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韭园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沟沿线,侵蚀沟,稳定性评价
韭园沟论文文献综述
裴志林[1](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位于黄土丘陵区的韭园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基于1968年、2004年和2018年叁期遥感影像,以沟沿线为界提取了研究区沟沿线,进而将研究区分为沟间地和沟谷地两个地貌单元;同时提取了相同时相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和治理措施数据,作为侵蚀沟变化的背景和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对近50年尺度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沟(切沟及更大侵蚀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对侵蚀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高分遥感影像对沟沿线的解译结果,与实际地貌特征较为吻合,结合土地利用所、水保措施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可用于分析侵蚀沟时空动态变化。(2)50年来研究区侵蚀沟一直在变化,但变化速度在减缓。1968—2004年侵蚀沟沟壁侧蚀和沟头溯源侵蚀都广泛存在,全区平均前进距离56.84m/(km~2·a),2005—2018年,侧蚀相对减弱,主要侵蚀形式以较小的沟头侵蚀进行,全区平均前进距离30.17m/(km~2·a),侵蚀沟变化速率明显减缓。使用5m分辨率非同源DEM数据分析下切侵蚀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对于沟道下切侵蚀的研究需要使用更高精度的同源DEM数据。(3)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研究期的前期(1968年—2004年)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耕地的持续减少、植被覆盖度的快速增加,是对侵蚀沟变化减缓的主要因素;研究期的后期(2005年—2018年),工程措施增加和植被覆盖度持续改善,共同影响了侵蚀沟的变化。LS因子在单因素分析中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满足一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条件下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4)侵蚀沟稳定性评价表明,近50年来侵蚀沟密度增加速率变缓,1968—2004年和2005—2018年两个时段侵蚀沟密度增值分别主要分布在0.1—0.2km/(km~2·a)和0—0.1km/(km~2·a)。利用土地利用、汇水区域面积、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对侵蚀沟稳定性的评价表明,1968—2004年,次不稳定区域面积最大,其次为基本稳定区域;2005—2018年,侵蚀沟表现为稳定和基本稳定,次不稳定区域面积明显减少,不稳定区域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受到受DEM数据垂直精度的限制,沟底下切的分析基本没有展开;受到遥感影像数据源和数据配准等限制,侵蚀沟变化分析的时间点偏少。今后,将强调野外实测数据与遥感数据的结合,从沟头前进、沟壁扩张和沟底下切等方面对侵蚀沟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王丹,李占斌,李鹏,高海东,赵宾华[2](2016)在《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淤地坝系的科学布局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对淤地坝系布局进行评价,可以为流域坝系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将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流域划分为1个主沟坝系单元和14个子坝系单元,选取了大型坝占总比、串联率、库容均衡度、稳定系数、侵蚀模数、洪量模数及保收率7个指标,采用AHP、IAHP、熵权法及组合权重法分别计算了各指标权重,依次对韭园沟坝系布局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流域部分子坝系单元布局不合理,但全流域坝系布局合理;(2)IAHP法和组合权重法在计算权重时更客观,评价结果较为合理;(3)4种方法中,大型占总比权重系数均达到最大,表明骨干坝对坝系布局有决定性影响;(4)当骨干坝控制全流域50%以上,库容均衡度达0~20万m~3/km~2,稳定系数达到1/25~1/20,洪量模数0~10万m~3/km~2,骨干坝串联个数低于2.5座/km时,坝系布局基本合理。(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马叁保[3](2016)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样板——韭园沟流域》一文中研究指出韭园沟流域位于无定河中游的陕西绥德县城北5km处,流域面积70.7km~2,土壤侵蚀模数1.8万t/(km~2·a),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典型代表流域。1952年,韭园沟被确定为水土保持试验、观测、示范流域。64年来,通过措施配置和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形成了梁峁坡修筑梯田、沟谷坡营造林草、沟道建设淤地坝系的"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10期)
王贺,李占斌,马波,肖俊波,张乐涛[4](2016)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体间转化特征——以韭园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转化特征,以绥德县韭园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雨水、沟道水和井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各水体的δD-δ18O特征、氢氧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沿程变化,明确各不同水体间的补给关系,估算流域上游沟道水补给井水的过程中因蒸发损失的水量。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沟道水和井水的δD和δ18O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井水氢氧同位素相对于沟道水较富集且稳定,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沟道水氢氧同位素影响强烈,对井水影响较弱;流域沟道水与井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能够有效补给地下水的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加权平均值为:δ18O=-11‰,δD=-79.80‰;沟道水向井水的转化以单向排泄补给为主,两者转化过程中由于蒸发作用引起的水量损失占补给源水量的7%。(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李莉,孙维营,史学建[5](2014)在《韭园沟与秃尾河流域淤地坝坝内泥沙粒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淤地坝是韭园沟与秃尾河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之一,淤地坝所处流域和工程结构的不同,淤积物的粒径大小存在差异。通过钻孔取样法采集了韭园沟流域21座淤地坝和秃尾河流域36座淤地坝淤积物样品623个,根据样品的颗分结果,分析得出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内粗泥沙粒径主要为0.05 mm,秃尾河流域淤地坝坝内粗泥沙粒径主要分布于0.05~0.10 mm之间,说明淤地坝能有效拦截流域内的粗泥沙;两流域淤地坝均呈现库尾泥沙粒径总体大于坝前,库尾泥沙粒径的大小取决于入库泥沙粒径的大小,入库泥沙粒径越大,淤地坝对其分选效果越明显。(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4年05期)
苏芸,苏宁[6](2014)在《河南省韭园沟小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和谐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韭园沟流域是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成功建设的典型范例,也是多沙粗沙区有效治理泥沙输出的有效生态建设流域,如何在治理成效显着的、生态相对稳定却与当代的产业经济开发相矛盾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流域自然资源、生态经济现状,维持生态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经济和谐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同时对于西部开发建设中小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4年03期)
