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胺喹唑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6-碘喹唑啉-4-酮,拉帕替尼,喹唑啉,合成
苯胺喹唑啉论文文献综述
金正盛,蔡志强,方舒慧,赵蓉,丁海关[1](2018)在《新型4-取代苯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6-碘喹唑啉-4-酮为原料,经氯代、胺化、Suzuki偶联、Wittig-horner等反应合成了7个新型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衍生物(5a~5g),其结构经1H NMR和HR-MS(ESI)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5a~5g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皮肤鳞癌细胞(A431)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5a~5g对肿瘤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5e的抑制活性(IC50=0.13~5.26μmol·L-1)优于拉帕替尼(IC50=0.21~15.56μmol·L-1)。(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征,王翠玲,李军林,张宁,孙艳妮[2](2015)在《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EGFR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EGFR激酶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生物碱。本文共合成了13个6位亚胺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并通过MTT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化合物13a~13l是新化合物。MTT实验以人肺癌细胞株A549、肝癌细胞株Hep G2和SMMC7721为试药细胞株,结果表明化合物13i和13j对3种试药细胞株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4是不含亚胺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研究化合物14和13j对人肺癌细胞A549内EGFR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都能显着地抑制EGFR的磷酸化。其中化合物14的抑制强度与阳性对照gefitinib相当,而化合物13j的抑制作用强于gefitinib。(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魏会强[3](2015)在《乏氧组织靶向苯胺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肿瘤中普遍存在的乏氧现象,通过结构修饰将硝基咪唑基团引入苯胺喹唑啉类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结构中,以得到具有乏氧组织靶向功能的新型EGFR/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方法:本文综合了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乏氧对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根据已有的苯胺喹唑啉类EGFR/VEGFR-2抑制剂和硝基咪唑类放射增敏剂的构效关系,以凡德他尼为先导化合物,采用分子拼接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法设计了目标分子,并对其进行化学合成、结构确证和生物活性筛选。结果:本文合成了五大类共计3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均经1H-NMR和13C-NMR分析确证,分子量经质谱分析确证。药理活性筛选实验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接近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并对该类化合物的初步构效关系进行了总结。结论:本文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肿瘤抑制活性,其中部分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可作为有潜力的乏氧组织靶向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候选药物,进一步的结构修饰改造与药理筛选研究值得继续进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4-01)
高宏亮,王留昌,徐宏江,张喜全,刘仁杰[4](2014)在《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香兰素为起始原料,经过氰基化、醚化、硝化、还原和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含二苯乙烯结构单元的4-芳胺基喹唑啉类衍生物。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和13C NMR确证,并采用MTT法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SK-OV-3(人卵巢癌细胞)等几种常见肿瘤细胞进行了初步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10期)
龚飞虎,孙丽萍[5](2014)在《多重靶向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活性较高的一类化合物,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均有抑制作用,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几年多重靶向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4年01期)
晋建文[6](2013)在《4-苯胺喹唑啉氟代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一类效果显着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已有多个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用于肿瘤治疗。目前,针对4-苯胺喹唑啉骨架的结构修饰多集中在6,7-位和4-位苯胺取代基的改造上,而对2-位氢原子的替换尚无文献报道。本论文结合EGFR与埃罗替尼的复合物晶体结构(PDB IM17),设计并合成了6,7-二甲氧基、6,7-二(2-甲氧基乙氧基和6-丙烯酰胺基叁个系列2-位分别为氯原子和氟原子等小基团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共40个。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备用于肿瘤显像的PET示踪剂2-18F-4-苯胺喹唑啉提供了前体化合物和合成方法。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及部分关键中间体进行了EGFR和突变型EGFR (T790M/L858R)体外酶活性测试以及人肺癌细胞A431,PC9和A549增殖活性测试。初步结果表明:1).叁个系列的2位氯原子取代和2-位氟原子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均具有显着的抑制EGFR体外活性;2).2-位氟原子取代的目标化合物抑制EGFR酶活性高于2-位氯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3).已返回的抑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2-氟代-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更加显着,可能与2位氟原子与受体发生氢键结合有关,该类化合物具有深入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27)
