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体系中纳米镍基合金及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微乳液体系中纳米镍基合金及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一般认为AOT作为表面活性剂不需要加助表面活性剂即可形成微乳液,而我们研究了由AOT、正丁醇、正庚烷、水配制的新的W/O型微乳液体系的性质,考察了不同含水量对微乳液稳定区域的影响,绘制了室温下该体系的相图,通过与AOT、正庚烷、水组成的三元微乳液体系比较发现,此新四元微乳液体系有较大的微乳区域,当含水量达到一定值时,微乳区出现分区现象;利用电导率实验数据研究了微乳液由W/O型→双连续微乳液→棒状液晶结构→层状液晶结构→双连续微乳液→O/W型微乳液的结构转变;求得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得结构参数。为以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介质合成纳米材料提供依据,同时为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以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反应介质,以KBH4为还原剂,分别在80±0.5℃还原Fe2+和Ni2+,75±0.5℃还原Ni2+和Co2+,并在不同的温度下对前驱物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是形成物相单一的Fe-Ni合金和Ni-Co合金的关键因素,400℃和450℃时形成了物相比较单一的Fe-Ni合金和Ni-Co合金,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5nm和29nm左右,同时考察了合金及不同热处理产物的磁性能和电性能。以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反应介质,以KBH4为还原剂,在70±0.5℃还原Fe2+、Ni2+和Cu2+,制备了Fe-Ni-Cu复合物的前驱体,并在不同的温度下煅烧,得一系列组成和物相不同的复合物,并用XRD、TEM、FT-IR等对此系列复合物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它们的磁性能和电性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纳米金属
  • 1.2.1 纳米金属的制备方法
  • 1.2.2 纳米金属的应用
  • 1.3 微乳化技术在制备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 1.3.1 微乳液法的基本原理
  • 1.3.2 微乳液的形成和结构
  • 1.3.3 微乳液在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四元微乳体系相行为及结构参数的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2 部分相图的测定
  • 2.2.3 水/AOT/正丁醇/正庚烷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的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相图
  • 2.3.2 电导率与微乳液体系的微结构
  • 2.3.3 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FE-NI合金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纳米Fe-Ni的制备
  • 3.2.4 纳米Fe-Ni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纳米Fe-Ni合金的表征
  • 3合金的影响'>3.3.2 热处理温度对FeNi3合金的影响
  • 3.3.3 前驱物的热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NI-CO合金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纳米Ni-Co的制备
  • 4.2.4 纳米Ni-Co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450℃热处理后纳米Ni-Co合金的表征
  • 4.3.2 热温度对Ni-Co合金的影响
  • 4.3.3 前驱物的热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纳米FE-NI-CU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药品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纳米Fe-Ni-Cu复合物的制备
  • 5.2.4 纳米Fe-Ni-Cu复合物的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Fe-Ni-Cu复合物的表征
  • 5.3.2 纳米Fe-Ni-Cu前驱物的热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北京化工大学开发出一种在反微乳液体系中制备白炭黑的方法[J]. 橡胶参考资料 2015(01)
    • [2].微乳液体系冲洗油基钻井液的技术研究[J]. 石化技术 2015(04)
    • [3].北京化工大学开发出一种在反微乳液体系中制备白炭黑的方法[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4(21)
    • [4].几种微乳液体系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5].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微乳液体系的电导行为研究[J]. 安徽化工 2009(03)
    • [6].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应用研究[J]. 化学进展 2011(12)
    • [7].微乳液体系中形貌可控合成碳酸钙的研究[J]. 无机盐工业 2017(06)
    • [8].稀释法测定CTAB/醇/正庚烷/水四组份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J]. 广东化工 2011(01)
    • [9].油酸钠微乳液体系中镧的萃取[J]. 应用化学 2011(10)
    • [10].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微乳液体系的ε-β“鱼状”相图研究[J]. 河北化工 2009(01)
    • [11].无机盐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微乳液体系相行为的影响[J]. 石油化工 2014(11)
    • [12].油包水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3].阴非离子复配微乳液体系优选及驱油效果[J]. 应用化工 2018(06)
    • [14].OP-10/异戊醇/煤油/NaOH微乳液体系萃取钼(Ⅵ)的研究[J]. 煤炭与化工 2013(05)
    • [15].无机盐在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中的分布规律[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7(04)
    • [16].阴-非表面活性剂参与形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体系相行为[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34)
    • [17].不同醇对微乳液体系结构参数的影响及纳米BaF_2的制备[J]. 日用化学工业 2013(03)
    • [18].TritonX 100微乳液体系溶水性能研究[J]. 精细化工 2011(07)
    • [19].微乳液体系中介孔硫化镉纳米颗粒的制备[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0].超临界二氧化碳和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及应用[J]. 应用科技 2015(01)
    • [21].DTAB微乳液体系溶水性能研究[J].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2(01)
    • [22].离子液体微乳液研究进展[J]. 中国科学:化学 2020(02)
    • [23].呋喃甲醛-甲醇-水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确定[J]. 山东化工 2013(08)
    • [24].胜红蓟精油复合微乳液体系构建及其对芦柑保鲜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9(10)
    • [25].“苯乙烯/CTAB/H_2O”RATRP微乳液体系的聚合[J].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09(06)
    • [26].修正颗粒模型求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7].油酸钠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和电导行为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6(02)
    • [28].微乳液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J]. 日用化学工业 2016(11)
    • [29].微乳液体系解除低渗油藏水锁伤害实验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30].亲水单体存在下苯乙烯的微乳液体系研究[J]. 山东化工 2014(11)

    标签:;  ;  ;  ;  

    微乳液体系中纳米镍基合金及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