取稀土时所产生的界面现象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考察酸性磷酸类萃取剂P507在萃取稀土过程中,不同萃取条件对有机相物化性质的影响,发现有机相物化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其微观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有机相溶解稀土萃合物的能力发生改变。并且针对P507体系在萃取过程中油水界面所产生的界面聚集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其成分、形貌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发现界面聚集体的产生与萃取剂在两相的分布有关。为此我们系统的研究了酸性磷酸类萃取剂P204、P507、P227和C272在萃取稀土过程中的水相分配行为[1],发现酸性磷酸类萃取剂在水相中的分配伴随着稀土萃取反应的进行而发生变化。此外,电解质可以抑制萃取剂在水相的分配,并结合Pitzer理论可定量调节萃合物的生成速率,有效减少界面聚集体等界面现象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5-11)

何枫洁[8](2017)在《基于水—液晶生物传感器的界面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Liquid Crystals,LCs)是一种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特殊物质形态。液晶具有独特的光学各向特性和流动性,表现为对所处界面上的物理化学变化十分敏感。界面结构或组成的改变会引起液晶取向的改变,最终可转换为肉眼可见的偏光信号的变化。因此,液晶分子常被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和放大元件用于分析与检测各种生物结合事件,具有无需标记和自然放大,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等显着优点。当前,液晶生物传感器主要分为两类,即固态界面型和液态界面型。相较于固态界面,液态界面具有独特的优点:液态流动性允许分子的迅速重排,既有利于反应动力学研究又能为生化反应提供更合适的反应环境。因此,水-液晶生物传感器已在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质、小分子物质等的检测中崭露头角。基于水-液晶界面的生物传感检测系统通常由水相、水-液晶界面和液晶相(~20μm厚)叁部分构成。在大多数水-液晶型生物传感检测系统中,常常需要在水相中引入离子以优化反应条件或促进相关生化反应的进程。然而,离子的引入通常会引起水-液晶界面性质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液晶取向,进而影响检测结果。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围绕离子对水-液晶生物传感界面的影响进行探究,主要探讨内容如下:(1)不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的单独影响。选用叁种相同头基,不同烷链长度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_(18))、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_(12))、八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_(12)))构建水-液晶体系,研究其链长、浓度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的影响及动态响应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烷链越长,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分子取向作用越强。即相同表面活性剂浓度构建的水-液晶体系中,界面下液晶分子受到作用力大小顺序为:C_(18)>C_(12)>C_8。其他条件相同时,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对界面下液晶分子的取向作用越强。(2)离子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的单独影响。分别选择Hofmeister效应定义的Kosmotrope(K)和Chaotrope(C)两类离子,针对影响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离子种类、离子浓度、pH)进行详细探讨。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K类离子和C类离子均能诱导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垂直取向;并定义恰好能诱导液晶垂直取向的离子浓度为临界浓度,不同的离子具有不同的临界浓度值;C类离子的临界浓度值一般低于K类离子的临界浓度值;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离子诱导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分子垂直取向的机制:离子分散至液相和界面相的浓度不同,使不同相间形成浓度差,进而形成界面相的双电层是诱导液晶分子取向的主要因素。(3)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的影响。选取生物相关检测中常涉及的离子Na_2HPO_4,分别与上述叁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构建水-液晶体系,探讨了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共同对液晶取向的共同影响。具体为:选取一定离子条件(浓度,种类),分别研究不同链长、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影响;选取一定表面活性剂条件(链长、浓度),分别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离子的引入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取向影响。实验结果得出:离子和表面活性剂能以“相互促进”方式诱导水-体系中液晶分子垂直取向。