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信医院心脏中心一病房北京100016)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7例患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21.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护理质量,稳定患儿病情,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小儿心律失常;效果
小儿心律失常是小儿心脏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分为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静止、游走性心律、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过早搏动等病症,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的病症[1~2]。笔者为了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展开研究,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37例患儿。对照组有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1~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2±3.2)岁;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2.5±1.2)年。观察组男有男22例,女15例;年龄为0.5~11.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3.1)岁;病程为0.5~3.5年,平均病程为(2.3±1.1)年。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及其家属皆具知情同意权,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获得批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年龄、病程、性别等病理资料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常规用药指导、心理干预、密切监测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健康宣教和疾病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①对患儿进行安抚,鼓励、支持患儿,为患儿和家属讲解其相关的疾病知识,指导其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减少恐惧感,帮助患儿及家属建立信心去积极地参与疾病治疗,告知其家属,要保持患儿的心情愉悦。②用药指导:指导患儿家属,在其服药的时候,进行监督,以保证用药安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注意观察患儿用药反应,保证每一次的用药剂量正常,方法安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药学作用。③饮食指导:对于没有断奶的患儿,指导其母亲正常喂养,但是喂养量不能过量,适量就行,正常进食的患儿,要直到其家属为其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注意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减少对其身体的刺激,保证其身体机能的稳定。④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若是发生异常,要及时通报医生,进行治疗,稳定患儿的病情。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两组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x±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21.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3.讨论
综合护理的实施,帮助患儿稳定病情,对患儿的疾病向其家属进行宣教,增加了患儿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减少了盲从,内心的空滤,从而增加了患儿和家属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升了整体配合治疗的依从性[3]。在各个方面对患儿进行良好的干预,降低了整体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提升了正确的认知度,一定行程度上促进疾病的恢复。保证患而情绪稳定,有良好的情绪,在治疗时,稳定的情绪,能偶提升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为21.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护理质量,用药安全,在稳定患儿病情的前提下,保证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促进疾病康复,建议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晓梅,杨美玉,熊华.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9):1219-1220.
[2]王丽婵,张素芬.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手足口病康复的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2):247-249.
[3]于春华.小儿心律失常30例的护理及临床价值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9):98-98.
[4]王洪玲.小儿心律失常的护理观察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2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