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这一问题已成为当代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1.本文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我国,自1990年设立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在市场容量、交易品种、交易手段、清算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不仅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还是许多契约和证券市场管制的重要参数,各利益相关人对此十分敏感。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济利益,普遍地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报告盈余。从国内目前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来看,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验证处于各种境况下的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以及进一步探究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程度和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影响等,对于盈余管理产生和存在的原因研究较少。同时,大多数研究者在进行盈余管理研究的时候,虽然把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视为盈余管理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对公司治理因素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的却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因素的角度入手,考察公司治理因素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文献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的产生有两个因素:激励因素和机会因素。会计报告的提供者具有各种盈余管理的动机,他们构成了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比如:管理层报酬契约动机、资本市场融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经理人市场动机等。盈余管理的机会因素在于应计制会计、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和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会计报告系统中,有许多盈利管理的机会,如应计制会计中的预计、摊销,折旧、计提等都很容易利用作盈余管理的手段。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确定性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不确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正确判断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从更深层次理解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因素可以发现,激励因素和机会因素均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交流,产生了代理问题,代理人永远都会拥有一部份私人信息,经理人不可能把他所掌握的全部信息传递出去,这些信息永远都不可能被委托人或其他团体完全知晓。因此,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直接相关,当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有激励作用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产生了或者更严重了,当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有约束作用时,盈余管理行为就被制止或者削弱了。本文以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工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649个上市公司样本,收集了这649个上市公司2005-2006年各项财务数据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采用参数检验的方法,验证盈余管理程度(因变量)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自变量)的相关性程度。2.本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即本文的引论部分。本章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并引出本文所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方法,并对全文的框架结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人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重要文献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章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内容提供了指引。第三章是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机制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本章是本文实证研究的多元回归模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本文要研究的重点是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章首先解决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度模型的问题,其次是解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提出的假设来设计相关的检验模型,本章最后对本文样本的选择作了说明。第五章是实证分析。本章主要是对沪深股市的工业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第四章所提出的假设,并得出实证研究的结论。第六章是政策性建议。根据第五章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因素的相关性的结论,提出通过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性建议。3.本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一,样本数量较大。本文以2005年末已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工业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一些数据不全或数据过度极端的公司,剔除后的样本总容量为649家。第二,研究变量较多。本文反映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的变量有将近20个,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性。第三,对盈余管理测度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虽然国外的研究模型相对成熟,但是由于国内外会计准则以及证券市场存在时间方面的差异,我们并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型。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不长,并且每年都会有新会计准则和新披露规则出台,因此本文没有象国外研究一样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而是采用了截面回归模型。本文使用的非可控应计利润测度模型借鉴了Jones模型,模型中的参数也是用截面数据估计,而不是用时间序列数据估计,因此本文的总体应计利润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我国工业类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通过应计项目对盈余的管理。作为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相关性的论文,我主要闸述了盈余管理程度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但我的研究范围较宽,显得研究还不够深入,我的后续研究包括:(1)对某一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盈余管理与股东性质的关系,盈余管理与董事会性质的关系,盈余管理与监事会的关系,盈余管理与管理层的关系等。(2)结合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因素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预警模型。(3)研究公司治理的评级模型,给投资者选择有价值的公司投资提供参考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生命视角探析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研究[J]. 智富时代 2017(06)
- [2].什么决定了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公司治理还是经营绩效?——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评论 2008(01)
- [3].CEO任期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新会计 2014(06)
- [4].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11(23)
- [5].我国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实证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0)
- [6].女性高管能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吗?——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 [7].出版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 西部财会 2017(12)
- [8].企业股权结构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程度吗?[J].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04)
- [9].会计准则变迁对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文献综述[J]. 会计师 2016(11)
- [10].分类分批强制实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视角[J]. 当代财经 2014(10)
- [11].政治关联、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J]. 财会通讯 2017(15)
- [12].股权激励制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02)
- [13].分析师关注、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稳健性[J]. 商业会计 2020(20)
- [14].新三板中券商的声誉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研究[J]. 商业会计 2016(04)
- [15].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性与盈余管理程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 2013(03)
- [16].终极产权理论视角的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7].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 商业时代 2008(02)
- [18].管理者薪酬契约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关系[J]. 科研管理 2011(06)
- [19].IPO中的权益性投资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J].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8(01)
- [20].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中的羊群效应研究[J]. 财会通讯 2020(10)
- [21].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关系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的视角[J]. 会计之友 2015(08)
- [22].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 对外经贸 2015(06)
- [23].我国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 会计之友 2016(01)
- [24].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J]. 财会通讯 2015(27)
- [25].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基于盈余管理视角[J]. 财务与金融 2012(03)
- [26].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关系的演变与动态拓展[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7(03)
- [27].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8].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 商业会计 2015(07)
- [29].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基于2006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检验[J]. 财会通讯 2009(12)
- [30].内部治理结构下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基于深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 求索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