同时,根据离子和表面活性剂对水-液晶体系中液晶分子取向的共同诱导作用获得了临界曲线,该曲线对制备水-液晶型生物传感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晏笑林[9](2017)在《不锈钢/45钢复合板的制备及其界面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纯不锈钢的替代品,由不锈钢和普碳钢复合而成的不锈钢复合板,因其可以节约镍、铬等稀贵金属,显着降低成本并具备单一材料不具备的综合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Ar保护气氛下热轧复合制备了不锈钢/45钢复合板和不锈钢/Ni/45钢复合板。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复合界面微观组织,利用EDS分析了界面合金元素的扩散,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界面附近显微硬度,利用自制剪切装置测试了复合板界面剪切强度,讨论了轧制工艺参数对复合板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板的界面扩散现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轧制温度和累计压下率的升高,不锈钢/45钢复合界面微观孔洞数量逐渐减少,尺寸变小。界面剪切强度随着轧制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累计压下率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轧制温度为1150℃时,剪切强度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当复合温度为1050℃和950℃时,剪切强度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第二道次达到最大。轧制温度为1150℃,累计压下率为19.1%时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469MPa;轧制温度为950℃,累计压下率为63.5%时,剪切强度达到最小值380MPa。在不锈钢与45钢之间添加Ni箔时,剪切强度随着累计压下率和轧制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轧制温度为1150℃,累计压下率为63.3%时达到最大值414MPa;温度为950℃,累计压下率为19.7%时达到最小值343MPa。在不锈钢和45钢热轧复合过程中,45钢侧的碳向不锈钢侧扩散并与不锈钢侧的铬结合形成铬碳化合物在界面附近富集,45钢侧因碳的扩散而出现脱碳区,脱碳区由全脱碳区和半脱碳区组成;不锈钢侧因贫铬而出现敏化区域,敏化区域由严重脱铬区、沟状组织和混合组织组成。随着轧制温度和累计压下率的升高,界面碳扩散越严重,敏化区域和脱碳区域宽度增加,经过五个轧制道次,45钢侧的全脱碳区宽度约为82μm,不锈钢侧的严重脱铬区宽度约为55μm。铬碳化合物的聚集会降低界面剪切强度。中间Ni层的添加可以有效的抑制甚至阻止45钢侧的碳向不锈钢侧扩散,从而改善复合界面的耐腐蚀性,但随着Ni箔厚度的增加,界面剪切强度会下降。(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沈平[10](2016)在《冶金过程钢液—渣—耐火材料间界面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冶金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固液界面现象,分别对两个体系的渣与耐火材料,两个体系的钢与氧化物基片之间的润湿性展开研究。镁碳质钢包耐火材料中的镁砂易被渣润湿,因石墨的加入而整体提高了对渣的不润湿性。本研究所用渣与镁碳质基片间接触角在1370℃约为130°。在1470℃以上,基片自身MgO与C发生反应,形成气相挥发后在基片表面留下大量孔隙,碳的消耗及大量的孔隙的形成均增加了渣对基片润湿性及渗透性。在该体系中,基片自身反应是影响渣与镁碳质基片间润湿性的重要因素。镁钙质钢包耐火材料基片与碱度分别为2.5至1.25的渣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润湿规律,但最终呈相近的润湿结果,两者之间最终接触角约为5°。低碱度渣在较低的温度下即对基片表面迅速产生润湿,最终接近完全润湿。高碱度在较高的温度下对渣产生缓慢的润湿过程。基片中MgO与CaO独立存在,MgO颗粒在与不同碱度的渣接触时均较为稳定,而CaO则会溶解进渣中或与渣反应,促进了渣的润湿及渣的渗透。低碱度渣更易吸收CaO,对基片的渗透深度也更深。基片中过量的CaO与渣反应,在固液界面形成Ca_3SiO_5层,该反应层又阻碍了渣的进一步渗透。在该体系中,耐材基片与渣之间的反应是影响渣与镁钙质基片间润湿性的重要因素。纯铁与镁质中间包干式料之间不发生反应,但干式料基片自身的组织结构在高温下会产生变化。基片中MgO颗粒会聚集长大,其他组分形成低熔点连续相,促使基片表面粗糙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固液间润湿性。纯铁在较粗糙的基片上接触角较大,但影响程度较小。整体而言,纯铁液与中间包干式料基片间的接触角在1550℃时为113°,在1626℃时为108°。纯铁与基片之间不润湿,整体不产生明显渗透,但局部微小区域,纯铁可沿低熔点相处对基片产生少量渗透。在该体系中,基片自身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变化,但对固液间润湿性影响较小,纯铁与镁质中间包干式料体系整体较为稳定。纯铁与镁铝尖晶石基片之间不产生直接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的间接作用会影响固液间润湿性。常规纯铁A与不同MgO和Al_2O_3配比的基片间接触角随基片中Al_2O_3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测得的各接触角(Fe-MgO:133°, Fe-MgO·Al_2O_3:113.4°, Fe-Al_2O_3:126.9°)与文献值较为相符,其他接触角也符合Cassie基本方程,温度对接触角影响较小。高铝纯铁B与不同配比的基片间接触角整体比前者大,且随着基片中Al_2O_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基片中MgO被H2还原形成Mg蒸汽,溶解进纯铁B后,纯铁自身达到热力学平衡而在金属表面形成MgO-Al_2O_3及CaO-Al_2O_3等氧化物层。在该体系中,纯铁中自身较高的A1含量及纯铁与基片间的间接反应是影响两者之间润湿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6-12-21)