高旭彪,白志刚[7](2013)在《韭园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配置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韭园沟流域概况韭园沟流域位于黄河黄河中游无定河中游左岸,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黄土高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流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主沟长18km,平均比降1.15%,沟壑密度5.34km/km~2m。韭园沟流域总面积70.7 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8000t/km~2。流域内共有人口11139人,农耕地3795.22hm~2,人口密度为149人/km~2,主要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均纯收入573元。2韭园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分析2.1坡面与沟道侵蚀黄丘区地貌特点的分带性决定了土壤侵蚀的分带性,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其特点各不相同。利用多年来的径流小区资料和小流域观测资料,特别是全坡长大型径流场资料,分析了坡面径流小区泥沙特性和统计规律、土壤侵蚀垂直变化和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服务。(本文来源于《首届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论坛论文选编》期刊2013-06-21)
姜翠红,李红,曹均,于振峰[8](2012)在《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门头沟区韭园沟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沟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度等方面,构建了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2010年韭园沟域生态弹性指数得分71.2,属较稳定水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得分为59.6,属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压度得分72.2,处于较高压水平;生态承载力得分为67.7,属二级水平。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推动韭园沟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3期)
李素云[9](2012)在《韭园沟小流域坝系特征曲线及其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线性回归法,研究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小流域21座骨干坝特征曲线,并根据实测资料,对回归曲线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律定,建立了韭园沟小流域淤地坝坝高与库容、淤地面积及坝体土方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式:V=0.0461 H2.6033、S=0.1236 H1.5862、W=114.6111 H2.0989,为该区坝系优化建设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高海东,李占斌,贾莲莲,李鹏[10](2012)在《利用SEBAL模型估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流域蒸腾蒸发量——以韭园沟、裴家峁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蒸腾蒸发量是重要的地表水分运动过程,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下垫面特征,从而影响了这一过程。为了揭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区域蒸腾蒸发特点,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治理流域以及其对比流域裴家峁,运用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SEBAL遥感模型,计算了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反照率多集中于0.1~0.2之间;不同水土保持治理度下的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特点;净辐射集中在400~800 W m-2,感热通量集中在50~200 W m-2之间,土壤热通量集中在100~200 W m-2之间;治理度高的韭园沟流域日蒸腾蒸发量略小于裴家峁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日蒸腾蒸发量顺序为坝地>果园及林地>草地>梯田>坡耕地。文章最后,作者从多个角度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表明SEBAL模型估算的流域蒸散发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韭园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淤地坝系的科学布局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对淤地坝系布局进行评价,可以为流域坝系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将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流域划分为1个主沟坝系单元和14个子坝系单元,选取了大型坝占总比、串联率、库容均衡度、稳定系数、侵蚀模数、洪量模数及保收率7个指标,采用AHP、IAHP、熵权法及组合权重法分别计算了各指标权重,依次对韭园沟坝系布局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流域部分子坝系单元布局不合理,但全流域坝系布局合理;(2)IAHP法和组合权重法在计算权重时更客观,评价结果较为合理;(3)4种方法中,大型占总比权重系数均达到最大,表明骨干坝对坝系布局有决定性影响;(4)当骨干坝控制全流域50%以上,库容均衡度达0~20万m~3/km~2,稳定系数达到1/25~1/20,洪量模数0~10万m~3/km~2,骨干坝串联个数低于2.5座/km时,坝系布局基本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韭园沟论文参考文献
[1].裴志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2].王丹,李占斌,李鹏,高海东,赵宾华.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6
[3].马叁保.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样板——韭园沟流域[J].中国水土保持.2016
[4].王贺,李占斌,马波,肖俊波,张乐涛.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体间转化特征——以韭园沟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
[5].李莉,孙维营,史学建.韭园沟与秃尾河流域淤地坝坝内泥沙粒径分析[J].人民黄河.2014
[6].苏芸,苏宁.河南省韭园沟小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和谐建设[J].北京农业.2014
[7].高旭彪,白志刚.韭园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配置模式研究[C].首届干旱半干旱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论坛论文选编.2013
[8].姜翠红,李红,曹均,于振峰.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门头沟区韭园沟域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
[9].李素云.韭园沟小流域坝系特征曲线及其参数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0].高海东,李占斌,贾莲莲,李鹏.利用SEBAL模型估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流域蒸腾蒸发量——以韭园沟、裴家峁流域为例[J].土壤学报.2012