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习慈羊,王达希,杜静

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习慈羊,王达希,杜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轮独驱,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

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习慈羊,王达希,杜静[1](2019)在《四轮独驱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进展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的结构布置与传统车辆有很大差别,传统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已不适合电动汽车,加上相比于其它单电机或双电机驱动,四轮毂电机独立驱动能使得车辆在具有极佳机动性的情况下同时具有优异的操纵稳定性。介绍四轮独驱电动汽车(4WID-EV)操纵稳定性的各种控制策略及其相关研究,指出4WID-EV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的发展趋势为:集成化、模块化、成本低化、可自适应变化。(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4期)

孙鹏[2](2019)在《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生态失衡加快,开发新能源驱动技术是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电动汽车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必将取代传统内燃机汽车市场地位,而研发基于线控的四轮独立驱动/转向(4WID/S)技术将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着眼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以提升驾驶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为目标,从车轮转角分配和转向电机执行控制两个层面出发,研究了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SBW)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探究转向多电机协调控制机理,并构建4WID/S实验样车,为线控转向后续发展拓展了新的控制思路。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线控转向国内外研究进展,尤其是线控转向稳定性控制和转向电机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设计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架构,采用降阶建模思想,建立整车动力学和转向电机数学模型,并联合Simulink/CarSim搭建整车仿真模型,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汽车转向特性,为提升车辆机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确定了变角传动比控制方案,为解决目前角传动比不能适应全速范围的需求,联合定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增益,提出一种变权重系数分割车速区间以确定理想变角传动比控制方法;并设计双反馈主动转向控制器,对转向盘转角输入信号动态修正,输出精确合理转向信号,进一步优化驾驶性能;在联合仿真中置不同工况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研究4WID/S电动汽车不同运动模式下转向分配原则,采用两相混合步进电机作为转向执行电机,针对电机存在失步和堵转的问题,设计细分驱动和速度控制曲线优化其运行性能;并分析多电机协调控制机理,设计了基于非线性速度控制曲线的转向多电机协调控制策略,在确保执行精度同时提升响应速度;最后,基于线控转向的功能设定,完成对各子模块的硬软件设计,并对本文所提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李运洪,朱永强[3](2019)在《基于转向中心前后位置控制的多轴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多轴汽车高速行驶转向操纵稳定性差的问题,建立了五轴全轮转向汽车的ADAMS-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在50-130(km/h)车速范围内,进行了基于D值(汽车转向中心与第1轴的距离)的两种转向试验对比分析:固定D值(Fixed D value,FD)和可变D值的角阶跃输入响应试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D值的横摆角速度PID控制策略(PID-D)能显着改善多轴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车速为100km/h时,在横摆角速度稳态值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超调量降低0.08%,收敛时间降低20.4%;质心侧向加速度稳态值降低0.14%;质心侧偏角稳态值降低17.8%,更接近零值。(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曹也[4](2019)在《基于差动转向的全轮独立驱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各轮驱动/制动转矩独立可控,且响应迅速精确,为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及动力学控制的实现提供了优势平台。本文针对装备线控转向(Steer By Wire,SBW)系统的全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其SBW系统可靠性难以保证的现状,着眼于SBW系统转向电机失效,汽车操纵稳定性无法保证的危险情况,基于差动转向技术,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控制恢复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根据研究需要,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包含差动转向系统模型在内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其次,基于车辆原SBW系统对差动转向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以保证在SBW系统失效时,差动转向系统能够接替原系统独立进行转向动作,使车辆按照预期的驾驶目的行驶,恢复其操纵稳定性。分析差动转向控制系统特点,选取转向齿条位移为被控输出量,前轴左右转向驱动轮转矩差为控制输入量,综合考虑系统非线性特性、控制性能要求以及实际应用要求等,基于叁步法非线性控制理论设计包含稳态、前馈和反馈控制环节在内的差动转向非线性控制器,并进行典型工况下的仿真验证。针对差动转向能够使驾驶员重获对车辆的操纵,但其操纵稳定性与正常转向车辆明显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基于差动转向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研究,旨在使差动转向车辆具有与正常转向车辆相同或相近的整车操纵稳定性。首先提出基于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联合的整车稳定性控制策略,并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权重自调节的LQR整车稳定性控制器,一方面用于差动转向的偏差补偿控制,使差动转向介入工作时,通过偏差补偿使车辆操纵稳定性与正常转向车辆尽可能一致;另一方面用于整车稳定性控制,保证差动转向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其次考虑差动转向与整车稳定性控制之间存在执行上的冲突,进行差动转向与稳定性控制的协调控制研究,基于冲突分析提出协调控制方案,并基于可拓控制理论设计协调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设计并搭建双轮毂电机实验台,基于实验台与NI PXI实时平台,联合CarSim和LabVIEW进行了差动转向的硬件在环仿真实验,验证了电机转矩跟踪控制效果以及差动转向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设计并改装轮毂电机式全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实验平台车,以Compact-RIO为整车虚拟控制器进行了整车快速控制原型的开发,并进行了实车试验,验证差动转向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景东印[5](2018)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通过直接横摆力矩控制来提高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稳定性问题。针对充分发挥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各电机独立可控的特点来提高车辆稳定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的车辆稳定性分层控制策略。其中,以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为控制变量,设计了上层附加横摆力矩层。考虑地面附着条件和电机外特性约束,设计了下层动态转矩分配层。通过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表明,所设计控制策略提高了车辆的稳态行驶能力,增强了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控制策略行之有效。(本文来源于《汽车工业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谢宪毅[6](2018)在《分布式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因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各国政府和汽车厂商纷纷提出以发展电动汽车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应运而生。这种新型的电动汽车不同于以往的内燃机汽车,分布式电动汽车取消了汽车底盘的传动系统,直接由安装在车轮上的轮毂电机驱动行驶,这使得车辆的可控自由度大大提升,其在改善车辆操纵性与提升行驶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着显着的优势。多可控自由度的车辆底层执行机构,需要重新设计和研究相关集成控制方法和策略,以提升车辆操纵性与稳定性。为了保证分布式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在传统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控制策略与方法。本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电动汽车的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编号:2016YFB0100900)、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项目《电动智能车驱动、转向、制动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编号:3R217R802417)。