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本文在思考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后,从考察人类世代积淀的、隐秘的生存体验开始,认为存在的本质是一种普遍痛苦。论文根据一种自然的逻辑结果,逐渐构建了一个评价优秀作品的初步标准,这一标准大致符合美国当代著名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所谓“四种成分”说:几乎所有包罗万象的理论,都把一部艺术作品的整个格局用这个或那个同义词区分为四种成分,并把它们凸现出来。这四种成分即艺术家、作品、世界和读者(听众)。文中提出的四要素正好能够对应于上述四种成分: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有着符合于普遍规律的善良意志——这主要是对“艺术家”的要求;以此为基础,作家、艺术家应在广大的世界接受生活的创伤赐予,认识存在的痛苦本质——对应于外部“世界”;并以创造性的幻象表现这种存在的本相——对“作品”的要求;美学效果则是唤起读者审美反应上高贵的疯狂和持久的迷惘——着眼于“读者”角度。这也证明了这一体系的某种合理性。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一 隐秘的核心:文学表现与普遍痛苦(一) 存在的本质—普遍痛苦(二) 文学—对人类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三) 存在的痛苦—回响于伟大作品中的永恒变奏(四) 优秀的文本需要表现深刻的痛苦—优秀理论家的评价标准二、去意识形态,或称善良意志—感受存在之痛苦的道德前提(一) 尼采反对意识形态(二) 意识形态何以能遮蔽痛苦体验(三) 伟大作品中的主导意志三、创造性幻象—表现普遍痛苦的重要手段(一) 理论家的类似表述(二) 优秀作品中的幻象手法(三) 表现创造性幻象的艺术手法1. 象征与暗示2. 重复与循环3. 内心独白4. 梦境与幻觉四、理想的审美反应—高贵的疯狂和持久的迷惘(一) 来自心理学家和天才读者的报告(二) 其他文论家的类似表述(三) 文学经典中的主导反应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集体无意识论文; 普遍痛苦论文; 善良意志论文; 创造性幻象论文; 审美反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