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裸盖伞生物学及与其伴生菌点枝顶孢生态关系研究

黄褐裸盖伞生物学及与其伴生菌点枝顶孢生态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致幻型毒菌简称迷幻菇,是一类在其子实体和/或菌丝体内含有活性色胺类毒素,能引起人或其他动物神经致幻型中毒的大型真菌。活性色胺类物质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吲哚环和二甲基氨基基团的幻觉诱发物,包括光盖伞素(psilocybin)、光盖伞辛(psilocin)、baeocystin、norbaeocystin等。致幻型毒菌属于世界性分布,种类繁多,包括裸盖菇属(Psilocybe)、花褶伞属(Panaeolus)、鹅膏属(Amanita)、球盖菇属(Stropharia)、裸伞属(Gymnopillus)、垂幕菇属(Hypholoma)、光柄菇属(Pluteus)、丝盖伞属(Inocybe)、锥盖伞属(Conocybe)、Panaeolfna、田头菇属(Agrocybe)等属的一些种类。 致幻型毒菌及其所含毒素可引起人或其他动物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跳加快、收缩压上升、体温增高、呼吸频率增加、瞳孔放大、脸面潮红、出汗、发冷等症状;产生异常精神状态,出现陌生感、思维困难、兴奋及五官感觉(特别是视觉)和肢体感觉改变,甚至出现幻觉。由于在一些西方国家,年轻人滥用迷幻菇或其活性成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危害,使这类产品的吸食和扩散遭到了限制。但是由于这类真菌或其所含的活性生物碱在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失调、身体畸形恐惧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在治疗丛发性头痛和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在研究大脑奥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使得西方国家学者一直没有间断对其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致幻菌的生境调查和种类鉴定,活性色胺类物质提取、检测、鉴定、合成、代谢与分泌,以及在心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落后,仅进行了有限的生境调查和毒菌生物学研究工作,对毒素检测、合成及应用等研究没有进行。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种类为黄褐裸盖伞(Ps.fasciata),一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的致幻型毒菌。2002年2月在四川金堂采集到了该菌野生子实体。然而,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体是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Acremonium strictum)的混合物。采取菌丝片段法反复分离纯化,得到了两真菌各自的纯培养物。黄褐裸盖伞菌丝体在常见的土豆培养基上生长快,也很容易结实,为菌丝体和子实体应用奠定了基础。采用菌糠-棉籽壳-牛粪培养料人工培育黄褐裸盖伞子实体也获得了成功,但产量很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致幻型毒菌研究概况
  • 1.1.1 研究和利用简史
  • 1.1.2 种类和分布
  • 1.1.3 中毒和治疗
  • 1.1.4 人工驯化及毒素产生
  • 1.2 致幻型毒素—光盖伞素和光盖伞辛
  • 1.2.1 化学性质
  • 1.2.2 提取与纯化
  • 1.2.3 分析与检测
  • 1.2.4 生物合成
  • 1.2.5 化学合成
  • 1.2.6 光盖伞素药理学
  • 1.3 致幻型毒菌及毒素的应用
  • 1.3.1 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
  • 1.3.2 治疗丛发性头痛
  • 1.3.3 帮助戒毒
  • 1.3.4 减轻癌症晚期病人的痛苦
  • 1.3.5 探讨大脑的奥秘
  • 1.3.6 在辅助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 1.3.7 对健康人群的有利作用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褐裸盖伞形态特征、菌种分离及子实体培养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子实体形态观察
  • 2.2.2 菌丝体分离纯化
  • 2.2.3 纯培养特征观察
  • 2.2.4 子实体培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子实体特征
  • 2.3.2 菌种纯化
  • 2.3.3 子实体培养
  • 2.4 讨论
  • 2.4.1 菌种分离
  • 2.4.2 子实体培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ITS裸盖菇属系统发育分析和菌株鉴定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剂盒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菌丝体培养
  • 3.2.2 基因组DNA提取
  • 3.2.3 PCR扩增
  • 3.2.4 PCR产物的凝胶回收纯化
  • 3.2.5 PCR产物的T/A克隆和转化
  • 3.2.6 PCR扩增产物测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的克隆和转化
  • 3.3.2 DNA序列测定
  • 3.3.3 DNA序列数据分析
  • 3.4 讨论
  • 3.4.1 ITS序列测定在致幻菌属种系统发育分析和菌株鉴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 3.4.2 不同研究小组提交的同一个种的ITS序列可能差别较大
  • 3.4.3 ITS序列多态性可广泛应用于真菌系统分类与鉴定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黄褐裸盖伞生活史和交配型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担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4.2.2 涂布平板法孢子萌发
  • 4.2.3 双层平板法孢子萌发
  • 4.2.4 后熟处理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5 细胞壁裂解酶酶解处理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6 点枝顶孢菌丝提取液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4.2.7 孢子单核体鉴定
  • 4.2.8 单核体结实研究
  • 4.2.9 交配型测定
  • 4.2.10 诱导产生无性孢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担孢子萌发
  • 4.3.2 孢子单核体的鉴定
  • 4.3.3 单核体结实
  • 4.3.4 交配型测定
  • 4.3.5 生活史
  • 4.4 讨论
  • 4.4.1 担孢子萌发
  • 4.4.2 孢子单核体鉴定
  • 4.4.3 交配型测定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活性色胺类物质检测技术初步研究
  • 5.1 黄褐裸盖伞粗毒的毒性实验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讨论
  • 5.2 定性检测试纸研制与应用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2.3 讨论