文中以分布式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前提,针对后轮主动转向系统、分布式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分布式电动汽车的稳定性集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后,总结现阶段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定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建立了分布式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依据达朗贝尔原理和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分布式电动汽车整车8自由度动力学仿真模型,其中包括Gim轮胎模型,转向系统模型,驱动电机模型和驾驶员模型。针对所建立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开环、闭环仿真测试和分析,并通过与Carsim软件中的车辆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验证了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合理性,为后文中的仿真试验提供基础。2、车辆行驶状态参数信息获取与车辆行驶稳定性判断。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EKF)建立状态估计器,估算车辆质心侧偏角、轮胎与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该算法在车辆线性工况和非线性工况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相平面法则,获取了车辆在不同行驶车速与路面附着条件下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的相平面稳定区域及边界曲线表达式。并将车辆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相平面区域划分为“稳定区域”,“临界区域”和“非稳定区域”叁部分,以此判断车辆行驶稳定性,同时也作为设计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系统的基础。3、设计了一种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系统。在利用传统LQR控制理论设计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根据路面附着系数情况调节Q矩阵权重系数的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分析了车辆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和车辆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针对路面附着系数的情况,动态调整Q矩阵权重系数,在低附着路面上行驶时,提高对qβ的权重系数,降低qwr的权重系数;相应的,在高附着路面行驶时,提高对qwr的权重系数,降低qβ的权重系数。借助于模糊控制原理设计了Q矩阵权重系数调节器,从而设计了一种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通过开环阶跃响应与闭环双移线仿真试验,验证了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在不同路面附着条件下的适应性,降低了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且具有更好的轨迹跟踪能力。并根据以往学者提出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均有优势,综合性能也更具有优势。4、提出采用免疫型遗传优化算法,在利用模糊控制原理设计ESC控制器的的基础上,利用免疫型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分析了以往模糊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设计人员经验的问题与借助于传统遗传算法优化模糊控制器时易引起种群“爆炸”和“早熟”导致无法获取“最优”个体的问题。选取免疫型遗传优化算法,在保持了种群多样性的前提下,利用疫苗信息提高遗传算法的优化效率。针对借助于模糊控制设计的ESC控制器进行了优化,包括对其隶属度函数分布情况,比例系数和量化因子的优化。通过开环阶跃响应和正弦仿真试验,对比了优化前后ESC控制器性能,优化后的ESC模糊控制器提升了车辆的侧向响应能力,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在达到稳态前的振动幅度明显降低,达到稳态值的所用时间更短,综合性能有所提升。5、设计了一种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系统,为了兼顾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驾驶员加减速意图的控制,分别设计了“基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的集成控制系统”和“基于车辆操纵性控制的集成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以车辆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相平面的实时情况,协两个子系统发挥作用。当车辆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相平面处于“临界区域”或“非稳定区域”时,将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与采用免疫型遗传优化的ESC控制器进行集成设计,协调两种控制器分别或共同发挥作用控制车辆,进而设计了一种基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的集成控制系统。通过正弦增益开环仿真试验,验证了这种集成控制系统在车辆非线性工况下的有效性,提升了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能够减少在车辆稳定性控制过程中ESC介入次数,降低了车速下降程度,保证车辆稳定行驶。当车辆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偏角速度处于相平面“稳定区域”时,即车辆尚未发生失稳的情况下,通过二次规划原理设计横摆力矩分配器,将维持车辆稳定行驶的横摆力矩与驾驶员加减速意图所需求的广义纵向力进行协调后再分配至4个车轮的驱动/制动力矩,从而将分布式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与制动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车辆操纵性控制的集成控制系统。通过双移线仿真试验,验证了在保证车辆不失稳的前提下,提升车辆的稳定裕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驾驶员对车速的控制要求。6、搭建分布式电动汽车硬件在环试验平台,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选取了NI PXIe实时系统硬件作为实时测试平台,在完成了对车辆底层执行机构系统的硬件选型与相关控制器匹配后,搭建了分布式电动汽车硬件在环试验平台。对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开发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进行适当的实时化处理。通过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系统在实时环境下均能够良好运行,有效的改善了车辆在多种工况下的操纵稳定性,也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出的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提出的变权重系数LQR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器,免疫型遗传优化的ESC控制器,基于车辆稳定性控制的集成控制器,基于车辆操纵性控制的集成控制器对于分布式电动汽车的稳定性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也为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以及整车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周鹏[7](2018)在《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转向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一个重要性能。随着人们对汽车主动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动安全技术之一的4WS也受到各大汽车生产商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本文以轿车为对象,对四轮转向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建立了二自由度前轮转向理想参考模型;针对四轮转向系统,考虑到车辆转向时应满足阿克曼转向定理,建立了二自由度阿克曼前轮转向+比例后轮的四轮转向车辆动力学模型(正文中统称比例四轮转向或4WS)与二自由度阿克曼四轮独立转向车辆动力学模型(4WIS);推导出两种四轮转向形式下主动转向轮与输入车轮的转角函数关系表达式,并利用Simulink搭建了4WS与4WIS的前馈控制模型;应用Carsim软件平台,建立了多自由度四轮转向整车模型。基于该整车模型进行了4WS前馈控制与4WIS前馈控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四轮转向系统的整车稳定性明显优于前轮转向。基于阿克曼四轮独立转向,分别采用了模糊与模糊PID控制技术,以具有理想转向特性的二自由度前轮转向模型作为参考,制定了4WIS前馈与模糊反馈、4WIS前馈与模糊PID反馈的控制策略,在高低附着路面下进行方向盘角阶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反馈控制的车辆稳定性效果更加明显。进一步对4WS系统与4WIS系统的转向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增加考虑了路面附着条件对整车稳态横摆角速度的影响,结合两种四轮转向形式的各自优点,设计了在低速时采用4WIS,高速时采用4WS的混合模式转向系统。以尽量保证四轮转向系统也能满足驾驶员的传统驾驶感觉,合理地确定了转向模式的切换车速。在第叁章的控制策略基础上,增加设计了4WS前馈与模糊反馈控制算法。同样在高低附着路面下进行方向盘角阶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式转向系统能够兼顾两种转向形式的各自优势,即能提高车辆操纵稳定性,也能明显改善四轮转向有别于传统两轮转向的驾驶感觉。由于极限工况下轮胎的侧偏力容易达到饱和,四轮转向技术对改善车辆的稳定性能力有限,本文阐明了四轮转向与差动制动联合控制的必要性。设计以车辆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偏差作为控制器输入,车轮转角与维持车辆稳定所需的补偿力矩作为输出的模糊控制器。通过公差带和相平面方法判断车辆是否失稳,并设计一个逻辑控制器来协调四轮转向与差动制动的联合控制。同样采用方向盘角阶跃输入,结果表明:即使在高速大转角的情形下,经联合控制下的整车模型能够较好的保持车辆的稳定性,效果明显优于只有四轮转向控制的整车模型。(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8-03-20)

