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对浮游藻现场生长率等基本生理生态学参数的测定,是估算浮游藻类生产力、研究浮游藻种群变迁、构建生态动力学模型乃至赤潮预测的基础。在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基因相对表达量可以作为指示其生长率变化的良好指标,并建立了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PCNA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其现场生长率之间的定量关系。为这两种赤潮的监测和预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将该方法应用到对现场样品进行生长率的测定。分别从现场样品的采集方式、RNA提取方法、内参基因引物的特异性、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在对舟山外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区的生长率现场测定中,对建立的PCNA相对表达量法进行了验证并应用于现场,为将该方法用于对赤潮的快速监测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样品量、研磨方法、滤膜规格和提取试剂四个方面对RNA提取效率的影响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确定了最小样品量为2×106个细胞;在进行过滤时可选用孔径为10μm的醋酸纤维滤膜收集样品;对膜样处理时,既可将滤膜直接用液氮研磨,也可将样品从滤膜上刮取下后再用液氮研磨,具体磨样方式视样品情况而定;提取试剂以TRIZOL法为优。(2)通过将东海原甲藻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做序列比对,设计出符合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要求的引物,并以14种藻为参照藻,对所设计的引物的特异性进行了实验验证,表明其有较好的特异性。优化了反应体系,在20μL的反转录体系中,适宜的反转录RNA量为50ng200ng;PCR模板稀释10倍或向定量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终浓度为0.2μg/μL的牛血清蛋白(BSA)均能有效地降低现场样品中抑制物的抑制作用,减小干扰。采用SYBR Green I染料法建立了检测东海原甲藻Cyt b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曲线。得到的曲线方程为:Ct=-3.44lg[基因拷贝数]+36.53,其相关系数r=0.999。(3)将PCNA相对表达量法与现场培养法所得的生长率作比较,发现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能反映现场水体中赤潮生物的原位生长情况。将该方法应用到2011年春季长江口外和舟山外海赤潮发生区的东海原甲藻生长率现场测定,发现多数站位生长率为负值,表明此次赤潮已经进入消亡阶段。本研究将PCNA相对表达量法应用于现场,对东海原甲藻赤潮进行生长率测定,很好地反映了赤潮的生长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赤潮进行监控和预报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福建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初探[J]. 江西水产科技 2018(01)
- [2].东海原甲藻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J]. 海洋科学 2015(04)
- [3].东海原甲藻钙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9(01)
- [4].剧毒卡尔藻与东海原甲藻间的化感作用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4)
- [5].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利用有机磷增殖研究[J]. 渔业研究 2019(04)
- [6].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验[J].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2)
- [7].大型海藻分泌物亚麻酸对东海原甲藻的化感效应[J]. 生态学杂志 2018(05)
- [8].不同光照条件下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温度生态幅[J]. 生态学报 2018(14)
- [9].几种环境因子对高生物量赤潮甲藻——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09(12)
- [10].东海原甲藻在不同氮源下脲酶活性及生长率对镍离子浓度的响应[J]. 上海环境科学 2013(06)
- [11].东海原甲藻与中肋骨条藻的种间竞争数值模拟[J]. 生态学报 2014(23)
- [12].2005年春初浙江近海的低温特征及其对大规模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影响[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6)
- [13].盐度胁迫下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J]. 海洋与湖沼 2015(01)
- [14].基于LAMP-LFD技术的有害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快检方法[J]. 海洋与湖沼 2018(03)
- [15].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2)
- [16].环境因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及脲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06)
- [17].氮和磷对东海原甲藻吸收Cd(Ⅱ)及其分布的影响[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 2010(06)
- [18].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的光照强度生态幅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9(03)
- [19].三角褐指藻滤液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盐藻生理特性的影响[J]. 海洋学报 2018(04)
- [20].东海原甲藻赤潮应急监测[J]. 辐射防护通讯 2015(01)
- [21].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14(02)
- [22].营养盐限制对中肋骨条藻产生化感作用的影响[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2)
- [23].基于现场调查和GOCI卫星遥感下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特征[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4].东海原甲藻藻华和台湾暖流种源关系的进一步研究[J]. 海洋学研究 2020(02)
- [25].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优势种群吸附BDE28和BDE47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3(08)
- [26].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无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J]. 海洋科学 2009(06)
- [27].氮、磷营养盐对东海原甲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05)
- [28].栉孔扇贝对硅藻和甲藻细胞的选择性摄食初探[J].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3)
- [29].海水中藻菌共培养体系对碳氮磷的吸收转化[J]. 生态学报 2017(14)
- [30].光照及营养盐对3种赤潮甲藻吞噬营养行为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