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本课题以我院消化科病房及门诊中有口腔病证的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用清热祛湿、芳香化湿为法组方的导师经验方口洁漱进行治疗,并以临床常用含漱药银连含漱液作为对照,观察两者药物疗效及其对比;在证实可见红外反射光谱法对舌象评估可行性的基础上,用光谱法对药物作用前后的舌象进行观测,从舌象的光谱学表现对其进行相关的临床疗效评价,并以此分析推理口洁漱可能的作用机制,明确口洁漱的临床疗效,从而确立以清热祛湿、芳香化湿为法局部治疗口腔病证的思路和方法,验证红外可见反射光谱法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分类、量化评价作用。方法:1.不同舌象的光谱学表现研究该部分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常见的不同舌象表现的患者,采集其舌象的光谱学信息。经专业处理,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不同舌色、苔色、苔厚的光谱学图谱表现及数据特征。2.口洁漱的临床疗效研究该部分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湿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4例,治疗组给予口洁漱(岗梅根30g、薄荷30g、藿香15g、儿茶10g、丁香5g)治疗,对照组给予银连含漱液治疗。疗程均为5天,对受试病例进行用药前后临床主观症状、舌象光谱仪表现的观察。结果:1.不同舌象的光谱曲线波动趋势不同,有各自的特征表现,可以此相互区分。舌色的光谱学曲线波动程度由大到小为:紫舌>红舌>淡红舌>淡白舌;苔色的光谱学曲线的波动程度由大到小为:浅黄>中黄>焦黄;苔厚的光谱学曲线较舌色、苔色均较为平滑,波动趋势由大到小为:厚苔>薄苔。2.症状改善:口洁漱门诊组在口干、口苦、口臭、口腔热气感、舌痛、牙龈出血、牙龈肿痛、咽干、咽痛等多种病证症状上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口洁漱门诊组在口腔热气感、牙龈出血、舌痛、牙龈肿痛、咽干、咽痛症状上,优于口洁漱病房组和银连含漱液门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研究的舌象光谱学分析、一阶微分图谱分析及苔厚的分析结果为:口洁漱门诊组治疗后光谱图、一阶微分图谱及以苔厚分析的结果反映到传统舌象描述为:舌红程度减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苔黄程度变浅,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苔厚程度亦变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口洁漱门诊组舌尖及舌中光谱学数据反映了该组向平滑曲线方向的改变较明显,与口洁漱病房组和银连含漱液门诊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舌中位点Sp02表现:应用口洁漱的患者舌中位点的光谱学测算血氧饱和度在用药后明显增高,与银连含漱液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红外可见光谱法可以用于不同舌色、苔色等舌象要素的分类量化,不同舌象在光谱图上有差异性表现,可以此进行舌象的光谱学诊断和对比。2.口洁漱门诊组患者症状改善、光谱图像曲线变化及舌中位点的血氧饱和度测算值较另外两组明显,反映了用口洁漱的临床有效性。症状改善与色谱仪测算的各种光谱数据变化结果一致,验证了红外可见光谱法作为一种客观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