  • 5.3 比色法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黄褐裸盖伞与其伴生菌点枝顶孢的生态关系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点枝顶孢在黄褐裸盖伞子实体上的分布
  • 6.2.2 点枝顶孢对黄褐裸盖伞结实的影响
  • 6.2.3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拮抗作用测定
  • 6.2.4 点枝顶孢对黄褐裸盖伞担孢子萌发的影响
  • 6.2.5 点枝顶孢对黄褐裸盖伞产生活性色胺的影响
  • 6.2.6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适宜碳源测定
  • 6.2.7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适宜氮源测定
  • 6.2.8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pH测定
  • 6.2.9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温度测定
  • 6.2.10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胞外多糖酶活性测定
  • 6.2.11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6.2.12 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蛋白酶活性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点枝顶孢在黄褐裸盖伞子实体上的分布
  • 6.3.2 点枝顶孢对黄褐裸盖伞结实的影响
  • 6.3.3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的拮抗作用
  • 6.3.4 点枝顶孢对黄褐裸盖伞产生活性色胺的影响
  • 6.3.5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对碳源的同化利用
  • 6.3.6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对氮源的同化利用
  • 6.3.7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的pH范围和适宜pH
  • 6.3.8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和适宜温度
  • 6.3.9 胞外多糖酶活性
  • 6.3.10 多酚氧化酶活性
  • 6.3.11 几丁质酶、β-葡聚糖酶和蛋白酶酶活性
  • 6.4 讨论
  • 6.4.1 点枝顶孢是黄褐裸盖伞的菌生菌
  • 6.4.2 点枝顶孢不是黄褐裸盖伞的菌寄生真菌
  • 6.4.3 两种真菌间的利用竞争使两者能够共同进化
  • 6.4.4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间的干扰竞争比较微弱
  • 6.4.5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的平衡进化
  • 6.4.6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是偏利互生关系
  • 6.4.7 黄褐裸盖伞和点枝顶孢仍然处于动态进化中
  • 6.4.8 点枝顶孢是黄褐裸盖伞的内生菌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主持课题及获得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褐棉45S rDNA的FISH定位及核型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04)
    • [2].从蓝白到黄褐——突尼斯镜头印象[J]. 影像视觉 2009(06)
    • [3].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J]. 故事家 2019(17)
    • [4].肺癌患者胸腔脓汁中分离出黄褐二氧化碳噬纤维菌1例[J]. 临床检验杂志 2012(01)
    • [5].3个黄褐棉近等基因系的选择及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4)
    • [6].黄褐噬二氧化碳细胞菌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流感染1例[J]. 临床检验杂志 2014(07)
    • [7].巴西野生棉考察简报[J]. 中国棉花 2014(03)
    • [8].新疆粗毛黄褐孔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9].药用真菌粗毛黄褐孔菌生物学性质的研究[J]. 中药材 2010(04)
    • [10].金大牙[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2(10)
    • [11].粗毛黄褐孔菌多糖降血糖试验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0(01)
    • [12].建水县黄褐麻鸭品种资源调查报告[J]. 云南畜牧兽医 2008(03)
    • [13].黄褐幕枯叶蛾生殖行为研究和林间引诱试验[J].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5)
    • [14].黄褐油葫芦Teleogryllus derelictus染色体C-带核型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6)
    • [15].建水黄褐麻鸭保种及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 畜禽业 2012(02)
    • [16].石灰多菌灵对粗毛黄褐孔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J]. 食用菌 2010(04)
    • [17].黄褐筛菌和小筛菌孢囊及囊被显微结构[J]. 菌物研究 2010(04)
    • [18].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棉花衣分QTL定位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8)
    • [19].不同剂量粗毛黄褐孔菌的血糖调节作用对比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19(01)
    • [20].黄河颂[J]. 飞天 2019(02)
    • [21].秦地旧事[J]. 诗选刊 2015(06)
    • [22].红黄鹅膏菌原亚种及其黄褐变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02)
    • [23].茶之韵[J]. 散文诗 2009(Z2)
    • [24].茉莉花茶品鉴[J]. 茶世界 2014(09)
    • [25].建水县黄褐麻鸭品种资源利用现状及开发对策[J]. 中国畜禽种业 2012(02)
    • [26].流动注射-冷原子吸收法测定黄褐牛肝菌中的痕量汞[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04)
    • [27].基于黄褐棉导入系的抗黄萎病QTL鉴定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5)
    • [28].与心灵相谈甚欢[J]. 中学生百科 2015(27)
    • [29].江淮黄褐土壤芝麻肥效研究[J]. 作物杂志 2017(06)
    • [30].博强鲜蛋 引领禽业发展的品牌[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2(04)

    标签:;  ;  ;  ;  ;  ;  ;  ;  ;  

    黄褐裸盖伞生物学及与其伴生菌点枝顶孢生态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