周博[7](2012)在《新型4-苯胺喹唑啉类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是一类高效的杂环化合物,在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活性,目前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先后有100多种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作为抗癌药物成功上市或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评价其抗癌活性,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微胶囊化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对抗癌药物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若其研究成果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得到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本研究首先以4-氯-6-碘喹唑啉与3-氯-4-甲氧基苯胺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通过芳胺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然后在催化剂与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分别与3-氨基苯硼酸水合物、3-氨基甲酰苯硼酸、3-氰基苯硼酸、3,4-二甲氧基苯硼酸、4-叁氟甲氧基苯硼酸、呋喃-2-硼酸和5-甲醛基呋喃-2-硼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7种新型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最后以这七种化合物中的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为原料,在中和剂存在的条件下,分别与乙酸酐、叁氟乙酸酐和马来酸酐发生酰基化反应,合成了3种含酰胺基的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表征技术证实与设计的结构相符。研究发现,该系列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对肺腺癌细胞株A549、胃癌细胞株SGC7901、肝癌细胞株Bel-7402、鼻咽癌细胞株CNE2等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尤其对于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活性较好。其中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有更好的选择性,抗癌活性优良,生物毒性较低,对多种癌细胞株的IC50均在0.05-0.125mM范围,具有被进一步开发成抗癌药物的潜能。本研究对比了不同方法制备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碘喹唑啉微胶囊,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讨论搅拌速度、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时间叁种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叁种因素对胶囊制备的影响的重要性次序为搅拌时间>芯材壁材质量比>搅拌速度。当搅拌速度为17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6,搅拌时间为3h时,制备的微胶囊形貌、粒径分布、分散状态最佳。同时讨论了乙基纤维素包覆4-(3-氯-4-甲氧基苯胺基)-6-(3-胺基苯基)喹唑啉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800rpm,芯材壁材质量比为1:3时,制备的微胶囊的效果较好,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61.18%和15.29%,在模拟胃液中达到良好的缓释效果,两个小时内其缓释度接近65%。(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李伟[8](2008)在《4-苯胺喹唑啉类EGFR抑制剂的设计及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肿瘤发生的机理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了表皮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详细介绍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重点对4-苯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进行了研究。以Iressa为先导化合物,在对喹唑啉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保留了喹唑啉母核结构,运用骨架迁越原理,对先导化合物4位和7位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设计了一系列4-取代苯胺基-6-甲氧基-7-[2-[[5-取代仲胺基甲基]呋喃-2-基]甲硫基]乙氧基喹唑啉类化合物。自行设计了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即以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过酯化、醚化、硝化、还原、环合、卤化、亲核取代以及Mannich、氧化等反应得到15个目标化合物。其分子量通过MS确证,部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1H-NMR确证。(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张洋[9](2007)在《4-苯胺喹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在白血病细胞中可见酪氨酸蛋白激酶的异常活化。酪氨酸蛋白激酶在正常细胞生长、分化、功能维持及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其发生异常活化时便会导致胞内信号异常激活、导致细胞转化、不断增殖,抵抗凋亡、促进肿瘤发生及发展。所以,酪氨酸蛋白激酶已成为白血病治疗的重要靶点。