界面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研究了钢液中与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的几个界面现象,包括夹杂物与夹杂物之间界面现象、夹杂物在钢-渣界面的行为、夹杂物与气泡之间的界面现象,并研究了这些界面现象影响下的夹杂物在吹氩钢水中的运动和去除。夹杂物与夹杂物之间界面现象:通过分析夹杂物粒子间空腔的自由能研究了钢水中固体夹杂物粒子的聚合过程。讨论了夹杂物粒子聚合机理,以及空腔形成过程的活化态、稳定态、平衡态和临界聚合距离等。结果表明:平衡能与夹杂物粒子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临界距离距离与夹杂物粒子半径成正比;在炼钢生产实践中,湍流不能将微米尺寸的夹杂物聚合物破碎。夹杂物在钢-渣界面的行为: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固体夹杂物粒子在钢-渣界面分离的过程,提出了分别在受力控制和位移控制下的分离条件,考虑了夹杂物粒子周围的弯液面,计算推导了分离功和临界速度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与局部流场相耦合,建立了分离概率与时均速度和湍动能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夹杂物粒子在钢-渣界面处的叁相接触角应尽可能大,以获得最有利夹杂物去除条件;大尺寸夹杂物粒子比小尺寸夹杂物粒子更容易从钢-渣界面分离。夹杂物与气泡之间的界面现象: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湍流条件下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过程。开发了夹杂物-气泡相互作用的微观模型,用于预测在湍流钢液中单个气泡对夹杂物的捕获概率。该模型基于夹杂物粒子在气泡周围湍流场中的运动轨迹来研究气泡表面捕获夹杂物和气泡尾流捕获夹杂物。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判断夹杂物捕获标准,同时记录捕获信息,从而计算得到捕获概率。为了便于应用,开发了用户可视化界面模型用于预测气泡捕获夹杂物概率。钢包吹氩精炼是二次精炼过程中最常用的技术。采用欧拉-拉格朗日两相法模拟了吹氩钢包内的多相流流场。由于气泡运动而引起钢液相的动量源项和湍动能源项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来考虑。氩气泡被视为离散相粒子,并且考虑了气泡和钢液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和静压对气体密度和气泡直径的影响以及气泡的尺寸分布。当钢包内流场达到准稳态时,模拟了合金的熔化和混合现象。采用用户自定义函数记录每个合金粒子的熔化时间和运动轨迹长度。通过对每个网格的混匀标准进行判断,预测了整个计算域中局部混匀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吹氩流量的增加,钢液的流动增强,混匀时间缩短;采用单孔吹氩时,最佳吹氩孔的径向位置为0.50R,以获得最佳混匀条件;采用双孔吹氩时,建议吹氩孔夹角为90°,以改善流场和混匀现象。最后,采用组分传输方程建立了钢包吹氩过程中的夹杂物去除模型,通过加入源项的方式考虑了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采用Stokes去除条件来模拟精炼渣吸附去除夹杂物过程。当仅考虑气泡浮选去除夹杂物时,夹杂物去除率与吹氩时间近似于正比例关系,并且不同尺寸夹杂物的去除速率相差不大。由于Stokes去除条件主要是夹杂物粒子Stokes上浮速度的函数,不能准确反映精炼渣吸附去除夹杂物过程,因此关于吹氩过程中夹杂物去除的模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刘德备,王刚,宋群梁.CS_2CO_3扩散后弯曲钙钛矿能带——被忽视的界面现象[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段豪剑.钢液中非金属夹杂物相关界面现象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3].程礼梅,张立峰,沈平.钢铁冶金过程中的界面现象[J].工程科学学报.2018

[4].刘相华,赵启林.极薄带多层复合轧制中的界面现象[J].轧钢.2018

[5].朱一萍.密封接触表面的叁维分形数值重构和界面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马学虎,兰忠,王凯,陈彦松,程雅琦.舞动的液滴:界面现象与过程调控[J].化工学报.2018

[7].苏文柔,陈继.磷酸类萃取剂萃取稀土的界面现象及其形成机理[C].中国稀土学会2017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8].何枫洁.基于水—液晶生物传感器的界面现象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9].晏笑林.不锈钢/45钢复合板的制备及其界面现象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7

[10].沈平.冶金过程钢液—渣—耐火材料间界面现象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标签:;  ;  ;  

界面现象论文-刘德备,王刚,宋群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