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溪河水环境及超声波除(抑)藻技术研究

澎溪河水环境及超声波除(抑)藻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三峡库区支流众多,自2003年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后三峡库区部分次级河流出现多次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水华的发生是一个复杂、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水华暴发前期,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减小水华暴发的可能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澎溪河水质的年季变化做了相关的分析,力求预警该流域水华的暴发;另外,对超声抑藻和除藻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建立了针对澎溪河水华的多功能移动抑藻和除藻平台,对该平台在实验场地内的运行效果展开试验;最后,对多功能抑藻和除藻平台的除藻理论和经济性进行分析,评价其示范推广的可能性。超声波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低频率20-50kHz对澎溪河藻类的抑制效果较好,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超声波抑藻具有饱和趋势,最佳抑藻时间为5min。超声波在最佳工况条件下辐照,藻类每天的增长值(△Y 5)与自然水体藻类每天增长值(△Y0)符合幂指数关系y 0 = 0.2911x1.0283,R2 = 0.9771;藻密度增加的同时,叶绿素a也随之增加,超声波对叶绿素a与对藻密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针对澎溪河流域水华特征,构建多功能移动抑藻与除藻平台,研究超声波辐照时间、辐照频率、辐照距离等不同工艺参数对藻类即时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藻类的去除,辐照频率A=20-50kHz,辐照距离B=0.5m,辐照时间C=5min为单一频率超声波辐照的最佳工况,对叶绿素a的影响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辐照时间要延长到7min,才会达到最佳的去除效果。在此工况下,采用多台超声波发射器作用,对藻类和叶绿素a的去除,均不同程度提高,但处理的经济成本也随之增加。多功能移动抑藻和除藻平台的超声设备功率低,运行费用较其它处理技术大为减少,具有费用低的优点。并且超声波抑藻技术能有效抑制水华的暴发,无副作用,不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日常管理及运行费用不高,实际运营成本在0.35元/102×m2左右,在整个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治理中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现状及特征
  • 1.1.2 澎溪河流域富营养化现状及特征
  • 1.2 水华应急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物理抑藻、控藻和除藻技术
  • 1.2.2 化学药剂杀藻、控藻技术
  • 1.2.3 生态修复抑藻技术
  • 1.2.4 微生物抑藻、溶藻控藻技术
  • 1.3 超声波除(抑)藻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波除(抑)藻机理研究
  • 1.3.2 超声波除(抑)藻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1.3.3 超声波除(抑)藻国内外研究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多功能移动抑藻和除藻平台
  • 2.2.2 监测指标及方法
  • 3 澎溪河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
  • 3.1 物理因子
  • 3.1.1 水温
  • 3.1.2 透明度
  • 3.2 化学因子
  • 3.2.1 pH 值
  • 3.2.2 DO
  • 3.2.3 TN
  • 3.2.4 TP
  • 3.2.5 NH3-N
  • 3.3 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1 澎溪河DO 与水温的关系
  • 3.3.2 澎溪河DO 与藻密度的关系
  • 3.3.3 澎溪河pH 与藻密度的关系
  • 3.3.4 澎溪河藻密度与叶绿素a 的关系
  • 3.3.5 澎溪河DO 与叶绿素a 的相关性分析
  • 3.3.6 澎溪河pH 与叶绿素a 的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波抑藻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超声波参数变化对藻密度的影响
  • 4.2.1 超声辐照时间影响
  • 4.2.2 超声辐照频率影响
  • 4.2.3 最佳抑藻工况与对照组变化值关系
  • 4.3 超声波对叶绿素a 含量变化影响
  • 4.3.1 叶绿素a 的作用和结构
  • 4.3.2 超声辐照对叶绿素a 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超声波除藻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场地水文概况和场地选择
  • 5.2.1 实验场地区水文概况
  • 5.2.2 实验场地选择
  • 5.3 多功能移动除藻平台对藻类的即时去除效果研究
  • 5.3.1 超声除藻动力学研究
  • 5.3.2 水华期间超声波对藻类的即时去除效果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多功能移动抑藻和除藻平台可行性分析
  • 6.1 超声波除藻理论可行性
  • 6.1.1 藻类气囊等结构的影响
  • 6.1.2 藻细胞表面分泌物影响
  • 6.1.3 藻细胞在超声场中迁移
  • 6.2 澎溪河超声波抑藻与除藻效果评价
  • 6.2.1 超声波抑藻效果评价
  • 6.2.2 超声波除藻效果评价
  • 6.3 多功能移动抑藻和除藻平台经济可行性
  • 6.3.1 工程设备投资费用
  • 6.3.2 日常运营管理费用
  • 6.4 多功能抑藻和除藻平台示范可行性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体中放线菌的抑藻效果及抑藻机理[J]. 江苏水利 2019(11)
    • [2].微生物抑藻及其抑藻机制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20(18)
    • [3].来源于海洋天然产物的抑藻剂探究[J]. 山东化工 2020(18)
    • [4].天然产物抑藻活性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19(21)
    • [5].植物源抑藻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20(17)
    • [6].一种新型缓释微粒的抑藻机制研究[J]. 四川环境 2020(02)
    • [7].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19)
    • [8].有害微藻抑藻细菌多样性及抑藻机制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5)
    • [9].乳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藻效应及机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4)
    • [10].一株高效抑藻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11].三种材料的抑藻效果及其毒性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3(04)
    • [12].芦竹抑藻物质的初步分离及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效果[J]. 环境化学 2008(06)
    • [13].槐叶萍抑藻效应及其抑藻物质的分离鉴定[J]. 卫生研究 2016(03)
    • [14].两种固定化方法的抑藻剂效果研究[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15].洋葱抑藻效应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J]. 卫生研究 2015(05)
    • [16].四种十八碳脂肪酸抑藻时-效关系分析的数学模型设计[J]. 生态学报 2011(23)
    • [17].具类辣素结构乙酰胺的合成及其抑菌、抑藻性能[J]. 精细化工 2019(03)
    • [18].马来眼子菜体内抑藻物质分离及常见脂肪酸抑藻效应[J]. 湖泊科学 2010(04)
    • [19].水生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研究与应用[J]. 科学通报 2009(03)
    • [20].覆盖率差异下凤眼莲去除氮磷及抑藻效应分析[J]. 净水技术 2015(01)
    • [21].超声波抑藻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S1)
    • [22].刺松藻抑藻活性物质分离的初步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4)
    • [23].农副产品及废弃物化感抑藻作用的研究与机理[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4].两种化感物质联合抑藻的模型建立及数学最优化[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8)
    • [25].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摘要)(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07)
    • [26].脂肪酸类物质的抑藻效应及其构效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3)
    • [27].抑藻菌株Bacillus sp.hsn03分离鉴定及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与特征[J]. 微生物学通报 2018(12)
    • [28].铜离子对2种沉水植物种植水抑藻效应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09)
    • [29].东太湖水生植物季节演替及抑藻效应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02)
    • [30].菹草石油醚组分中抑藻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和抑藻活性[J]. 水产学报 2016(11)

    标签:;  ;  ;  ;  

    澎溪河水环境及超声波除(抑)藻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