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幅循环荷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幅应力,疲劳方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等幅循环荷载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16)在《常幅循环荷载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方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对素混凝土及钢材单一材料的疲劳方程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共同作用,钢筋混凝土构件层面的疲劳方程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论文基于两种材料的疲劳方程,结合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截面基本力学原理,从理论上探讨了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层面的疲劳方程,并与已有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6年06期)
王岩,王瑶,路桂娟,徐郑郑[2](2014)在《变幅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轴拉声发射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声发射技术对混凝土试件在变幅循环轴拉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所伴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混凝土的凯塞效应及典型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声发射凯塞效应和费利希蒂效应过渡的加载阶段约有62%极限应力,此临界点可作为混凝土轴拉裂缝发展稳定与否的标志;声发射振铃数、声发射ASL平均值和声发射幅度均呈现出随着加载阶段的延续而增加的趋势。相关结果可以作为预测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损伤程度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李明,朱浮声,王丽丽[3](2013)在《恒幅循环荷载作用下FRP加固桥梁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线性渐进迭加假定的基础上,理论推导了叁点弯曲荷载下FRP加固桥梁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公式,并结合FRP加固桥梁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分析了FRP加固梁裂纹的扩展行为,验证了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的经验公式可用于计算标准叁点弯曲梁的裂缝口张开位移,进而计算断裂模型中梁的临界有效裂缝长度.利用线弹性断裂力学中应力强度因子对疲劳裂纹扩展进行定量描述,进而对FRP加固桥梁的疲劳寿命进行预估算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8期)
肖建清,冯夏庭,丁德馨,蒋复量[4](2010)在《常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滞后及阻尼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花岗岩常幅循环加载试验,分析岩石的非线弹性滞后特性。卸载阶段,应变相位滞后于应力相位,加载阶段,应变相位可能滞后、相等或超前于应力相位。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中阻尼效应的差异引起变形曲线的畸形,变形-时间曲线变成一条上宽下窄的非正弦曲线,而塑性变形的累积使平均应变水平线逐渐上移,因此出现应变相位超前于应力相位的现象。基于应变相位与应力相位的关系,探讨滞回圈可能存在的形态,若应变相位始终滞后于应力相位,滞回圈呈椭圆形;若加载段中应变相位超前于应力相位,则呈新月形;若既有滞后又有相等和超前的情形,则呈长茄形。将岩石视为黏弹塑性材料,讨论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计算方法,给出两者的修正计算式。利用试验数据分析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的演化与应力水平密切相关,成线性或倒S型发展规律;而阻尼比则取决于动弹性模量以及滞回圈面积的大小,演化曲线呈U形或L形。(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肖建清,丁德馨,徐根,蒋复量[5](2010)在《常幅循环荷载下岩石的变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对花岗岩进行常幅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循环加载过程中岩石的变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岩石疲劳破坏时的变形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这一变形量与静态全过程曲线破坏后区对应上限应力处的变形量相当,验证了极限变形规律;岩石的轴向应变、横向应变和体积应变都具有3阶段演化规律,3阶段的划分基本一致;横向应变的3阶段规律比轴向应变的明显,横向应变速率亦大于轴向应变速率,因此,从变形的角度建立岩石的疲劳破坏准则更可靠,采用横向变形或横向变形速率作为岩石疲劳破坏或失效的判据,更有利于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张耀春,于海丰,张文元,连尉安[6](2009)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等幅轴向反复循环荷载下低周疲劳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两端铰接ST12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等幅轴向反复循环荷载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基础上,进行了Q235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分析了2种材质的共47根支撑在试验载荷下的最大横向变形和最大抗压承载力特性,验证了文献及规范方法的可靠性.在假设加载幅值、试件几何特征以及钢材屈服强度对支撑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相互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算支撑低周疲劳寿命的经验公式.分析表明,翼缘宽厚比越小,长细比越大,加载幅值越小,屈服强度越低,支撑低周疲劳寿命越高.由于在地震作用时支撑构件位移时程不可预知,设计支撑时除应严格限制翼缘板件宽厚比外,还应适当采用低屈服点钢材及适当放宽某些现行规程对长细比的限制,以避免支撑过早断裂.最后,根据支撑不同损伤阶段的累积耗能比,指出可偏于安全的采用阶段Ⅰ的寿命估算公式来预估支撑的低周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韩强,黄培彦[7](2009)在《常幅循环荷载下CFL增强RC梁弯曲疲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碳纤维薄板(CFL)加固RC梁叁点弯曲疲劳实验,得到了常幅疲劳荷载作用下加固梁挠度、CFL与钢筋应变的演化规律;试验过程中加固梁刚度的疲劳损伤、CFL与混凝土界面的疲劳剥离都呈现初始快速扩展、稳定扩展、失稳扩展的叁阶段发展规律。通过对CFL加固梁的疲劳破坏机理的分析,指出钢筋的疲劳屈服导致CFL的剥离是加固梁最主要的破坏模式,其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控制截面受拉钢筋的应力幅值,提出采用疲劳损伤第二阶段的钢筋应力幅值的△S-N曲线与国外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09年01期)
