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因当时出洋人数极少,统治者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在沿海大肆掠卖华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以失败告终后,国势更加颓败,被迫同意以约法的形式将华工出洋程序合法化,并将外国人招工的范围从广州一处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并出台了相关的招工章程,华工出洋的程序也因之进一步完善。进入20世纪,清政府颁布了正规的护照章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负责华工出洋的机构组成、职能以及严格的稽查程序,使华工出洋的程序最终确立。华工出洋合法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后来招工章程的制定,再到后来护照的出现,每一步都很艰难。弱国无外交,在清政府国势日益颓败、而西方诸国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要想仍像“天朝上国”时那样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清朝各级政府及官员在当时情况下通过努力交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本文拟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把华工出洋这一现象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把它作为中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从中国纯内政的角度来看待它。以中外之间的交涉为主线,通过分析清朝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外国政府、驻华领事和公使等在不同的时期对华工出洋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来展示华工在不同时期出洋的经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工出洋的程序和情形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招工章程的制定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初期的中外关系[J]. 考试周刊 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