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青方毕飞(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310003)
【摘要】目的观察影响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疗效因素。方法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收集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且存在呼吸困难症状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加强按压相应贴敷穴位,对照组予以常规中药穴位贴敷,观察7天,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呼吸困难程度。观察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①穴位贴敷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并且与加强按压相应贴敷穴位临床效果更好。②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有治疗作用。③有待验证方面:穴位贴敷治疗有效时间;④有待解决问题:临床上需要一套系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使临床评价更为客观。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07-02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本组患者均为2004年7月~2008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1997年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且处于哮喘缓解期。排除:(1)缓解期伴有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肿瘤等其他支气管、肺疾病,重度肺气肿;(2)哮喘缓解期并发严重的心、肝、肾、脑、血液系统疾病;(3)不能坚持治疗1年者。
1.2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80例患者均来自我住院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8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中男例,女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平均65.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6.6年。对照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5岁,平均63.2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4年,平均7.3年。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均西医内科检查排除其他病变。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做统计学检验,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3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4年国家中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997)[1]。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①中药制备:取白芥子40%、细辛10%、甘遂10%、元胡30%、法半夏10%,上述药物研成细末(80目),取生姜汁和药末一起混合调成稠膏状,制成底面直径1cm、高1cm的圆锥状小药饼。②取穴: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及肺腧,定喘,大椎。③操作:用生理盐水棉棒清洁取穴处皮肤,上述药饼贴敷所有腧穴,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成人每次贴2~4h,儿童每次贴0.5~2h,皮肤有异常不适者可减少贴敷时间。每日按压穴位处3~4次,每次按压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宜。
2.2对照组
①取穴:取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及肺腧,定喘,大椎。②操作:用生理盐水棉棒清洁取穴处皮肤,上述药饼贴敷所有腧穴,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成人每次贴2~4h,儿童每次贴0.5~2h。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3]拟定哮喘缓解期疗效标准。治愈:原为频繁发作,治疗后3~6个月未复发,治疗后次年同期未复发;显效:治疗后3~6个月内发作次数减少2/3,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治疗后次年同期发作次数减少2/3,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后3~6个月内发作次数减少1/3,发作程度有所减轻,治疗后次年同期发作次数减少1/3,发作程度有所减轻;无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
3.2统计学处理
采用GraghPadPrism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3.3治疗结果(见附表)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402014685.0
对照组409211075.0
表2两组患者年发作次数的比较(x-±s,次/年)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值P
观察组405.1±1.91.7±0.510.94<0.0001
对照组404.8±2.03.1±1.14.710<0.0001
t值0.68787.328
P0.4936<0.0001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75.0%,两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使用x2检验),x2=6.572,p=0.0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由表2可见,治疗前两组年发作次数无显著差异(p=0.4936),治疗后观察组年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两组在远期疗效的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疗效,但观察组具有非常显著疗效(p<0.0001),提示观察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中医学认为哮喘发作的主要内因是阳气虚弱,肺、脾、肾三脏不足;气道高反应的重要病理基础是痰饮内伏,遇外邪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挟结,阻塞气道,发生哮喘,而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哮喘的发作病机是寒邪引动体内伏痰,阻塞气道而致,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骤变时多发。
腧穴方面的作用,大椎穴为诸阳之会,能振奋阳气;肺俞、膏肓为背俞穴,能宣肺理气、豁痰解痉;膻中、气海分别为吸气之所、纳气之根,能理气宽胸,除胸肺气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反射区,可通过对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刺激而调节气管、支气管、血管等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因此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显示出明显的防治作用,同时增强抗感染能力,减少反复急性发作[4-7]。
中药外治作用,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细辛醇浸剂给兔静注,可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其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显著的松弛作用[6];甘遂苦寒攻逐水饮利大肠,宣通肺气;元胡行气活血止痛,使气行而水行,能缓解皮肤刺激性反应延长治疗时间;半夏镇静咳嗽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能使唾液分泌增加减轻咽喉疼痛[4];白芥子辛温,利气宽胸豁痰,芥子甙水解后对穴位皮肤有较强的刺激作用[7];以鲜姜汁为引。白芥子、生姜性味辛温,归肺经,具有温肺散寒,利气豁痰,止咳平喘之功效[8]。
中药与腧穴的联合作用,具有抗炎、止咳、祛痰、平喘及支气管性平滑肌松弛作用。从治疗结果来看,近期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后数天内多数患者出现轻度咳嗽,咳出冷黏痰,胸闷症状改善,达到温化体内伏痰以祛除哮喘发作的病理基础。远期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后3年内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感冒次数也较以前明显减少,冬天畏寒症状改善,达到抗御外邪侵袭以抑制哮喘发作的诱因。实践表明,穴位贴敷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并且与加强按压相应贴敷穴位临床效果更好,能有效缓解病人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9.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哮喘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988修订)[S].中国医药学报,1988,3(3):67.
[4]冯学英.咳喘膏伏天贴穴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7):405.
[5]方凤,沈茜,管瑾.磁性中药贴外敷对易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7,17(1):15—16.
[6]黄顺旺.细辛的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J].安徽医药,2003;7(6):477—479.
[7]宋晓平,姬晓兰.斑蝥、白芥子发泡规律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2):126—128.
[8]高峰,吴蔚,王彬.穴位贴敷疗法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9):64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