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互联网和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必然导致语言在网络这一领域中产生新的变化,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但又个性鲜明、独俱特色,因而在网上得到广泛使用和传播。诸如“灌水”、“斑竹”、“MM”这样的常见表达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语言当中。鉴于此,作者试图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的传播不仅依赖自身的优势条件,它也模因主体人为控制作用的结果。为此,作者从词汇、句法、话语三个层面上收集语料。本文涉及到的语料有两个来源:网上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BBS,聊天室,MUD (多用户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如QQ, MSN),网络文学,及公共网站论坛;网下收集的语料主要来自有关网络语言的专著和字典。考虑到中国网民中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网民占大多数,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年轻网民所使用的汉语网络语言。本研究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定性分析。就理论基础而言,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为研究网络语言的模仿、复制,以及研究网民主体意识对网络语言传播的控制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将语言变异视作构建身份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释网民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和意识性。模因论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提出,是研究模因复制、传播和进化的新理论。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模因的进化受模因宿主有意识的行为的影响。模因论出现后,被广泛引入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然而,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值得开发的地方还很多。本文就模因论对网络语言传播机制的解释力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对研究选题和意义的简单介绍。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分别对网络语言和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第三章为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是本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主体、研究客体、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语料的收集。第五、六章为本论文的核心,作者从两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问题展开研究,即网络语言如何依靠自身优势得以传播及网络语言如何受网民主体意识的控制而得以传播。第五章详细考察了虚拟网络环境下网络语言的自我复制和自我传播能力。首先,作者简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即:1)语言和模因两者之间的关系;2)网络语言的特点;3)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4)网络语言如何满足道金斯提出的成功复制因子所应具备的三个特点:高保真度、高多产性、高长久性。基于此,作者重点讨论网络语言如何顺利通过模因选择的四个阶段,使自身得到复制和传播。作者通过对模因复制的各个阶段所要求达到的选择标准进行逐一证明,证实网络语言在各个阶段的生存和传播能力。模因复制各个阶段中作者重点讨论的模因选择标准有:1)同化阶段的客体标准独特性和主体标准新颖性、简易性。诸如“菜鸟”、“打铁”这样的网络语言新颖独特,容易引起宿主的注意,也能产生良好的网络交际效果。同时,网络语言简洁实用,易于网民接受和记忆。大量缩略语的使用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也使键盘输入变得轻松快捷、省时省力。2)保持阶段的主体间标准群体一致性。不同网络环境的语言使用者组成紧密联系的社会群体,共同对语言变体进行强化,从而延长网络语言在宿主记忆中的保留时间。3)表达阶段的主体间标准易于表达性。网络语言形象逼真,表情符号、方言、谐音字、标点符号、数字、和其它副语言表意手段的使用大大弥补了非言语交际环境下缺乏视觉暗示、声音暗示和心理暗示等因素的不足。4)传播阶段的主体间标准公众注目性。在以网络为媒介的新型人际交流环境下,网络语言以内置链接的超文本为载体。互联网信息共享和高度互动的特点导致了超文本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多线性,从而保证信息最广泛的分布和最大限度的传播。第六章详细考察了年轻网民的主体意识对网络语言传播的影响作用。作者认为,模因宿主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偏向对模因选择和进化有较强的干预作用,而网民构建网络虚拟身份的个人动机是他们使用网络语言的主要动力。本章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民使用网络语言是基于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具体体现在网民构建身份的动机上。年轻网民的主体意识体现在他们通过使用语言变体构建个人网络身份的语言实践中。第二,关于身份构建动机的社会心理归因,年轻网民的身份构建动机源于他们趋同和求异的双重心理需求。第三,关于网络身份构建机制,即网民如何通过使用语言构建网络身份,年轻网民通过想象创造和个性发挥,采取一系列语言策略实现构建身份的目的。作者对具体的语言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和探讨。第四,关于身份构建类型,年轻网民对网络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主要体现了四种身份类型,即1)个性反叛;2)现代时尚;3)风趣幽默;4)天真烂漫。最后一章得出结论,模因的传播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力量,还在于模因主体的目的和意图。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模因仅仅依赖自身的力量来进行自我复制是远远不够的,模因的主体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在网民们构建网络身份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是自私的模因和意识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探索网络语言的复制、传播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研究语言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日后更多学者在语言模因论领域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及视角。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模因论对营销效果的影响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3)
- [2].文化模因视角下的海南黎锦[J]. 上海商业 2020(Z1)
- [3].茶传记拟人化艺术和茶语模因的变异表征[J]. 农业考古 2020(02)
- [4].基于知识模因级联网络的领域知识扩散模式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04)
- [5].简论网络模因——以俄语网络模因为例[J]. 国际公关 2020(05)
- [6].文化模因理论视角下城市形象片的创新性分析——以“中国酒城”泸州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7].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发展[J]. 老区建设 2020(12)
- [8].以模因理论解读“饭圈”用语传播[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
- [9].进化文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模因理论研究[J]. 校园心理 2020(03)
- [10].例谈如何打造强势校训模因[J]. 文学教育(下) 2019(02)
- [11].网络语言的模因现象分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3)
- [12].国内模因研究论文知识图谱分析[J]. 现代交际 2019(12)
- [13].简论国语影视台词维译中“模因”的传播——以《甄嬛传》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0)
- [14].浅析模因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09)
- [15].词群“神X”和“X神”的衍生变异*——从模因角度谈两类常见词群的衍生路径[J]. 语言文字应用 2019(04)
- [16].基于复杂性思维的建筑模因探析[J]. 新建筑 2018(02)
- [17].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制作之模因探究[J]. 开封大学学报 2018(01)
- [18].《茶经》翻译中的互文关联与模因传承[J]. 福建茶叶 2017(01)
- [19].模因传播与二语产出性词汇习得[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7(01)
- [20].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台词中的强势模因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01)
- [21].英语新词构词的词缀模因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2].语言模因的形成过程与传播特性——论汉语模因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语用[J]. 外国语言文学 2017(03)
- [23].基于模因论的社会化媒体情报分析模型在CI中的应用[J]. 情报学报 2016(06)
- [24].模因论对文化模因翻译的启示——以《紫钗记》英译本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2)
- [25].茶文化在西方的模因地图[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 [26].强势模因的“遗传”与“变异”——论网络流行语的模因工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09)
- [27].新闻标题中强势模因的建构[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28].“网络流行语”语境下的价值模因重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9)
- [29].模因理论视角下的“微X”语族探析[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14)
- [30].网络流行语模因分析及对广告语创作的启示[J]. 当代传播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