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及其旨趣

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及其旨趣

论文摘要

面临着宗教改革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和社会语境,休谟试图把实验推理的方法运用到精神科学领域,从而为道德找到新的源泉。休谟发现古往今来的一切道德学说或因理性主义独断论或误将事实和价值问题混同起来,而得出了错误结论。通过对于哈奇逊与曼德维尔等人思想的继承研究,休谟认为所谓的道德并不能从理性推演中找到而是基于我们不可进一步还原的苦乐感。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在这里变成了知情二分,意志被取消了独立性而归并于直接情感之中。由情感引发的行为有用与否,愉快与否的感觉,成为人们的赞同与否的依据,进而产生道德评价与道德制裁力。在休谟看来,行为自身丝毫不能说明什么,能够影响到道德评价的正是行为所折射的动机与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而其中的桥梁恰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情心。同情心的概念的提出与分析,总体上使得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学说走出了个人主观任意的不足。同时,出于其独特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休谟根本否认了自我实体,把理性排除在决定意志之外而将其限制在工具理性内,情感主义道德学说就在自然因果链条之外找到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空间,即具有了主观必然性。同样重要的是,在同情心的贯穿下,心理主义的苦乐感与伦理意义上的善恶感,个人角度的好恶评价与公共层面的道德评价,就形成了顺畅的过渡。这样,在非古典城邦非基督教的新兴市民生活背景下,道德重新得到奠基。另外情感主义道德借助于同情心必然意味着对公共精神的重视,也必然要求个人对于自身的超越,顾及并尊重公众的一般性情。这当然显现出经验移情和主体问性的可贵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休谟的道德学说的落脚点即旨趣归结成建立“人学”:塑造一种符合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标准形象的趣味与情调,一种可永恒化的绅士君子式的“良好人格”,一种性情趣味伦理,一种生活伦理。为了把休谟伦理观及其论证阐述清楚,我很多时候是将其放在理性主义伦理观对比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与中国思想对照的层面,进而尝试指出其在当今中国的借鉴意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节 休谟伦理观语境的一般考察
  • 一、休谟的社会、哲学语境
  • 1.宗教改革
  • 2.苏格兰启蒙运动
  • 3.曼德维尔的思想影响
  • 二、心理主义情感道德的谱系概述
  • 第二节 以心理主义为基础的心理伦理同构论
  • 一、休谟情感学说以及特征
  • 1.苦乐感是心理情感的基座
  • 2.情感加减法和主导(优势)情感说
  • 3.情感的经验性、世俗性和体系性
  • 4.情感、想象和认知的平衡性
  • 二、心理和伦理的同构论
  • 1.行为评价上的动机论和道德评价后果论的关系
  • 2.心理伦理同构的基础和方法
  • 第三节 情主理辅基础上的情感道德一元论
  • 一、人性"两个世界"的划分
  • 二、对理性主义与情理二元对立论的破斥
  • 三、"是"与"应当"难题的提出
  • 第四节 以同情为渠道的道德语法论
  • 一、同情心
  • 1.镜喻——主体间性的先天来源
  • 2.弦喻——同情出自自然
  • 3.同情心的提出
  • 二、同情心的特点
  • 1.普遍性
  • 2.建构性
  • 三、同情与仁慈、慷慨的关系
  • 四、道德语法论
  • 第五节 旨在克服主观相对主义的道德评价论
  • 一、认知的功能与地位
  • 二、休谟的对策性考虑
  • 三、旁观者(观察者)的概念的引入
  • 第六节 休谟伦理观的最终旨趣与现代意义
  • 一、休谟伦理观的旨趣
  • 二、休谟伦理学在当今的意义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及其旨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