JAKs (Jauns kinases)是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种,通过与STATs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protein)形成JAKs-STATs通路参与细胞因子信号调节。其中JAK3 (Janus kinase 3)大量表达于淋巴-造血系统,被认为在IL-2、IL-4、IL-7、IL-9、IL-13、IL-15及IL-21等带有γ链的细胞因子信号起始阶段必不可少。其抑制剂作为一个新型抗白血病药物,兼有免疫抑制和抗炎等性质。化合物JANEX-1(WHI-P131)是苯胺喹唑啉类特异性JAK3激酶抑制剂,IC50=9.1μM。本文以6-氨基藜芦酸甲酯为原料,经Niementowski、氯代、烃化及中和反应合成JAKNEX-1,总收率为34.3%,其结构经1H-NMR,IR,MS确证。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品易于纯化,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以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分子与激酶催化位点的键合模型为基础,以JANEX-1为先导化合物,对该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8个目标化合物。系列一:10个4-[(6,7-二甲氧基喹唑啉-4-基)氨基]酚酯;系列二:8个N-[4-(苯基氨基)喹唑啉-7-基]酰胺,目标化合物均通过1H-NMR、EI、IR表征结构。在此期间还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关键中间体,其结构通过1H-NMR证实。我们以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株为受试对象,采用MTT比色法观察18个目标物对体外培养的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Y3,Y5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在浓度为10-5mol/L时抑制率分别为64.47%和75.85%,超过先导物JANEX-1在该浓度下的抑制率46.06%)。目标化合物体内抗白血病药理活性、激酶抑制活性、作用机制及免疫抑制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来源于《广东药学院》期刊2007-05-01)
侯廷军,朱丽荔,陈丽蓉,徐筱杰[10](2002)在《EGFR和4-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之间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和MM PBSA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 4 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的相互作用模式 .在分子动力学采样的基础上 ,采用MM PBSA的方法分别预测了四种可能结合模式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 4 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间的结合自由能 .在MM PBSA计算中 ,受体和抑制剂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能采用分子力学(MM)的方法得到 ;溶剂效应中极性部分对自由能的贡献通过解Possion Boltzmanne (PB)方程的方法得到 ;溶液效应中非极性部分对自由能的贡献则通过分子表面积计算 (SA)的方法得到 .计算表明 ,在四种结合模式下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 4 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之间的结合自由能有较大的差别 .在最佳的相互作用模式中 ,抑制剂的苯胺部分位于活性口袋的底部 ,能够与受体残基的非极性侧链产生很强的范德华和疏水相互作用 .抑制剂喹唑啉环上的N(1)原子能够和Met 76 9上的NH形成稳定的氢键 ,而抑制剂上的N(3)原子则和周围的一个水分子形成氢键 .同时 ,抑制剂双环上的取代基团也能和活性口袋外部的部分残基形成一定的范德华和疏水相互作用 .最佳结合模式能够很好地解释已有抑制剂结构和活性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苯胺喹唑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EGFR激酶抑制活性的喹唑啉类生物碱。本文共合成了13个6位亚胺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并通过MTT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化合物13a~13l是新化合物。MTT实验以人肺癌细胞株A549、肝癌细胞株Hep G2和SMMC7721为试药细胞株,结果表明化合物13i和13j对3种试药细胞株都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4是不含亚胺取代的4-苯胺喹唑啉,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研究化合物14和13j对人肺癌细胞A549内EGFR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都能显着地抑制EGFR的磷酸化。其中化合物14的抑制强度与阳性对照gefitinib相当,而化合物13j的抑制作用强于gefitinib。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胺喹唑啉论文参考文献
[1].金正盛,蔡志强,方舒慧,赵蓉,丁海关.新型4-取代苯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J].合成化学.2018
[2].王征,王翠玲,李军林,张宁,孙艳妮.4-苯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EGFR活性研究(英文)[J].药学学报.2015
[3].魏会强.乏氧组织靶向苯胺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D].天津大学.2015
[4].高宏亮,王留昌,徐宏江,张喜全,刘仁杰.4-苯胺喹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抗癌活性初步研究[J].化学通报.2014
[5].龚飞虎,孙丽萍.多重靶向的4-取代苯胺喹唑啉类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进展.2014
[6].晋建文.4-苯胺喹唑啉氟代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
[7].周博.新型4-苯胺喹唑啉类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8].李伟.4-苯胺喹唑啉类EGFR抑制剂的设计及合成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
[9].张洋.4-苯胺喹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07
[10].侯廷军,朱丽荔,陈丽蓉,徐筱杰.EGFR和4-苯胺喹唑啉类抑制剂之间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2
标签:6-碘喹唑啉-4-酮; 拉帕替尼; 喹唑啉; 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