熊璐,李越,冷搏[8](2017)在《基于运动跟踪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分层控制的结构,上层为广义力计算层,设计基于前轮转角的前馈控制,提高横摆角速度稳态增益,同时考虑外界扰动和建模不确定性,设计积分抗饱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跟踪参考横摆角速度,提高车辆瞬态响应.下层为广义力分配层,考虑到实际行驶状况的复杂以及路面状况、车辆质心侧偏角难以实时获取,设计基于稳定性优先的规则分配机制.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任泽凯,张京明,张浩,董金松,张红卫[9](2017)在《基于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的中置轴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中置轴汽车列车4自由度参考模型及多自由度非线性仿真模型,并通过单移线实车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方法建立了中置轴汽车列车横摆力偶矩控制(DYC)模型,通过TrukSim及Simulink建立了联合仿真平台,并进行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单移线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施加DYC后,列车低附着系数路面横摆角速度后部放大系数和质心侧偏角后部放大系数分别减小26.5%、29.9%,最大铰接角速度减小18.4%,大幅改善了中置轴汽车列车的操纵稳定性,降低了折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曾亮铭[10](2017)在《基于主动悬架的汽车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是汽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架系统性能在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影响巨大。主动悬架通过对弹簧刚度和阻尼特性的调节,对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进行协调,极大的提升汽车的行驶性能,是未来汽车底盘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国内外主动悬架系统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不同工况下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效协调为目标。对刚度可调的空气弹簧和阻尼可变减震器电控空气悬架系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空气弹簧和减震器结构和参数特性,设计了不同工况下的空气弹簧和减震器控制模式。分析了膜式空气弹簧的结构原理和刚度变化特性以及阻尼连续可调的电磁阀控制减震器的结构原理和阻尼特性。针对汽车的行驶工况以及空气弹簧和减震器特性,设计了空气弹簧和减震器控制模式。(2)建立了主动悬架整车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轿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首先模拟汽车真实的行驶环境,搭建了路面激励模型和轮胎模型。建立了二自由度被动悬架模型,并在Simulink中进行仿真计算。建立了主动悬架二自由度振动模型以及考虑了汽车振动特性和操纵稳定性的整车九自由度模型。基于悬架系统对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电控空气悬架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指标。(3)建立电控空气悬架PID控制模型。以二自由度主动悬架模型为基础,设计了主动悬架PID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对比表明:PID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在车身垂向加速度和悬架动行程方面均有减小,汽车平顺性得到改善。轮胎动载荷略有增加,但在可控的范围内。(4)建立基于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模型。提出了基于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方法,来改善汽车的平顺性和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在整车9自由度模型中对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协调控制汽车主动悬架的汽车在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方面均有提升。(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16)

