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广场》与《马丁·伊登》主人公自杀原因之探究

《沉沦》、《广场》与《马丁·伊登》主人公自杀原因之探究

论文摘要

郁达夫的《沉沦》、崔仁勤的《广场》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等三部作品中的男主角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但是这三位主人公最终都走上了自杀之路,选择用自杀这种悲凉的方式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旅途,这些悲剧不仅让人惋惜不已,更激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三位作家用人类最激进的表现方式--自杀,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痛惜。然而,这些悲剧人物的产生绝非偶然事件,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颇具代表意义的典型人物。三位作家不仅仅是希望反映当时的时代特点,更希望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人类生命本体进行深切思考。研究作品中年轻人的自杀问题,能提醒人们对年轻人的正常需要和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思考与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沉沦》、《广场》与《马丁·伊登》这三部作品在当时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但是以往对这几部作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历史学方面,或是借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方法阐释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多数研究大多只强调社会原因的作用,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三个主人公心理需求的满足与缺失,然后根据社会学著作自杀论的原理,剖析主人公心理需求与自杀行为的内在关联,最终比较全面地分析出自杀悲剧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为引言,着重阐明相关的研究动态、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以三位主人公各自的需要动机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他们低层次的心理需要,得出三位主人公都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使低层次需求并未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影响,也没有阻碍他们的成长。第三章主要分析主人公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虽然三位主人公都渴望实现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为此做过多方面的尝试,然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却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需求,从而使得一些高层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缺失与其自杀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也是导致主人公自杀的内在原因。第四章从主人公身处的社会背景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因素,尤其是失范型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分析出自杀行为的外在原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系统阐述自杀悲剧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和措施,以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动态与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主人公低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其成长
  • 2.1 低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与《沉沦》中"他"的成长
  • 2.2 低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广场》中李明俊的成长
  • 2.3 低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与《马丁·伊登》中马丁的成长
  • 第三章 主人公高层次心理需求缺失与其自杀之关联
  • 3.1 高层次需求的缺失与《沉沦》中"他"的自杀之关联
  • 3.1.1 归属与爱需求的缺失与"他"的自杀
  • 3.1.2 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与"他"的自杀
  • 3.2 高层次需求的缺失与《广场》中李明俊自杀之关联
  • 3.2.1 归属与爱需求的缺失与李明俊的自杀
  • 3.2.2 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与李明俊的自杀
  • 3.3.高层次需求的缺失与《马丁·伊登》中马丁自杀之关联
  • 3.3.1 归属与爱需求的缺失与马丁的自杀
  • 3.3.2 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与马丁的自杀
  • 第四章 社会失范与自杀悲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道德与知识:20世纪20年代新文学阅读场域中的《沉沦》[J]. 文艺争鸣 2018(07)
    • [2].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J]. 文学教育(下) 2017(04)
    • [3].《沉沦》:身体话语与民族国家意识交错激荡的价值与意义[J]. 百家评论 2017(02)
    • [4].西方语汇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创生——以《沉沦》为例[J]. 文教资料 2017(07)
    • [5].《罪与罚》与《沉沦》主人公之比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17)
    • [6].《春风沉醉的晚上》与《沉沦》的比较论[J]. 学苑教育 2016(23)
    • [7].探究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主人公“复仇”的心态[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8].西方语汇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创生——以《沉沦》为例[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7(02)
    • [9].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 2013(12)
    • [10].哥写的不是作,是寂寞——对小说《沉沦》的当下性解读[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12)
    • [11].让情爱演绎主题——对《沉沦》的情爱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8(11)
    • [12].灵魂秘史的告白——浅析《沉沦》主人公心理意识的演进[J]. 青年文学家 2010(09)
    • [13].从精神分析角度探讨《沉沦》的艺术价值[J]. 作家 2008(06)
    • [14].《沉沦》中的日本[J]. 美与时代(下) 2012(10)
    • [15].从《沉沦》看郁达夫的个体及国家意识[J]. 现代中文学刊 2011(05)
    • [16].矛盾心理的外化——《沉沦》的启示[J]. 大众文艺 2010(05)
    • [17].论《沉沦》主人公的可怜与可恨[J]. 青年文学家 2019(12)
    • [18].宽容背后的超越——从对《沉沦》的批评看周作人、成仿吾的批评风格[J]. 文教资料 2008(26)
    • [19].《沉沦》里的个人、欲望与民族国家[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5(02)
    • [20].“病”态的先锋:重读《沉沦》[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4(01)
    • [21].《沉沦》的感伤情调[J]. 神州 2013(03)
    • [22].灵与肉的分离和冲突——《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比较[J]. 大家 2011(03)
    • [23].精神世界的构建与解构——《沉沦》中的灯火意象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4].被遮蔽的成长叙事——另一种解读《沉沦》的方式[J]. 理论界 2014(03)
    • [25].论郁达夫“性的苦闷”与《沉沦》的创作[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6].孤独与优美同在 苦闷与爱国并存——谈《沉沦》的复调主题[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2)
    • [27].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试比较《棉被》和《沉沦》[J].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9(01)
    • [28].《沉沦》的颓废与救赎[J].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09(05)
    • [29].性的要求和灵肉的冲突——《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主题探微[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5)
    • [30].社会学视角下《沉沦》小说主人公自杀的原因探析[J]. 大众文艺 2020(02)

    标签:;  ;  ;  ;  

    《沉沦》、《广场》与《马丁·伊登》主人公自杀原因之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