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价值观论文-周鸿雁,江畅

传统价值观论文-周鸿雁,江畅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常,权变,经权,常变

传统价值观论文文献综述

周鸿雁,江畅[1](2019)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经权”观念检视》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常"与"权变"(简称为"经权")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实践智慧。经权思想最早是在春秋时期明确提出的,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它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的"权变"观念及其实践运用存在着叁个明显的问题:"经常"多而杂,无法实现基本的坚执;"经常"所体现的是王权统治的需要,而非民众的意志;无"权变"之定规,掌控者有近乎无限的自由裁量空间。构建中国当代价值观需要更新传统重"权"轻"经"的"经权"观念,在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普遍增强国民的规范意识、法制意识和自律意识。(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9年06期)

郑华良[2](2019)在《经济绩效、传统价值观与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变迁——基于2002—2016年四波全国调查样本的交互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中国高政治信任的谜题,需要从政治信任的结构及其变迁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该论域已有研究中存在概念化、数据选择及模型设定上的不足,利用2002—2016年四波全国调查样本,分析处于政治信任"保护带"结构层面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公众的地方政府信任呈现出波动的状态,理性选择解释路径下的经济绩效及社会文化解释路径下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对于提升地方政府信任有显着的正面作用。但是,各解释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效应表明,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并随着时间产生波动,而传统价值观的提升作用则稳定而持续。因此,随着传统价值观的式微,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将随着经济绩效的波动产生更为剧烈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赛玲,宋文[3](2019)在《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牛士龙、龚振所编制的《中国传统价值观》量表对大连外国语大学4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发放问卷的形式为主,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叁点:其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普遍持认同态度,但趋于弱化。影响传统价值观各因素的平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仁>信>智>义>礼;其二,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个别维度上存在差异;其叁,对于"仁"的思想有着高度认同,而反应等级观念的"礼"的认同度弱化。研究发现制约当代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分析新时代下的价值观新特点、新思想,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更好地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王金龙,杨伶,何叔飞[4](2019)在《传统价值观、课堂沉默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校课堂沉默行为逐渐引起教育界与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传统价值观和课堂沉默行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上述两个视角加以整合,验证中国情境下课堂沉默行为在传统价值观与学业成绩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学生自我认知与教师授课风格在传统价值观与课堂沉默行为各维度的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陈翠芳,肖勇[5](2018)在《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初期的困境及其超越——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视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传统价值观向现代转换已经历了长时间艰难曲折的探索,虽初有成效,但也面临多种矛盾,陷入了重重困境。如何确定价值观的时代性,应立足于哪个阶级来取舍价值观,中国社会历史特点和现实需要是什么,怎样与之相结合,应如何处理各种矛盾等,这些问题困扰着当时的探索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价值观现代转换提供了新的方向,确立了现代价值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并结合中国现实,以科学方法处理价值观转换中的种种矛盾,从而破解了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初期的困境,正确引导了中国价值观现代转换和建设。(本文来源于《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王婷,毛彬[6](2019)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与融通》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当代大学生作为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力量面临着摇摆于文化自卑与自负的现实困境。只有以讲清楚"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作为前提,理解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链接与契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文化自信,培育外化于行的以仁为情感基点、以义为价值标准、以礼为行为规范、以智为思维起点、以信为处事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者以及法治精神"固化以制"的捍卫者。(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宫奕璐[7](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转化与超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国家运行和民族精神的根本价值标准和价值理念,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逐步孕育沉淀形成的与国家物质力量相适应的精神力量,它推动着、支撑着国家的前进和发展。不论是中国传统价值观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都代表着其当时社会的根本价值共识,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因素。任何国家,其前后相继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同时并存的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着当代核心价值观因素,就是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构成“根”和“本”的因素。但传统文化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落后性和制度的特殊性,也有很多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内容,这需要我们结合当今时代新的实践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超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现实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为了更好地使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当代发挥作用,更好的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究竟传承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以转化,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超越。文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范畴富强观、民主观、文明观、和谐观、自由观、平等观、公正观、法治观、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所对应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肿的富国思想、民本思想、传统理想社会建构思想、和合思想、自由思想、均平思想、正义思想、法治思想、爱国思想、乐业思想、诚信思想、仁爱思想进行了传承、转化与超越的分析与论证。以社会主义民主观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转化、超越为例,我们要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人民的重视,把以人民为根本转化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等方面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转化、超越叁个方面也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分析。传承方面,要坚持用洞悉价值立场把握传承主体、运用辩证方法把握传承内容、立足社会需要把握传承目标的原则进行分析和概括;在转化方面,坚持识别转化对象的时代局限性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从表达方式、传播方式、践行要求以及评判标准方面进行分析和转化;在超越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历史语境、价值立场、价值功用和践行路径方面进行分析和概括,实现超越。以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每个群众的心里,外化于每个群众的行动上,进一步推进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缝对接,从而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真正实现文化强国。(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9-06-01)

翟子夜[8](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底,马克思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理论指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一方面抵制了帝国主义的入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留提供了保证,并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开启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融合,形成了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样态,并最终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无疑对发掘其精神根柢、掌握其精神实质、探寻其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5期)

江畅,陶涛[9](2019)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价值观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现代转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任务。尊道贵德、仁爱、推己及物、五福、修身等观念需要大力弘扬,家国天下同构、家长制、官本位、忠君、经权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个体、公民、权利、社会、现代法治等现代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完成这些任务是构建中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营,王利平[10](2019)在《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文学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输出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故强化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就当前汉语言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仍有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重点借鉴陈来编着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03期)

传统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中国高政治信任的谜题,需要从政治信任的结构及其变迁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该论域已有研究中存在概念化、数据选择及模型设定上的不足,利用2002—2016年四波全国调查样本,分析处于政治信任"保护带"结构层面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公众的地方政府信任呈现出波动的状态,理性选择解释路径下的经济绩效及社会文化解释路径下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对于提升地方政府信任有显着的正面作用。但是,各解释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效应表明,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并随着时间产生波动,而传统价值观的提升作用则稳定而持续。因此,随着传统价值观的式微,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将随着经济绩效的波动产生更为剧烈的变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价值观论文参考文献

[1].周鸿雁,江畅.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经权”观念检视[J].道德与文明.2019

[2].郑华良.经济绩效、传统价值观与中国地方政府信任变迁——基于2002—2016年四波全国调查样本的交互效应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赛玲,宋文.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度调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王金龙,杨伶,何叔飞.传统价值观、课堂沉默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5].陈翠芳,肖勇.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初期的困境及其超越——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视角分析[J].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

[6].王婷,毛彬.中国传统价值观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与融通[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宫奕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转化与超越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8].翟子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学术交流.2019

[9].江畅,陶涛.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J].湖北社会科学.2019

[10].杨营,王利平.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J].新闻爱好者.2019

标签:;  ;  ;  ;  

传统价值观论文-周鸿雁,江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