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能源资源日渐短缺、生态失衡加快,开发新能源驱动技术是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电动汽车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必将取代传统内燃机汽车市场地位,而研发基于线控的四轮独立驱动/转向(4WID/S)技术将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课题着眼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以提升驾驶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为目标,从车轮转角分配和转向电机执行控制两个层面出发,研究了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SBW)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探究转向多电机协调控制机理,并构建4WID/S实验样车,为线控转向后续发展拓展了新的控制思路。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线控转向国内外研究进展,尤其是线控转向稳定性控制和转向电机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调研,提出了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设计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架构,采用降阶建模思想,建立整车动力学和转向电机数学模型,并联合Simulink/CarSim搭建整车仿真模型,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2)分析汽车转向特性,为提升车辆机动性和操纵稳定性,确定了变角传动比控制方案,为解决目前角传动比不能适应全速范围的需求,联合定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增益,提出一种变权重系数分割车速区间以确定理想变角传动比控制方法;并设计双反馈主动转向控制器,对转向盘转角输入信号动态修正,输出精确合理转向信号,进一步优化驾驶性能;在联合仿真中置不同工况对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研究4WID/S电动汽车不同运动模式下转向分配原则,采用两相混合步进电机作为转向执行电机,针对电机存在失步和堵转的问题,设计细分驱动和速度控制曲线优化其运行性能;并分析多电机协调控制机理,设计了基于非线性速度控制曲线的转向多电机协调控制策略,在确保执行精度同时提升响应速度;最后,基于线控转向的功能设定,完成对各子模块的硬软件设计,并对本文所提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习慈羊,王达希,杜静.四轮独驱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进展概述[J].内燃机与配件.2019

[2].孙鹏.4WID/S电动汽车线控转向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3].李运洪,朱永强.基于转向中心前后位置控制的多轴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4].曹也.基于差动转向的全轮独立驱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5].景东印.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仿真[J].汽车工业研究.2018

[6].谢宪毅.分布式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周鹏.四轮转向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8

[8].熊璐,李越,冷搏.基于运动跟踪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任泽凯,张京明,张浩,董金松,张红卫.基于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的中置轴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J].汽车技术.2017

[10].曾亮铭.基于主动悬架的汽车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协调控制[D].湖南大学.2017

标签:;  ;  ;  ;  

汽车操纵稳定性控制论文-习慈羊,王达希,杜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