闫东明,林皋,王哲[8](2005)在《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单轴拉伸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MTS318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上对76个哑铃形试件进行了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单轴动态拉伸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初始静载、循环频率、循环增幅对混凝土动态强度以及变形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的频率范围内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动强度主要取决于每一循环内最高加载速率时的动强度,循环增幅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初始静态荷载的增加,混凝土的动态强度趋于减小。随着循环数的增加,混凝土内产生的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幅度也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赵造东,张立翔,王时越[9](2001)在《等幅循环荷载下水工混凝土疲劳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工混凝土在承受等幅循环轴向压应力下的疲劳试验得到了大量的疲劳寿命数据 ,并分析了疲劳寿命的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 ,在工程实际中 ,疲劳寿命既服从叁参数威布尔分布又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但以叁参数威布尔公布更佳 .同时给出了不同存活率下水工混凝土的S N曲线方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牟崇元,常宝琦,吴景浓,石勇[10](1991)在《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剪模量和阻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我国南方8个场址81个试样的动叁轴试验资料,对土在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其动模量和阻尼与应变幅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一种广义双曲线模型,能更满意地描述各类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该模型保持了形式简便,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等优点。文中还分别对砂土和粘土,给出了模型中参数的统计关系式,这些表达式能明显反映粘性土和非粘性土的特性及其差别。(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1991年02期)
等幅循环荷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混凝土试件在变幅循环轴拉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所伴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采集,分析混凝土的凯塞效应及典型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声发射凯塞效应和费利希蒂效应过渡的加载阶段约有62%极限应力,此临界点可作为混凝土轴拉裂缝发展稳定与否的标志;声发射振铃数、声发射ASL平均值和声发射幅度均呈现出随着加载阶段的延续而增加的趋势。相关结果可以作为预测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损伤程度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幅循环荷载论文参考文献
[1].刘磊.常幅循环荷载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疲劳方程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
[2].王岩,王瑶,路桂娟,徐郑郑.变幅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轴拉声发射特性试验[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李明,朱浮声,王丽丽.恒幅循环荷载作用下FRP加固桥梁疲劳寿命预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肖建清,冯夏庭,丁德馨,蒋复量.常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滞后及阻尼效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
[5].肖建清,丁德馨,徐根,蒋复量.常幅循环荷载下岩石的变形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张耀春,于海丰,张文元,连尉安.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等幅轴向反复循环荷载下低周疲劳性能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韩强,黄培彦.常幅循环荷载下CFL增强RC梁弯曲疲劳性能研究[J].建筑技术.2009
[8].闫东明,林皋,王哲.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单轴拉伸特性[J].水利学报.2005
[9].赵造东,张立翔,王时越.等幅循环荷载下水工混凝土疲劳寿命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10].牟崇元,常宝琦,吴景浓,石勇.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剪模量和阻尼[J].华南地震.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